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扁壶造型与装饰工艺述略

2020-11-16 01:49李进兴
东方收藏 2020年9期
关键词:西夏花纹牡丹

李进兴

西夏扁壶,因其形状扁平,并具有壶的特性,故称为“扁壶”;也因其形似龟鳖,故也称“水鳖子”。常用于装水、装酒、装奶茶等液体。扁壶的扁平形状适合于驮在马背上或骆驼背上。因此,是西夏境内各民族在商旅、游牧时的必备器皿,其生产、销售量大,制作精美。西夏扁壶瓷器的体形、装饰纹饰种类较多。针对西夏扁壶瓷器的渊源、造型、装饰工艺略述己见,供各位专家、学者、收藏者探讨。

一、西夏扁壶渊源

西夏扁壶瓷器,实际上是由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皮囊壶也是西夏党项族先民最早的生活用具,它是扁壶的造型的前身。西夏谚语:“一入官场,豹皮袋来虎皮囊,府上一置美无变;一成贱民,牛皮袋来牦皮囊,路上一放灰黄黄。”进一步说明西夏主体民族大多从事畜牧业,其生活所用的器皿,也离不开畜牧产品,“囊”就是西夏人用皮革做成的使用比较广泛的容器也。如用牛皮做成的皮囊壶(图1),高28厘米,囊壶的肩部有双耳系,壶嘴,边缘是用针线缝合起来的。

二、西夏扁壶瓷器造型

从目前出土的情况来看,西夏扁壶瓷器的体形,有碗型扁壶、盆型扁壶、罐型扁壶三个类型;壶口,有大有小,唇口,有厚有薄,有直立口、翘口形等类型;耳系,有双耳系与四耳系,从安装的方位有横、竖耳系及横竖混合耳系等类型;圈足,有凸、凹型和凸凹混用类型;装饰工艺,有素面的、有剔刻花的。西夏扁壶瓷器,虽然出土数量、器型类型相对其他瓷器较丰,但完整器型比较少,地域特色极强,难得一见。

(一)扁壶的体形

从目前出土与发现的西夏扁壶瓷器来看,主要有碗、盆、罐三个类型。壶身对接合口处有捲对压实堆纹一圈,既起装饰作用,也使扁壶像皮囊缝合处的纹样,又起加固两个“半圆”对接成瓷扁壶的作用。由此可见,这种瓷扁壶是西夏人从实用出发而创制的,各方面想得很周到、很合理。

1.碗型扁壶

碗型扁壶,就是将两个拉好的碗坯扣合在一起制作而成的扁壶,故称“碗型扁壶”。其制作工艺是先拉好碗形的瓷坯,再用刮板(图2)进行规整碗坯,使其尺寸统一,便于扣合。在完成碗坯规整后,便可进入修坯工序。在修坯的同时将一个碗的沿口修刮成“┘”槽形(图3),把另一个碗坯沿上沾上泥浆与“┘”槽的碗坯扣合,再将“┘”槽上沿部捲折下粘合抹平,并用手指或者是木棍压实一圈,形成凸凹堆纹,在出土的扁壶残器中,就能看到这种工艺和工序。用手指压凸凹堆纹(图4),木棍压实凸凹堆纹(图5),有些为了美观,将堆纹抹平(图6)。之后用刀开壶口,安装耳系、上釉,还可以进行剔刻釉的装饰工艺,各项制作工艺完成之后,再放入特定的烘干房内烘干,最后装窑烧制等工序。

1986年,在宁夏灵武磁窑堡西夏窑址发掘出土的黑釉剔刻花瓷扁壶,就是典型碗型扁壶(图7)。此壶高26厘米左右,直口,台唇,长颈,壶体扁圆,圆底位于腹之两侧。考古专家做了描线图,更能展现扁壶的体形(图8)。

2. 盆型扁壶

盆型扁壶,顾名思义,就是两个盆坯对口粘合在一起而烧制成的一种可携带的扁壶型瓷器。制作方法与碗型扁壶完全一样。其体形较大、厚重,较为粗糙。从目前出土信息来看,均为素面的,没有发现剔刻花装饰的。

