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青
[摘要]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的现状以及药学服务干预的作用效果。方法 将2017年6月—2018年5月期间本院接收的2型糖尿病患者70例作为观察对象,分析其药物治疗现状,并进行药学服务干预。将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患者的血糖水平及达标率、低血糖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 干预6个月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干预前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达标率则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目前口服降糖药仍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药物治疗方式,加强对患者的药学服务干预可使血糖水平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促使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药学服务;血糖水平;低血糖
[中图分类号] R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05(b)-0059-02
糖尿病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1],在35岁以上人群中比较高发。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类型中所占比例较大,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从而降低生活质量。2型糖尿病的血糖水平若未及時得到控制,随着病程的增加,会严重损害多个靶器官[2],引起多种并发症,增加致残及死亡风险。临床一般采用综合治疗(饮食控制、合理运动及药物治疗)措施来降低血糖水平,其中药物治疗十分重要,若是用药时机及剂量掌握不当,容易出现药物不良事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因此临床应结合2型糖尿病患者的具体病情、临床用药治疗现状,进行积极的药学服务干预,该文2017年6月—2018年5月旨在通过药学服务干预来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特择取70例2型糖尿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该院接收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70例开展该次研究,70例患者中包括男性40例和女性30例;年龄43~76岁,年龄平均值(59.36±10.54)岁。病程范围:1~11年,病程均值为(4.71±1.30)年。药物治疗时间为7个月~10年,平均时间为(3.40±0.79)年。降糖药品种类:胰岛素注射3例(4.28%);口服降糖药67例(95.71%):双胍类药物27例,磺脲类降糖药物16例,格列奈类降糖药物12例,噻唑烷二酮类药物6例,α-糖苷酶抑制剂药物3例,联用两种以上降糖药物3例。所有患者均存在糖尿病典型症状,空腹血糖超过7.8 mmol/L,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11.1 mmol/L、>6.5%。将I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以及肝肾疾病患者排除。
1.2 方法
分析70例患者的药物治疗现状,从患者入院时、治疗期间以及出院后一段时间内均提供药物服务干预,为期6个月。具体内容包括:①入院时:由一名药剂师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对患者的基本情况、病情、疾病史、药物过敏史等信息进行掌握,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药剂师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药学评估,再制定科学的药物治疗方案。②治疗期间:临床药师全程追踪患者的治疗过程,并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临床药师应及时提醒患者按时监测血糖,以便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血糖变化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并将血糖监测的重要性、胰岛素注射及保存方法告知患者,并强调胰岛素使用剂量准确性对于治疗效果的重要作用。针对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根据不同的药物品种将服药时间、服药剂量以及服药注意事项等信息详细告知患者;对于用药后出现胃肠道反应的患者,临床药师向患者详细解释药物服用时间的重要性,多次督促患者遵医用药。临床药师在患者药物治疗期间,向其普及基础药学知识,防止患者误以为单纯服用降糖药便能治愈。治疗期间,药师在宣传药学知识的同时,叮嘱患者若服药后出现不适感及时通知医护人员。临床医师还应对患者的用药时间和用药剂量进行监督,确保患者的临床用药安全性,并以患者的病情变化适当增减药物剂量或者是调整治疗方案。③出院前后:出院前1周,临床药师耐心地将降糖药物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方法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并叮嘱患者在出院坚持每日监测血糖水平,积极控制饮食并进行适当的运动,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患者出院后,通过电话随访、微信平台、门诊随访的方式进行回访,追踪指导患者出院后用药期间出现的新问题。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在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使用血糖检测仪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空腹血糖、餐后 h血糖正常值依次为3.9~7.2 mmol/L、10.0 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计算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率。
②观察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发生情况,判定标准:出现明显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焦虑、心悸、出汗、乏力、饥饿感等)。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水平
干预6个月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相较于干预前均明显下降(P<0.05)。见表1。
2.2 血糖达标率
同干预前进行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干预6个月后的血糖达标率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低血糖发生率
干预前2型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为12.86%(9/70),显著高于干预后的低血糖发生率2.86%(2/70),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4,P=0.028)。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胰岛素抵抗所致[3],会降低胰岛素对葡萄糖摄取及利用效率,此类患者前期无明显症状,可通过饮食控制、药物治疗起到控糖作用。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原则在于控制血糖、减少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及并发症[4],因此合理选择降糖药物品种同时掌握用药剂量、用药方法及用药时间对于稳定血糖水平十分重要[5],因此在药物治疗期间药学服务干预的应用极为必要。
通过分析7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药物治疗现状发现,药物治疗的主要方式仍为口服给药,比例为95.71%,但仍有用药不合理的情况存在,如用药品种使用不合理、用药方法不合理、用药时机不当等,因此血糖水平控制不佳,血糖达标率低,低血糖发生情况较多,在经过药学服务干预后,7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低明显,血糖达标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低血糖发生率从原先的12.86%降低至2.86%,充分说明了药学服务干预的降糖效果显著,且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原因在于药学服务干预能够根据2型糖尿病患者的具体病情合理选择降糖药物品种,从而确保药物治疗效果,如针对存在心血管高危因素的患者,则应在使用磺酰脲类药物时尽量选择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等药物[6-7],不采用格列本脲;针对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则主要采用双胍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临床药师对各个品种降糖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配伍禁忌进行掌握,能够提供正确的用药指导给患者;全程追踪药物治疗效果,并根据患者的血糖变化适当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可在提高降糖效果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血糖水平出现剧烈波动[8]。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仍为口服降糖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药学服务干预可降低血糖水平及提高血糖达标率,有助于预后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肖万和,王志坚.接受多药治疗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采用药学干预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8):112-114.
[2] 张攀.药学服务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11):1699-1701.
[3] 崔瑞.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及药学服务的应用价值探究[J].中国处方药,2017,15(8):36-37.
[4] 苏泳,邓仲礼,刘利杰,等.临床药学服务干预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评价[J].海南医学,2017,28(11):1808-1810.
[5] 景佳,赵永光.药学干预对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用药依从性的影响[J].北方药学,2017,14(6):135.
[6] 沈美,赵华,孙科,等.药学服务干预对社区多药控制2型糖尿病病人的影响[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6,16(3):170-174.
[7] 張婷婷,巫俊平.药学服务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2):174-176.
[8] 周英伟.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现状及药学服务干预研究[J].海峡药学,2015,27(9):111-112.
(收稿日期:2019-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