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彩娣
图1 四方虚扁
紫砂文化的历史已经传承了数百年,但紫砂造型艺术所承载的,却是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在紫砂壶中,每一种造型皆有源流,每一次创作都是对我们文化的发掘与重新演绎。从虚扁壶这一造型来说吧,这一器型给人一种虚怀若谷、逍遥自在的感觉。虚扁的造型第一眼给人的感觉就显得个性鲜明,让人有着探究的欲望。要说这一壶形的起源,还要从时大彬说起,这位明代制壶大家当时所做的很多尝试,都成为了后世紫砂艺术发展的典范,其中就包括图1这件虚扁壶。壶如其名,虚扁壶最大的特点就是“扁”。
在历史上,扁壶其实很早就已经出现,在公元前七百年左右的春秋时期。陕西陇县就出土过铜扁壶,这是一种酒器。之后世代流传,唐宋元明清历代均有相似的扁器制作,只不过其材质逐渐从金属器向陶瓷器转变,所以诞生比较晚的紫砂器实际上是借鉴了前代造型的基础上诞生的,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当属瓷器,我们都知道宋明交替的时期是紫砂诞生的时期,而就在这一时期,饮茶法发生了变化,催生了以紫砂为材质的新一代饮茶器的诞生,而在此之前,宋瓷作为当之无愧的饮茶用具,是无可争议的。时大彬的很多作品都是从瓷器造型上转换过来的,并在制作的过程中,加入了实用性的考量,这是由于虚扁壶以前多为酒器,而酒器与茶器还是有着很大不同的,从目前出土的很多酒具我们不难发现,其身形都略高耸,腹大腰深,颈部则比较细,这样的设计实际上是并不利于泡茶的,需要加以改进变化。
而明代使用紫砂茶器的对象,都是有文化的读书人阶层,与唐代的对酒当歌不同,宋明之后的中国社会逐渐趋于保守,饮茶器也同样受此影响,且茶具出现的场所多为文人的书桌,所以虚扁壶还有一个名字被称为“书扁”,从命名就不难看出,当时的使用者希望这件茶壶的形貌能够像书本一样铺陈于室,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虚扁壶”的形神特征,那就是不留棱角,带文人气。从虚扁壶衍生变化而来的“四方虚扁壶”自然同样要遵循这一原则,原本方器所带有的阳刚、坚强等等的特质就不能过于明显的袒露出来,其壶身四方的转折就要尽可能的婉转,不能够直来直去。同理,壶身上下的过渡同样亦不能够棱角分明,而是采用一段段曲线相互叠加的缓慢过渡,虽然整把壶依旧四四方方,但看起来仿佛由圆到方,线条流畅自如,让方圆虚实之间和谐同存,然而仅仅如此,这仍然只是一件普通的方器罢了,其形态所需要的书卷之气无从体现,这时候就要考验壶流、壶把以及壶钮的设置,由于整体的形貌是扁而不塌,气力暗藏,形虽扁但意挺拔,壶钮似圆实方,壶身同理,上扩下收,是力争向上的一个情状,刚柔相互融洽,并非是从横向平面的“方”来展现阳刚的一面,而是从纵向的挺,来承托起一件方器的精气神。
除此之外,形神塑造除了大体的布局,细节处亦不能马虎,钮座盖沿以及壶底,都塑了一圈仿佛明式家具一般的檐帽,让纵向的力量有始有终,再采用段砂砾铺垫,泥色温润朴素中几点金砂,色泽莹润,如点睛之笔。
紫砂受人喜爱并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件绝佳的饮茶器具,更因为它蕴含着我们所希冀的精神文化食粮。一件经典的文人茶器,内部蕴含着传统的人文内涵,很多知识和情感可以通过这一小小的紫砂器来作为载体,从中让人收获乐趣、安宁、感悟以及休憩。创作这样的紫砂作品,既是紫砂艺术的发扬和开拓,亦是一种传承,美好的美德、传统的经典经过当代艺术的加工,必然会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