宁夏西吉县三合乡出土的褐釉扁壶(图9),高19、腹径35、底径20厘米。这件扁壶的边缘堆塑带状纹饰,腹部两侧正中为矮圈足,通体施褐色釉。背面圈足两侧刻有两个相同的文字,推测为西夏文的“圣”字,现收藏于宁夏西吉县博物馆。

海原县贾塘乡马营村临羌寨古城遗址出土茶叶末釉扁壶(图10),高26、腹径38、底径22厘米。此扁壶合缝处有粘接按实的凸凹纹一周,腹、背部正中各有一个矮圈足,通体施茶叶末釉。宁夏银川市佑启堂藏。

武威西夏博物馆征集馆藏的盆型扁壶(图11),壶体较大、较厚,笨拙,施黑褐釉;另一件盆型扁壺(图12),壶体扁薄,宽圈足,没有挂釉。

3.罐型扁壶

罐型扁壶,造型是由罐型坯体加工而成的,故称为“罐型扁壶”。这类扁壶,直接将圆形罐体两边粘贴泥条、耳系,并用铆钉铆结实,便于背在人的背上或者驮在骆驼和马背上;口肩结合部也加上耳系,便于提携。这类扁壶仅在宁夏石嘴山西夏省嵬城遗址出土过一件罐型扁壶(图13),现藏于石嘴山市博物馆。壶高32、腹径26厘米,壶体呈罐状,腹部正面用刀刻出牡丹花纹。

(二)扁壶的壶口

西夏扁壶的口,多为蘑菇口(图14),有圆唇口(图15),也有小斜楞唇口的(图16)、小四楞口;在安装上,有翘口(图17)、直口(图18)、喇叭口(图19)等类型。从出土的情况来看,壶口大小、薄厚,均是以实用性来考虑安装的,便于饮用和倾倒水酒而安装的。

(三)扁壶的耳系

扁壶的耳系,可供穿带携带的作用,从出土的情况来看,有双耳系与四耳系二种;从安装的方位来看,有横、竖耳系及横竖混合耳系等类型。游牧狩猎、出游商贸时,将绳带穿系在耳系内,悬挂在马背上或骆驼背上,携带安全方便。

1.双耳系的扁壶

在扁壶的肩上部安装有两个耳系,左右对称,主要悬挂在马背上,人们也可以挎背在身上。因此,扁壶也是行军壶的前身。

固原博物馆征集收藏的素面褐釉双耳瓷扁壶就为典型的双耳系(图20),通高32.8、外口径7.8、内口径5.7、腹径29.5、厚16.5厘米。此壶斜唇小口,束颈,扁圆腹,肩部有对称双耳,圈足位于腹部正中。正面施褐色釉,背面近圈足部无釉。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博物馆征集的二系褐釉小扁壶(图21),高17、口径3.3、腹径15.6厘米。小唇口,短颈,整体造型为扁圆形。褐釉。肩部安有耳系。面部无圈足,腹部半釉,有一内凹圈足。其工艺粗犷、豪放,器型奇特。

海原县民间私人收藏的茶叶末釉扁壶也为二系扁壶(图22),高29、口径5.2、厚13、背部圈足直径11.8、腹部圈足直径13.2厘米。喇叭口,背、腹各有一圈足,肩部安有两耳。背部施茶叶末釉,腹下部不挂釉,露米黄胎。二系白釉扁壶(图23),高29、口径5.2厘米。喇叭口,背、腹部各有一圈足,肩部安有两耳。口内施黑釉,背部施白釉,腹下部不挂釉,露米黄胎。还有海原县征集的褐釉剔刻花扁壶(图24),为关桥乡西夏绥戎堡遗址附近出土的也为二系;海原县关桥乡龙池村西夏遗址出土的白釉剔刻花小扁壶就为二系,日本东京根津美术馆收藏的两件褐釉剔刻野牡丹花纹扁壶均为二系。

2.四耳系扁壶

海原县西夏遗址出土茶叶末釉扁壶(图25),就为四耳系,高19、口径3、腹部圈足直径4.5厘米。面部施茶叶末釉,腹部不挂釉,露米黄胎。还如海原县关桥乡西夏绥戎堡遗址附近出土的四系褐釉剔刻花扁壶,肩上两侧装上系,就可以用来穿绳子,悬挂在马背上,下部所安的耳系起到拴绳稳当、不摇晃的作用。

