徐钰正 边璐佳
摘 要:结合教育认同理论,核心价值理论以及文化多样性理论,探索了中外合作大学学生社团的三大功能,即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大学社团的建设完善以及校园文化的熏陶培养。从而进一步探讨中外合作大学学生社团的发展路径,即以自我管理为前提、以自我教育为目的、以自我服务为方式、以多元多样为特色。
关键词:中外合作大学;学生社团;社团功能;发展路径
大学社团作为高校“第二课堂”,是各国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它在学生自我发展,社团组织建设、校园文化传播以及创造社会价值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外合作大学在中国土地上不断建设与发展,其中的社团建设问题越来越受重视。中外合作大学的社团,在传统大学社团的基础上,加之多元文化的背景环境,同时关照个性发展和团队合作。其建设问题也越来越受重视,本文结合相关理论,论述学生社团在此类大学中的具体功能,并探讨其发展路径。
一、中外合作大学学生社团的功能概述
自2005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了9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这些中外合作大学由于同其高水平本校一体化管理,带来了许多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文化融合的机会。而其中学生社团的功能与其正向功能的发挥成为值得思考与探索的命题。当代大学生是社团活动组织与参与的主体,只有当社团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深刻认识到社团的真正功能,才能受益于它对个人发展的积极影响。社团的明确定位,可打破文化界限,营造多元的校园环境,满足不同国家学生的需求。
(一)教育认同理论下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奇克林(A W.Chickering)的教育认同理论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教育过程帮助学生确立自我认同感,并通过七种向量描述学生在大学社团生活中的自我成长,即自我发展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相互协作能力、成熟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认同能力、形成目标的能力,以及具有健全的人格。
结合该理论,中外合作大学的社团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以“人”为本,通过社团这一载体,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帮助自我的重新认识与定位。
(二)核心价值理论下学生社团的建设完善
核心价值观是学生社团文化的立意,也是判断其是否积极向上的重要价值标准。社团文化已经成为高校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建立之初,当明确社团宗旨并树立符合核心价值的社团文化。在中外合作大学,更注意文化认同和多元共治,从各层面吸纳优秀资源共同引导,使得主体利益最优化。利用信息化时代,结合线上线下,做到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相结合,运用流量传播丰富的正向校园文化。
(三)文化多样性理论下校园文化的熏陶培养
文化多样性是中外合作大学与生俱来的特色,其独特的中西体制,从根本上是一种开放的象征,带给高校多元文化思想的火花。结合文化多样性理论,让大学社团的建设发展崇尚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中西文化的碰撞也增加了社团组织的难度,日常的管理中可以引入必要的人文关怀和思想引导,促进有效又优质的活动开展。管理机制注重理念建设,突出学生为主体,明确发展价值,构建社团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机制,帮助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环境。
二、中外合作大学学生社团的发展路径
中外合作大学的学生社团营造出一个“中西合璧”的修习模式,帮助学生完成大学之路的自我教育与成长。其发展路径大致为以下:
(一)以自我管理为前提
在活动学分制的影响下,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班级被打破,大学生以不同形式抱团组合。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社团的自发、自主、专向性和宽松的特点,吸引了许多学生主动参与社团活动。在此类大学不拘一格,自由开放的管理环境下,学生社团内部更追求严格的自律性和自我管理,做到公平公正、井然有序。
(二)以自我教育为目的
学生进入中外合作大学后能积极报名社团活动,表现出对新颖事物的探究精神,和自我锻炼的机会创造。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参与社团活动更表现出一种务实的精神,注重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部分大学生在加入社团时存在一定的盲从性,认为加入的社团数量越多越好;或者表现出对社团活动的随意性,经常不参加活动。有时受限于场地及资金等,社团活动质量参差不齐,或组织和管理能力较低,无法调动参与度和积极性。在学分制影响下,学生为学分而参加社团活动,侧面反映活动质量一般,缺乏创新。因此,无论是参与者或组织者,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当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衡量利弊、学会取舍。
(三)以自我服务为方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当代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学讲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社团作为课堂的补充,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中外合作大学,社团通过自我服务的方式,追求娱乐价值、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等。它不仅是一个小团体,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通过社团活动来挖掘自身的潜力,开阔视野,丰富见地,拓展交际圈,际遇志同道合。
(四)以多元多样为特色
需要考虑并兼顾不同国家文化的风俗习惯,是中外合作大学社团面临的固有难题,学生社团的多元多样特色油然而生。中外合作大学社团的分类大致为四类:学术研究型、兴趣爱好型、社会公益型及国际文化交流型。第一类一般基于对某专业或知识有兴趣的群体,如日语交流社;第二类包括各种体育类和艺术型,如壁球社、飞盘社、书画社;第三类致力于公益项目,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第四类主要为国际生创建交流沟通的场地与平台,使得更好地融入中国,如国际生联合会。中外合作大学社团兼具兴趣和文化的融合,数量众多,风格各异,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参与第二课堂教育的平台,也丰富了多样性的校园文化建设。
三、结语
在中外合作大学十多年的学生社团实践经验累积与不断尝试探索的过程中,克服了诸多困难,也须承认存在诸多不足尚待完善。总的来说,结合教育认同理论,核心价值理论以及文化多样性理论,本文分别探索了中外合作大学的学生社团在大学生自我发展,大学社团的建设完善以及校园文化的熏陶培养中的功能。在此基础上,笔者归纳了中外合作大学学生社团的发展路径,即以自我管理为前提、以自我教育为目的、以自我服务为方式、以多元多样为特色,阐述了当代于中外合作大学就读的大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面临的一些现象以及出现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 朱军,谢芳.学生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61-64.
[2] 石向實,陈晓慧.当代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04-107.
[3] Johnson,Goldman,Claus.Why Do Students Misbehave? An Initial Examination of Antecedents to Student Misbehavior[J].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19,67(1):1-20.
[4] 高校社团:学生走入社会前的“实验室”[EB/OL].https://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20312111110199&cata_id=N002,2011,11,15/2012,03,12(2012-03-12)[2019-05-12].
作者简介:徐钰正,宁波诺丁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