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育平
【摘 要】师爱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学生的巨大力量,是思想的催化剂,是学生进步的动力。一个好的教师应当用真诚的爱去建造通向学生感情深处的桥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在这些幼小孩子的心灵里栽种下信念,饱含着期望的积极情感,使教育活动得到事半功倍的成效。“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可以应用在社会各行业,应用在孩子们身上更能收到戏剧性地预期效果。
【关键词】“爱”的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
当前,国际上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动向就是重视教学中人际关系的改革,特别是师生之间关系的改革。我国新课标也提出:倡导以民主、平等、和谐为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教师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教师采用的方式和每天的情绪是形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教师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既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能让学生羞愧,也能让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一个教育者要经常提醒自己,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热爱学生的感情,就无法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就不能有良好的教育收获;重视“爱”的效应,让“爱”的效应像春天的鲜花一样绽放,教育者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学实验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信任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益提高的关键因素。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美国奥克学校,煞有介事地对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级进行了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但八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奥克学校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西方心理学家把这项研究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
从该项实验中不难看出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何等重要。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一份普通学生名单冠以“最佳发展前途者”的美名交给教师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从而对这些学生产生了“暗含的期待”,并通过教师情绪的流露,把这种“师爱”传递给学生,这些学生由于感受到“师爱”的鼓励,从而激起进一步学好的信心和决心。可以说,正是这种情感的反馈作用使这些学生学习成绩的迅速提高。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一旦对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寄予期望,学生就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所以有人说,教育的秘诀就一个字:“爱”!期待是师爱的最高层次,是教师对学生未来造就的可能性怀着暗含期待的一种深沉的情感体验。教师用各种暗示有意无意地向学生透露出他对学生充满着期待,教师这种深沉的情感触动着学生心灵,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引起了学生对教师积极的反响。它不仅触发了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激情,对其智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也会产生直接影响。
“姜村的故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姜村原本是一个偏僻的小乡村,有一所破旧的小学,只因有一个老教授被下放到这里教书,过一段时间之后,根据老教授的了解,老教授便告诉他们你长大能当作家,他长大能成为画家,她长大能成为数学家等等,对每个学生都寄以厚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这些学生也都在教师的厚望中考上了大学,于是姜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学村,老教授便被人们看成了会算命的占卜先生,而且非常灵验。老教授回城前把秘诀教给了年青的教师,接任的老师还在给一级一级的学生预测着,而且他们坚守着老教师的嘱托,不把这个秘密告诉村里的人。学生相信老师的预言,對自己充满信心,向着教师预言的“未来”努力。学生努力的结果,必然是取得好的成绩;好成绩反过来又证实了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对教师的预言更坚信,更加努力。于是大学村还是年年都出大学生。可见,期待是教师对学生热爱的一种反应,只有对学生充满爱才会产生期待。
大量的研究和事实表明,情感是调节师生人际关系的纽带。通过情感,可以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以及团结合作的师生关系,创造愉快活泼、和谐融洽的良好课堂气氛。美国心理学家塞若和所罗门研究发现,教师关心学生,课堂内就容易形成友好和谐的气氛,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常常把“优秀生”看成“一朵花”,倍加关怀、爱护、帮助,对他们寄予成才的希望,把“学困生”看成“豆腐渣”,予以疏远、歧视、厌弃,对他们失去教育的信心。更有甚者把“学困生”学困的原因都归处于学生自身,指责声常常迂回在“学困生”的耳边,使这些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紧张、畏难的心态。学生长期处在这种冷漠无情的气氛中,又怎么可能产生学好功课的动力呢? 难怪有些学生入学不久就出现一种厌学情绪,这种情绪如果长期存在,将对他们的成长带来恶劣的影响。
事实上,每个儿童在入学前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憧憬和热爱学校的生活,渴望着老师的关心与爱护。但入学后,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学生可能会掉队,如果教师对此能够满腔热情地予以引导与帮助,孩子们是会充满信心的克服困难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根据十年实验的数据证明:世界上除了百分之一、二的超常儿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儿童外,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并无明显差异,只要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予正确的学习引导,不断改进教法学法,所有儿童最终都能达到预定的目标。从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随意圈定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也证实了这一点。因为,既然是随意圈定,就一定不都是智商高的学生,只是教师把他们看作是大有希望的学生,对他们极付热情,才使本来智商水平一般的学生得到明显的进步。因此,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爱的效应”也不无道理。
同时,师爱是激励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力量。教师只有对学生怀有深挚的情感,才会呕心沥血地为学生操劳。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越深责任心就越强,办法也就越多。师生之间的爱具有双向性,师爱不仅鼓舞了学生的上进心,并且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仰慕和爱戴。只有形成了这样一种教育氛围才不会使师生间产生心理隔阂,出现学者消极被动、教者吃力不讨好的局面。
俗话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有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情感方面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教师知识的要求,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师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池之水,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我们的教育对象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处于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矛盾的时期,他们的心里尚未成熟,情感十分脆弱,他们心灵的窗户是不会向一个让他们感到厌恶的人敞开的。由此可见,一位除了上课,从不去关心、爱护自己教学对象的教师,即使他们的课讲得再好、教学水平再高,教学效果也难以预测。
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把每个学生看作是未来的希望,并对学生充满信心,倾注自己的心血和热情,就一定能使“学困生”转化为“优秀生”,实现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所以,如何看待学生,用什么样的态度去教育学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思的。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3)
[2]朱瑟琳·乔塞尔森.皮格马利翁效应[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01)
[3]王帅.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4]纪筠.试谈“罗森塔尔效应”[J].心理世界,2005(04)
[5]鲁先圣.姜村的奇迹[J].才智(才情斋版),2012(02)
[6]谢桂新.论爱与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