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伟
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的湖南省博物馆,坐落于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50号,为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的八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湖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其馆藏文物有18万余件,尤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以及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而该馆馆藏的几件笔筒,亦设计奇妙、造型生动。
这是该馆馆藏的一件明代竹镂雕山林人物笔筒(图1)。这件琥珀色的竹质笔筒,高14.6、直径10厘米、敞口,底部凿有三矮足,底部有些许裂纹。筒外侧镂雕山林人物纹,图中山石奇峻,古松参天,掩映成趣。松下五人正在观一幅长卷,一位侍童则捧一叠书卷立于其旁。其镂雕之技,可谓巧夺天工。
而该馆的明代独占鳌头玉笔筒(图2),宽13、高16、壁厚5厘米。这件青玉笔筒采用了圆雕、浮雕、浅刻等技法,将玉石雕琢成一条鳌鱼鼓目圆睁、张开大嘴、口吞椭圆柱形筒状物的造型,同时口沿外有一周弦纹,尾向上扬。筒身上则浮雕有两蟠螭,一蟠螭横伏于筒腹身,做回首凝望状;一蟠螭双足抓沿,伸首探于筒内。鳌鱼尾部又精心雕刻一人物,人物圆头圆脑,戴冠着长衫,面带微笑;其右手扶笔筒,左手置于鳌鱼尾部,一脚落地,一脚正踏于鳌鱼身上,喜悦之神情溢于眉宇姿态当中,喻意为“独占鳌头”。笔筒另附有木质底座。尽管略有褐色瑕疵,但其玉质温润,设计巧妙,造型独特,显示了高超的琢玉技巧。
该馆的清康熙青花人物故事瓷笔筒(图3),更是可圈可点、妙不可言。笔筒高16.1、口径18.3、底径17.5厘米,器外壁绘有三个人物,各具姿态、形象鲜明:一个年轻女子,双手抱于胸前,立在门边,略带怯意,看着屋内;屋内一个老妪手持一物,坐于椅上,上身前趋,满脸怒容,似在呵斥跪于跟前的年轻女子;该女子面带愁色,双手举起,作跪拜状,似在向老太太辩白解释。屋内陈设简约,充满书香气息,显清雅气质,一桌、一椅、一炉、一绣墩摆放得恰到好处。桌上的书、花觚、觚内插梅、围棋罐、茶壶、茶杯透出主人的雅致与闲适。屋右边一棵古老虬劲的苍松,枝叶伴着祥云于屋上,寓意美好恒久。松下的太湖石,漏、瘦、透,石缝、石边的小花和小草,体现着文人情怀,透着中国园林的趣味和灵性。屋左边一株大树从石缝中傲然生长,枝干遒劲,树叶绘成椭圆形,以淡料涂抹,與屋右侧浓料一笔笔画的松树针叶形成强烈对比,盎然生趣。树上、屋顶、松间绘制朵朵祥云,线条粗细均匀,云心舒卷,云边为平行括弧状,云的尾部如衣带飘逸,与明末青花绘浮云的画法既相似又有别。如明末崇祯时期的浮云由多重粗细有致的弧形条纹平行构成,括弧凸出部宽厚,结尾纤细,仔细比对之,可见其明显的继承与发展脉络。
想必读者已经猜出,笔筒器外壁青花绘的是《西厢记》之《拷红》的故事图案。其敞口稍撇,中腰微束,底略外倾,造型优美。通体施白釉,器内光素无纹,内底有数处缩釉,玉璧形外底边露胎,外底心白釉上青花双圈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此笔筒胎质洁白细腻,胎体厚重,釉面莹润光亮,青花分水达三四层,发色纯正,画面生动,是康熙时期制作精良的景德镇民窑产品,也是研究康熙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的珍贵实物资料。
另外,该馆的清代碧玉山水人物笔筒(图4),也表现出琢玉匠师浓厚的艺术修养和功力。这件高4、直径14厘米的笔筒,下附五足。外侧采用深浅浮雕及阴刻等技法,雕琢出一派幽深寂静和谐的景观。在悬崖峭壁、层峦叠嶂、古木参天的深山中,长廊依山而筑,蜿蜒起伏,其间三童子手中捧瓶,嬉戏于大象周围,象背则驮有宝瓶,寓意“太平有象”。其景物写实而富有生气,装饰纹样寓意深远。
这件高17.5、直径12.5厘米的清末竹雕山水人家图笔筒(图5),则是1954年2月15日该馆从湖南慈利县文化馆接收入藏的。竹质、深褐色笔筒沿微卷,平底,底有三矮足。筒外侧雕山水人家图。图中层峦叠嶂,苍松茂密,山石险峻,山林间云雾缭绕,亭台隐若可见,山涧飞奔,曲径幽幽,小桥流水,山中有人砍樵,有人担水,有人闲庭散步,有人骑马观光,有人凭栏观瀑,有人坐立山头,有人板桥赏鱼,有人倚楼远眺,人物造型多姿多态。作者采用镂雕、透雕、浮雕、阴刻等多种技法,雕工流畅圆润。
笔筒是文房用具之一,一般为瓷质、竹质或木质,鲜见玉质,尤其是象牙质。象牙质地细腻,光洁如玉,牙纹细洁,堪与宝玉石媲美,有“有机宝石”之美誉。其雕成器物更是充满艺术魅力,因此牙雕工艺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古老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种之一,也是制作笔筒的佳材。
而该馆的民国牙雕龙纹笔筒(图6),口径12.2—15、高19.5厘米。该笔筒材质为象牙,椭圆直筒形,底板可分离。口沿铭刻:“芸公主席赐存,张其雄敬赠。”
芸公主席即为何键(1887—1956),其字芸樵,湖南醴陵人;国民党陆军上将,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执行委员,民国期间曾任湖南省政府主席。
张其雄可能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革命先烈张其雄(1903—1926),其乳名张书,号书仓,化名石杰;湖北省广济(今武穴)人。笔筒口沿下方有花瓣纹一组。筒身镂雕透空钱纹锦地,上浮雕九龙。龙呲牙咧嘴、发毛后飘、长须、三爪、身有鳞,有云纹错落其间。雕工细腻精湛,动静结合,精妙美观。
从工艺上来看,“民国牙雕龙纹笔筒”应为广州牙雕。
近代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象牙加工的宫廷作坊解散,大量的牙雕艺人流散到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地,继续从事象牙雕刻,1912-1936年是我国南北象牙雕刻业最为活跃的时期。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座25层的具有南派牙雕典型风格的广州象牙球,击败了由日本匠人制作的26层象牙球,荣获“艺冠全球”特等奖。
其后由于连年内战及抗战爆发,我国的象牙雕刻业几乎陷入绝境。
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现代牙雕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牙雕作为中国工艺美术界的四大名旦(牙雕、玉器、景泰蓝、雕漆)之一,发展迅速;雕刻题材内容得到拓展,大型作品不断增多。
湖南省博物馆的这几件笔筒典藏,观之可谓构思奇妙、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