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研究教学设计与教材的关系,是为了发挥教材的整体功能,关键是弄清教材与教学设计四个基本特征、五个基本效能和四个基本关系,为进一步指导合理利用、有效开发教材,编制校本化教学设计可从牢牢抓住教材主线、科学处理教材内容、智慧地预设引导与生成、创新设计学材显现形式四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 教学设计;苏教版教材;核心素养;特征;效能;校本化
2014年3月,一个崭新的名词——“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的文件中,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针对的是立德树人,落实解决怎么培养人的问题[1].师要在核心素养指导、引领下,研究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将学科教学升华为学科教育,以核心素养为抓手,将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落细、落小、落实;教师要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发掘学科的本质,将解读教材和细化教学设计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准备必要的“筏”和“桨”.研究教材与教学设计的关系,正是为了发挥教材的整体功能,教师细化分解教学目标、设计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方法和检测教学效果的测评试题,更好地回答教学设计中的“三个问题”,为编制校本化的教学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和重要参考,从教学方案编制上,确保实现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最优化.
1 教材与教学设计基本特征比较
不同于一般的专著,也不同于一般的教辅资源,教材编写大致程序为:专家根据《标准》编写初稿→学校实验→收集信息→专家、教师讨论→编写组整合→再一次实验→总结修改→形成实验教材初稿[2](苏教版).因此,教材经济实用,质量有保障.而教学设计是在备课组讨论、达成某些共识的基础上,由任课教师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教材的再度解读、开发和利用,针对教材提供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制定更具体的实施方案.
1.1 教材的静态性与教学设计的动态性
教材以课本的形式固定下来,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上章头图、引言、节内容、链接、阅读、本章回顾、复习题、探究案例、实习作业等信息一目了然[2].出版后其框架结构、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内容呈现、栏目设置、编写特色都由发行的课本物化下来.教材作为编委会精心打造的文化产品,出版发行周期长,具有相對稳定性和确定性.任何一部教材都有自身的缺陷,一是它不可能适应所有地域的所有学生;二是由于编好后的教材具有滞后性,它对正在发生的变化不可能有及时的、敏感的表现.所以任何一部统编教材,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内容要体现适切性,强调回归学生实际生活,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不是照本宣科地教教材,而要履行整合教材和选用素材的权利、责任与义务,找到学科教育与核心素养的触发点、联结点、落实点,对教材的内容通过删补、改换、整合,进行二次开发,用教材教,努力实现教学设计校本化.譬如,删除学生感到陌生的材料或素材,补充学生熟悉的本地教学资源;调整内容次序,重新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更换不适切的内容;整合不同版本资源、本地教学资源和其他课程资源,将教材之外的材料、丰富的校本资源引入教学设计中.
1.2 教材的通用性与教学设计的针对性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充分体现《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实现《标准》的课程目标为宗旨使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能获得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素养,满足他们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1].由于编排教材要考虑充分考虑地域差异,针对一个不同层次的虚拟群体,凸显基础性、受众性、均衡性、层次性、发展性和时代性等要求,编排的内容、选用的素材往往要兼顾大多数,宏观上编排适合受众面最大的素材.因此,教材往往选择共性和通用性最大化的素材,一些素材看似熟悉其实可能从来没见过,甚至远离学生实际,亲和力差.而教学设计针对一个具体、真实、特定的对象群体,其受众面小到教学班级,极具针对性和指向性.
1.3 教材的示范性与教学设计的适切性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虽然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对实际教学起到正面引领作用,从理论上讲,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范例,但在实际操作中,教材易带编写者的偏见,同时社会舆论和偏见也影响着编写者.另外,短期内教材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教材提供的文本只是一个范本、一个思路、一种资源和一种参考,教材上编排的体例、内容又未必是非学不可,或者非在这个阶段学习不可,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可视学生认知情况放在必修1《集合》前学习,针对某些特定认知能力强的学生不讲也行[3].所以教师须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和当前的社会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再设计,做教材的研究者,以尊重的态度理解教材,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教材,以开阔的视野分析教材.教学设计的适切性是教学素材的选用、组织、展示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的适合性质和程度,教学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学科思维特点、学科先备知识和技能相适切,满足学生身心健康、适性发展的要求,体现教学设计的人文情怀.