3.八耳系扁壶

多耳系扁壶仅石嘴山市博物馆征集收藏的罐型扁壶,肩颈粘结部一周用串珠纹做装饰,并安装有四个耳系;在腹部两边粘有两个泥条,每个泥条上安有两个耳系,并用泥铆钉铆紧,此壶共有八个耳系,可以提,也可以背,可谓多用的扁壶。

(四)扁壶的圈足

西夏扁壶,一般有一个圈足,也有两个圈足,甚至还有三个圈足。圈足的类型主要有凸出的方棱形圈足,也有内凹式的圈足。在一个扁壶上,圈足可以混合使用,既有棱形凸出圈足,又有内凹圈足。

一般西夏扁壶最少在腹部有一个圈足(图26),主要是起到驮挂稳当、不摇摆的作用;有的扁壶除腹部有一个可放置的圈足外,背部(正面)的一个圈足(图27),则是起到加固瓷壶胎体的作用;有的扁壶在壶底又加了一个圈足,主要是放在地上或桌上,起到放置平稳的作用。充分体现西夏建国后,其部分民族开始定居生活,其造型也由移动性造型转向陈设性造型。如甘肃省武威西夏博物馆收藏的二系茶叶末釉扁壶(图28),小扁壶,高17、口径3.3、腹径15.6厘米。小唇口,短颈,整体造型为扁圆形。褐釉。肩部安有耳系。还如日本东京根津美术馆藏的二系褐釉剔刻花扁壶。腹、背部没有圈足,仅底部有一圈足,侧边缘也无堆刺纹。背(正)面中心有一小圆圈,圈内剔刻一朵格桑花纹,周围圈带剔刻一株两枝的五瓣花叶纹。

如银川西夏博物馆征集的二系褐釉小扁壶,背部无圈足,腹部则有一内凹圈足。

从整体上看扁壶有两种造型,较大者为圈足扁壶,壶口小、颈短、腹扁圆,是由两个浅腹钵或盆对接粘合而成,其接缝处常以附加堆纹进行弥合,腹侧上下分别置两耳或四耳,腹部中央有圆形圈足。该壶造型设计合理,口小腹大,壶中盛酒、水或奶不易溢出。圈足置腹中央,只要将口塞住,可在马背上驮挂,有时扁壶也可平放,这样重心矮,加之有圈足支撑非常稳妥。宁夏灵武磁窑堡西夏窑址发掘出土的黑釉剔刻花瓷扁壶,腹下部的一对耳系,是横着安装的,这与其他的扁壶有所不同。

(五)扁壶的装饰工艺

扁壶的装饰纹饰不一,多以棱形或圆形开光构图,内剔刻牡丹花纹为主,也有动物纹、西夏文字;开光外围衬托以弧线水波纹和牡丹叶纹,主次分明,疏密结合,剔刻花花地色差对比强烈,线条流畅,加上釉色鲜亮透明,使整个花纹图案显得鲜艳夺目、优美动人。西夏瓷扁壶的剔刻花图案虽然多是牡丹花,但是并非千篇一律,有一枝、二枝、三枝、四枝不等的牡丹花纹,形式上还有直立式的折枝牡丹纹、悬挂垂吊式的折枝牡丹花纹、堆叠式的牡丹花纹、缠枝式的折枝牡丹纹等,形式多样,可谓多姿多彩。

1.一朵牡丹裝饰

在扁壶的背部仅剔刻一枝折枝牡丹,圆形开光。如宁夏海原县关桥乡龙池村西夏遗址出土的白釉剔刻花小扁壶(图29),高13、口径2.7、腹径10.6厘米。小唇口,短颈,扁圆,肩部安有耳系,施白釉,腹下有一内凹圈足,正面无圈足,剔刻一朵盛开的折枝牡丹花。花纹颜色、层次鲜明,具有强烈的浮雕感。其工艺粗犷、豪放,器型奇特。

藏于日本东京根津美术馆一件褐釉剔刻野牡丹花纹扁壶(图30),高30.3、腹径26.6、厚14.8厘米。这件扁壶小口、方形卷沿,肩部二系。腹部扁圆,腹、背部没有圈足,仅底部有一圈足,侧边缘也无堆刺纹。正面剔刻一朵牡丹花纹。

