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方法例谈

2019-08-27 08:21林温云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拉特文学类批判性

林温云

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解读,顾之川先生是从四个方面概括的:一是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审美、人文素养等的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具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包括口语与书面语)能力,三是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四是独立思考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高中阶段,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本文主要就“思维发展与提升”即思维能力的提升展开几点思考。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思维最高级也是最核心的能力。然而,当前的教育虽口头上都强调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最大的问题恰恰是在很多的地区和学校,培养的是“能考试的人”,而不是“会创造的人”。导致学生思辨能力不够,创新能力不强。2018年浙江语文高考作文围绕“浙江精神”这一话题,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思考。那些擅长准备材料,且在通常的考试中颇显“游刃有余”的考生顿感无从下手,因为它要准备的不是那些可套用的材料,而是考生敏锐又理智的思考。这个现象明确警示,无论是从学生长远的发展的角度,还是着眼于高考成绩的获得,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训练已经是迫在眉睫了。那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思辨能力也就是批判性思维培养有哪些途径呢?

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之一:在文本细读中嚼出文字的芳香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尝试早已不是陌生之事。而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学类文本在数量上也远远超过了论述类文本。但相对于以说理为主的论述类文本而言,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训练就显得单薄苍白了很多。文学类文本教学一般情况下都是以“多元解读文本主题”为基础,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让学生各抒己见为主要手段。这确实也是进行思辨能力训练的好方法,然而如果每篇文章都如此教学,学生虽然不至于厌烦却也会觉得毫无趣味,甚至有些学生则钻起了牛角尖以至“误入歧途”,认为所谓的批判就是“否定一切”,就是“标新立异”,没有依据的凭空揣测和臆想就是思考。

实际上,老师常常忽略了对文学类文本的主体——语言的涵泳、咀嚼与品味。语言的涵泳、咀嚼与品味原本就是文学类文本教学的核心之一,也是文学作品解读最重要的切入点。抓住文本中的语言点,以问题驱动学生的思考,将思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自然融入课堂中,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比如《山羊兹拉特》这篇外国小说的结尾部分的译文有两种不同的表述,王国森的译文是这样表述的:“在持续八天的灯节里,阿隆的母亲也能每晚做些油煎鸡蛋薄饼给孩子们吃,兹拉特也有一份。”(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而刘兴安、张镜的译文中则是这样翻译的:“光明节到来时,阿隆的母亲每晚都做薄煎饼,兹拉特也得到一份。”就这个不同的译文,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教材的编者,你会选择哪种表述,为什么?”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曾经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过这个问题,问题初提出时,学生们争论纷起,意见不一,但经过一番讨论交流之后,大多还是认可王国森的译文,理由是比起刘、张的译文,王的译文“阿隆的母亲也能每晚做些油煎鸡蛋薄饼给孩子们吃”中“也能”“些”的使用说明寒冷冬季的来临虽然解了阿隆一家的燃眉之急,但并未能使这家人从贫困中彻底解脱出来,他们的生活还是很窘迫的,因为做的饼不多,而且只限于孩子们可以享用。在这种状况下,兹拉特“也有一份”,说明兹拉特的地位已等同于孩子们,这就让文章主题“情感的力量”得到了凸显,让我们相信兹拉特的未来不会再因一次暖冬而再次改变。而刘、张的翻译,就让人不禁怀疑改变兹拉特命运的究竟是“爱”,还是那场“及时雪”,也难免要为它的下一个冬天担忧了。一个看似平常的语言分析比较,不仅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批判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这样的不断争论碰撞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培养与提升。

文学类文本教学中这样的语言生成点是很多的,如刘光成老师在《语文课应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一文中所举的《祝福》中的“大家仍叫她祥林嫂”中“仍”就是一个很好的生成点。一个有心的语文教师就应该寻找、探究、利用好这些生成点,有意识地让涵泳、咀嚼和品味语言成为阅读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

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之二:在短评写作中练就明辨的眼力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考的态度,其要素是:认真积极地思考,善于接受新观念,用理由和证据支持观点。短评论的写作要求严密而充分地表达观点,不人云亦云,有精神上的独立,在身处少数的情况下仍能坚持真理。因此,在高中學生中进行短评论写作教学是实施批判性思维训练,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最佳方式之一。评论的内容既可以是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也可以是学生必然要进入的社会生活。教师选定题材,认真做好评价,引导学生以积极地思考、理性分析的方法去判别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件,表达自己的观点。评论的内容初始阶段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再慢慢地将时事新闻引入。评论的点评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提出“可以有而未有的”观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在短评论的写作中让思维得到训练,让思考变成一种习惯。

我校有位教师从高二开始,基本保证学生每周能写一篇短评论,一般要求学生在300字内精练、简洁又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坚持至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曾经在运动会前让学生评论在运动会上“精神文明奖的设置”这一话题。具体操作如下:

1.给出短评论写作的话题和要求。

一年一度的校运会即将拉开帷幕,我们又一次听到了“精神文明班级”这一称号。与这一称号相关的,是“为什么要做好事”这一道德与实利的两难选择。请对此作评论。

请用理性之笔记下你的看法。

要求:该环节以本人提供材料,同学根据材料进行或赞同或反对或另有他说的方式进行。只许发表观点、理由,不得写废话——包括“看上去很正确的废话”。每篇字数为300字左右。写在下发纸张上。

评判:有观点,有理由且较有说服力,文字通顺的,A等;有废话,只有观点无理由或有理由无观点的,没有理性思维纯粹发泄的,C等;居中为B等。不加评语,每周进行点评。

2.学生独立写作。

3.教师批阅点评。

4.展示学生佳作。

学生评论佳作选:

道德也需要“亲吻”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如何在道德与追求物质中平衡,成为了一大热点。

即将到来的校运会,特别设置了“精神文明奖”,可以看到,每个班都在力争,各类好事层出不穷,可他们难道仅仅只为了一个奖项吗?显然不是。

在此过程,兴许初衷只是为了奖项,但其中,却是每一次的热心。道德不会不依赖物质世界而单独存在。如果每一次的助人为乐,都被扣以虚情假意之名,又有谁会一直乐此不疲?如果小小的物质或精神的奖励,能激起人们内心的道德,那何乐而不为?人人皆有道德,但不是人人皆行道德之事,奖项的设立,只会给踌躇的人一个正当的理由,去行道德之事,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道德也需“亲吻”,它的魔力也将弥漫人间!

从选出的佳作中可以看出,这样的短评,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训练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这里只是归纳了两条常见的途径。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途径可以尝试,比如改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方式等等。

★作者通联:浙江云和县云和中学。

猜你喜欢
拉特文学类批判性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读练结合,读写交织,读悟贯通
年度图书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意会”和“言传”
新课改后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
当梦想被按下了暂停键
跌落·升腾·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