1.4 教材的开放性与教学设计的选择性
课程标准都强调教材应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条件,内容的确立依据从知识在学科中的意义转向知识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意义上来,因此教材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可塑性.基于核心素养的教材是开放的,课程目标有一定的弹性,内容陈述有较大的灵活性,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质疑与探究机会,能为学生拓展、开发内容资源提供更大的可能,能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在问题解决中发展基于证据、逻辑和已有认知结构进行科学论证和解释的能力.教学设计则是基于核心素养来精选、简化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本班实际认知水平,确定这些开放性内容的宽度、广度和深度,进而针对性地取舍、替换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提供空间.
2 教材与教学设计基本效能比较
教材有自身固有的效能,是由教材内部构成要素结构所决定的.而教材的效能发挥作用需要教师抓落实,教师创造地使用教材和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是教材发挥功效的根本,否則教材的功效只能成为杯中影、空中楼.只有教师科学地使用教材,才能将教材的潜在功效变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现实.
2.1 教材为教与学提供选用的素材,而教学设计则是精心组织教学素材
教材最基本的功效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和促进师生互动提供的一种范例和素材;教学设计最基本的效能是教师从课程目标的视角直读这些教学素材,挖掘这些素材背后的学科精神、意义和文化,再立足校情、学情和个性风格重组教学素材,将学科之趣、之美、之情、之韵、之神反映在学科知识和学科活动中.
2.2 教材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而教学设计为学生发展提供可操作方案
教材最重要的功效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材的设计往往是以知识为线索展开的,但教师要聚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将知识中潜在的数学观念、数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展示出来.如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探究几何体体积”教学设计,除了弄清祖暅原理在推导几何体体积的作用,也要联系国外的“卡瓦列利原理”以及对微积分的建立有重要影响.
有利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数学与文化的内容展示出来,这样就极大地丰富了数学课程的内涵,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方案.
2.3 教材能激发学习动机,而教学设计能解决时空有限与发展无限的矛盾
教材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便于教师教和学生学,版面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可读性和趣味性强,页边留有空白,既在视觉和心理上给出了较宽阔的空间,还可供学生记录;栏目设置具有启发学生思考的功能,有利于活跃思维.为了发挥教材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的作用,教材不再以定论的方式呈现内容[2].教材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资源和直接作用对象,为学习方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载体.教材以真实情景中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究性活动,如提出假设、实验、调查、讨论等,通过亲身体验,学会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1].教学设计是在教学之前,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和策划的过程,通过充分认识学生学情,挖掘剖析教学内容等前期准备工作,设计可检测的教学目标;再针对教学目标,科学组织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学策略,合理利用教学环境,积极开发教学资源,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预设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评价,着力解决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的有限与学生学习以及发展的无限的矛盾.
2.4 教材能检测教与学的效果,而教学设计能提供一个更可行的诊断方案
教材能检测、诊断教学效果,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各节后有练习,多为简单的基本题,目的是辨析概念、澄清认识,或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或训练方法、提高能力;章末有复习题,题目是对全章知识的深化、综合、应用;每一章章末还有本章测试,目的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教材内的练习或习题以计算题为主,适合学生课外作业[2].教学设计能提供一个更有利于检测教学效果且可行的工作方案,如要评估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就会使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测验和测量工具,充分发挥课前小测的导航作用以及跟踪训练与课后小测的巩固与提升、归纳与诊断作用,这些小测不是为了评定学生,而是为了调控教学过程,使教学处于最佳状态;教学设计安排学案,是降低学习难度的重要一环,值得精心编排.