2.二朵牡丹装饰

二枝牡丹装饰扁壶,多以颠倒对叠式构图、对称式构图和自然生长式构图等三个类型。

颠倒式构图,多在扁壶背(面)部两侧各有一个大开光,内饰两枝颠倒式牡丹花,开光周围的空隙饰以弧线水波纹。如1981年海原县关桥乡西夏绥戎堡遗址附近出土的二系褐釉剔刻花扁壶(图31),就是对叠式开光构图,高33.3、口径9、腹径32厘米。小口、卷沿,肩有二系。腹部扁圆,腹、背面有圆形圈足,侧边缘有堆捏凹凸纹。正面开光剔刻牡丹花纹,花头一上一下对叠,线条有力,构图饱满。此扁壶是最为完整、最美观、最罕见的一件,堪称西夏扁壶的经典之作。现借展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对称式构图,在扁壶背(面)部两侧各有一个大开光,内饰两枝对称的牡丹花,这类扁壶在灵武市私人收藏有一件(图32)。

自然生长式构图,直接将自然生长的牡丹花纳入到扁壶体的装饰。如藏于日本东京根津美术馆一件褐釉剔刻野牡丹花纹扁壶(图33),高30.5、腹径27.5、厚14.8厘米。这件扁壶小口、方形卷沿,肩部二系。腹部扁圆,腹、背部没有圈足,仅底部有一圈足,侧边缘也无堆刺纹。背面中心剔刻一小圆圈,圈内剔刻一朵野牡丹花纹,周围圈带剔刻一株两枝的四瓣、五瓣野牡丹花纹。

3.三朵牡丹的装饰

三朵牡丹装饰扁壶,目前仅发现一件,是以围圈构图式,即用三朵牡丹花连接成一圈圆形花纹图案。内蒙古博物馆收藏陈列的褐釉剔刻花扁壶(图34)就是一例。

4.四朵牡丹装饰

四朵牡丹装饰扁壶,有自然下垂式构图和圈形构图的装饰形式。

自然下垂式构图,就是将一枝四朵枝繁叶茂的牡丹花,从根部提起,由上而下,自然下垂,来饰满整个壶的正面。这类装饰非常少见,仅宁夏灵武磁窑堡西夏窑址发掘出土过一件扁壶残件(图35)。

圈形构图,海原县征集收藏的一件四系剔刻花扁壶(图36),就是用一枝四朵牡丹花,以圈足为圆心绕一圈。该壶高37.5、口径7、腹径30、底圈足径10厘米。直唇口,长颈,通体施茶叶末釉,腹部不施釉,露米黄胎。面部有凸起的圈足,并以圈足为中心剔刻出一圈缠枝牡丹纹饰。腹部有凹圈足,腹胎上火石红浓厚。肩部上下、两侧各安一耳系,总体形成四耳系,酷似爬行的乌龟。

扁壶在我国宁夏、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地都有出土或收藏,在国外也有很多收藏品。西夏扁壶品种繁多,壶体大小不等,小的体高只有11.2厘米,小巧玲珑;大的体高达35.6厘米,颇为壮观。釉色多样,有黑釉、褐釉、茶叶末釉等。施釉一般为背部通体施釉,腹部近圈足周围不施釉,釉色光亮匀净,即使是单色釉,也显得素雅清纯。扁壶两肩上和腹下部有两耳或四系,在安装上有很大差异。

扁壶无论大小,设计合理制作精美,体现了党项人的聪明才智。最具特色的是器身上有系绳之耳,器表剔刻牡丹花纹,造型别致的扁壶,是骑马民族驰骋于草原沙海装水、装酒的最佳用具;这种扁壶,为国内其他窑址所罕见,是西夏窑独具特色的产品。

西夏人对自己创造的这种瓷器情有独钟,使之装饰成中国瓷器史上的珍品之一。与此同时,这种瓷扁壶种类丰富、图案精美,堪称瓷器中的艺术佳品。

猜你喜欢
西夏花纹牡丹
记者应该“围着谁转”
牡丹
轮胎花纹学问多
赏牡丹
宁夏西夏风情园
按属性分类
绿牡丹
垣内彩未
从出土档案看西夏官吏请假制度*
汽车的轮胎上为什么要有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