2.5 教材是指导教与学的工具,而教学设计则诠释了教学中的三个问题
教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反映了集体的意志,是指导教学、命题和学习的工具,直接作用于教师,指导教师教学;教材具有查阅价值,学生课前预习需要阅读教材,课中通过教师展示教材相关内容,课后复习、反思需要阅读教材;教师通过利用教材中的素材编排检测题,引领学生重视反复研读教材,加强学生与教材的联系.教学设计则是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将固化的教材文本演变成助学、乐学、能学、会学的教学环节,诠释教什么、如何教好、如何检测三个问题.
3 教学设计与教材的基本关系
教材是教与学的工具、资源和载体,在众多学习材料中,教材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教学材料和最为基本的课程资源.教学设计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工具作用.
3.1 教学设计既基于标准,又以教材为母版
一方面,教学设计要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而教材是最具代表性的主干教材,是比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具体、更充实、更生动,更便于操作实施的课程资源.因此,教材在内容编排、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设计、考核评价等方面为教师教学提供范例和启示,是教学设计的母版,具有引领教学活动的功能.另一方面,教材是学生学习用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直观性和实用性.因此,教师应努力促进学生与教材的直接联系,使教师、学生与教材形成一个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丰富、相互补充.在教师的影响下,发展和丰富学习内容.教什么是由课程标准规定的,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组织、再创造,因此,教材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但怎么教却无定法,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学校条件和学生实际,充分展示教师的个性,创造性地用教材教.
3.2 教学设计是对教材的解读、加工与细化
笔者曾经常听同一个教师不同的课,其PPT展示的栏目千变万化,且与教材上的栏目比较,有的相差较大,有的完全不同,选用的字体也各不相同,说明PPT课件是下载直接拿来上课的.授课者对教学设计及展示形式缺乏整体构想.教材作为学生最大的学习工具,教学设计所采用的栏目应尽量与教材相同,可稍微增加1~2个特色栏目,这样既方便学生与教材对接,又方便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笔者曾尝试编了一套完整的高中数学校本化教学设计,其版式设计、栏目设计、形式设计都是前后一致的,整个教学设计既是对教材的精细解读,也是对教材内涵的精心展示.虽然采用了教材上的栏目,但针对具体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更改,更好地适切了本班学生实际.虽然教材的文本是固化的,使用教材时,教师却不应囿于其确定性,而要根据现实生活、学校实际及学生认知,对教材中的信息、素材进行创造性的整合与加工.
3.3 校本化教学设计与教材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校本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基于个性化和体现个性化,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上:(1)学生层面,旨在满足不同资质学生的不同需要,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2)教师层面,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能力和专业自主权利决定了校本化教学设计的实施,这也正是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的反映.(3)地域和学校层面,学生和教师的个性化的形成也将导致或体现学校或区域个性化的形成.校本化教学设计的目标和实施过程虽然突出了地域性、特殊性和差异性,但这种“个性”仍应服从于或满足于“整体”的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的一致要求.
3.4 校本化教学设计是教材适宜性的最大化
课程标准都提倡学习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无论教材怎样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选择素材,都很难使之与所有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也很难顾及各地的不同文化背景.而校本化教学设计与地域、文化背景相适宜,与学生个性需求相适应,带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学校校情的校本化教学设计,是教材的再度开发,包括课本文本改进校本化、教学方式改进校本化和学习方式改进校本化.
4 合理利用、有效开发教材,编制校本化教学设计基本方法
教材的校本化处理是根据课程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再度合理开发和整合利用,使教学方案更能反映當地实际和时代特征,更符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核心素养等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实现,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时效性.笔者认为整合教材资源,编制校本化教学设计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 牢牢抓住教材的主线
教材的作用不可替代,它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相对系统的学习依据,是指导教和学的工具,教师要站在编者的肩膀上研究教材,以发挥教材的整体功能.
(1)充分利用教材中章头图、引言.章头图给出本章核心概念或原理的直观形象.引言说明数学的来历,提出本章的核心问题或研究方法.
(2)充分发挥教材中各种栏目的功能.教材设有多个栏目,每个栏目都是对教材有益的补充,有些甚至是教学内容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先弄清教材中各栏目的特点,搞清各栏目的用途或功能,尽力发挥各栏目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最大功效.如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中的“探究与拓展”栏目,作用是引出新概念、建构模型、引起兴趣、辨析概念、突破重难点和促进概念转变[2].
(3)有效激活教材中的各种教学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对教材中的教学材料进行灵活处理,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使学科知识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适切,激活教材,变“课本文本”为“生活学材”,使学科知识赋有活力.
4.2 科学处理教材的内容
教材只是一种教学参考,在新的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实施中,它既不是供传授的经典,也不是供记忆的仓库,而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和资源.面对课程标准,教师和学生不是“材料员”,而是应用材料和教学智慧的“建筑师”.灵活处理和使用教材中的教学材料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编教材的文本.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原有的内容、结构、顺序进行调整或修改,从而更适合具体的教学情境,更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行教材文本改编时,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学习经验和学习资源,通过增加、删减、更换和改变顺序与重点等方式对教材的文本加以修改,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整合教材的资源.根据教学目标及学校学生实际,不局限于某版本内容,充分挖掘、有效整合、开发和利用各种版本的教材资源,通过理清脉络,用好教材资源;化静为动,激活教材资源;联系实际,活用教材资源;合理重组,优化教材资源.整合不同版本教材资源,用来服务教学、服务学生,让课程“活”起来,让课堂“实”起来,让知识“靓”起来.
(3)补充教材的内容.教材总会存在一些缺陷,针对学生的知识准备不足,适当补充预备性的、衔接性的内容;针对课程内容难度过大,要么重新选择课程内容,要么采取补救措施,适当补充过渡性的内容;针对编者疏忽,适当补充编者遗漏的内容,如补充材料、进行主题活动或实验操作.
4.3 智慧地预设引导与生成
教学,即教学生学,只有教和学真正相互作用,才有教学的真正发生.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而引导是预设的实施,也是预设转化为生成的中介.课前的预设,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把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潜力转化为自我生成的现实力量.上课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预设是上课的基本要求.只讲生成、抛弃预设,可能会偏离或远离教学目标,是无效的动态生成;只讲预设,没有动态生成,不能根据教学实际作出灵活的调整和变化,就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4].
4.4 创新设计学材显现形式
教与学是同一活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即“教中有学,学中有教”,而教学内容及其显现形式是教与学的载体.因此教学设计中有一些供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栏目,需通过媒体展示这些教学内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媒体是完整教学活动不可缺的基本要素,但四个要素并不是随意组合,而是通过相互作用实现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自主创新首先要体现以教材内容为主线,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解读教材的编写意图,在不脱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对教材内容进行删补、改换、整合,有序、优化地安排教学诸要素,建构生成更可操作的教学方案.其次表现为实施教材方式的自主,这反映了教师的个人魅力和个人执教风格.
4.5 设计好教学效果的测评
教学效果测评是争取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除了通过课堂观察、提问外,还要发挥课前小测承前启后的导航作用、跟踪训练的巩固与提升作用、课后小测归纳与诊断作用、用课后作业检测和巩固所学知识掌握情况和技能形成情况,通过这六个有效手段,获得有用的反馈信息,进而及时改进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活动.课内教学测评要严格做到命题难度低、用时少、效率高,重视基础性、时效性,让学生通过小测对本节的学习有成功的感觉,因此教学测评要防止变成题海战,选题要精准,可以命制一些原创性的选择题或填空题.笔者在实践中,给每个学生发一套上面分别印有A、B、C、D不同颜色的答题卡片,只需扫一眼学生举起的答题卡片的颜色,就能及时收集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3] 殷长征.数学教学中如何研究学生 [J].中国数学杂志,2016(9).
[4] 王飞,殷长征.有效教学情境的特征及其策略分析[J].数学教学研究,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