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盼 刘东亮
摘 要: 英语课堂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框架下主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以往的一言堂模式阻断师生双向交流,只有重新定位师生角色,体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才能真正使其汲取知识,活学活用。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师生角色 英语课堂
一、卓越工程师教学与英语课程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该纲要框架下的高校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和优势,在本校学生中精挑细选出数理和语言能力的佼佼者,制订培养方案,对其提供知识密集型专业型的针对性教育,旨在将其培养为理论和实践能力均衡的精英级工程师。
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以来,参与高校开展了大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初步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推动了本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改革[1]。
但作为存在历史仅10年左右的新生教育模式,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在诸多方面仍有至臻至善的空间。根据林健对高校该计划实施进展的评析,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1)相關专业的学校培养标准的制定缺乏行业标准作为依据;(2)少数参与高校的学校培养标准未能凸显本校人才培养特色;(3)个别参与高校的学校培养标准过于抽象和简单[2]。
卓越工程师的锻造中,雄厚的数理基础必不可少,但语言能力不可或缺。工程教育的门槛早已被国际化打破,锻造学生国际视野自然需要英语课堂。在英语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卓越工程师的英语教育更不能拘泥于传统形式,须打破故步自封的僵局,除了在课程内容方面进行改革之外,另一至关重要的突破口在于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二、卓越工程师英语课堂中师生角色的良性转换
以往的大学英语课堂与中学课堂别无二致,师生之间处于一种层级分明的线性关系中。教师高居知识链顶层,以绝对威严的姿态向学生下行灌输知识,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这种单向的知识传输阻断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卓越工程师赋予学生国际视野的要求与传统教育模式背道而驰。国际视野的本质在于包容和交流,为增强学生的包容度,英语课堂必须打破“一言堂”式的层级传输,在师生角色之间实现良性转换。教师角色的转变集中体现了教育改革的理念和实践,也是确定师资培养方向的重要依据,必定会引发高师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3]。
(一)教师去神化
古往今来,尊师重道的传统价值观为老师披上了一层神化色彩。中国古代崇尚天地君亲师。师者,既为传道授业解惑,则是师、是长辈、是社会的尺度,是所有知识的源泉。这种对教师地位的推崇导致课堂一言堂化。学生处于从属被动的位置,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认知能力、学习方式及策略、个性等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妨碍外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4]。
新型师生关系框架下,这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地位从属必须被打破。教师必须走下神坛,重新建构自己的身份。传统僵固的神化地位阻断了知识的双向传输,而走下神坛的教师则变成学生的朋友和启发者,给学生充足机会进行反馈甚至质疑。只有收到学生高质量反馈才能让老师真正把控学生的学习节奏及知识内化程度。解答学生的疑问甚至质疑,在增加亲和力的同时,真正化解学生的疑问。同时,这种双向反馈有助于教师巩固专业知识技能。
(二)学生主体化
学生主体化是指把学生立为课堂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可否认,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体精神等类似的字眼在论述教改的文献中已屡见不鲜,而真正落实到课堂中,对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着实是一大挑战。教师更认同线性传输的“知识散播者”的身份建构,学生对“记录员式”的被动接收者的身份也习以为常,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建构新型的角色身份。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我国在2003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的教学目标。学习者的自主性是“一种独立的、进行批判性思考、做出决定并能实施独立行为的能力”, 是“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心理联系”[5]。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6]。
上述学习理论都强调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要,并非在抹杀教师的育化作用,而是在启发教师改变教学思维,把学生看作有自主意识形态的发展中的人,因材施教,而非整齐划一、无所区别地施舍知识。落实到具体教学中,教师应侧重于从策略和宏观方面把控学生的学习,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求知的学习习惯。学生必须接受并融进课堂主人翁这个新型角色中,打破课堂记录员这一被动身份,充分激发能动作用。这对学生的要求非但没有降低,反而大幅增加。以往课堂上,学生收获更多的是知识,而在新型师生角色的框架下,学生收获的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与真正内化。
三、避免师生角色转换的误区
师生角色的转换实质上是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但在英语课堂中对语言精确度的追求及师生地位的权衡都应把控得当。教学实践中,不应在语言精度上妥协退让,也不能让教师参与完全退出课堂,否则师生角色转换将会矫枉过正,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一)不宜过度妥协语言精准性
大学英语课堂中实现学生主体地位最有效的实践在于口语活动。英语本身是由严格的词法句法语法等构成的、对精准性要求颇高的语言。许多同学羞于开口是因为怕出错。为鼓励学生参与,教师往往会引入以交际策略为主的教学法,让学生大胆开口,并容忍语言上的错误。不可否认,学生的参与度得到提升。如不对学生的语言错误予以纠正,这些错误将会固化。
例如,民航英语课堂中,很多学生容易混淆两个词:“arrive(进场)”和“approach(进近)”。前者指飞机进入机场范围,后者指飞机对齐跑道,属于不同阶段。学生因专业基础不牢,在口语活动中容易混淆两者。如果教师仅为鼓励学生开口而不纠正其错误,类似的错误将会内化于心,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架构起到反作用。此外,卓越工程师必须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数理如此,对语言亦如此。因此,教师在下放主体地位的同时,不应在语言精度上做过多妥协。
(二)不宜过于弱化教师的课堂地位
将話语权全部交付学生,固然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也相应弱化了教师的课堂地位。这种此消彼长的课堂效应应该适量有度,不宜极端化。首先,学生真正成了课堂中心,获得更多话语权,如果缺乏有效的指引、缺乏目的性,即便学生能在交际策略的驱动下滔滔不绝地进行口语练习,也终究会因为练习的系统性和组织性不够而很难将知识内化于心,无法收到最佳效果。其次,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并不意味着完全退居二线,对学生放任自流;否则,学生的学习必将过于随意,课堂终因缺乏有力有效的引导而成为一盘散沙。因此,必须在师生角色间找到一种平衡。在这种新的平衡状态下,教师不能再喋喋不休,应继续发挥积极引导作用,通过合理组织课堂练习、分配任务、检查、反馈等手段让课堂学习更加系统化、层次化、明确化。只有这样,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才能发挥最大功效。
四、结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为长久大计,英语课堂为工程师知识体系的加固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重新定位师生角色,让教师走下神坛、学生主体化,才能让学生的语言水平实现质的提升。师生角色转化不宜矫枉过正,学生可以成为课堂中心,但教师不能退出课堂。
参考文献:
[1][2]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4):1-12.
[3]杨荣.对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师资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07):52-53.
[4]雷小川.略论多媒体环境下外语教师的角色转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1(04):76-78.
[5]Little, D.. Learner Autonomy: Definitions, Issues and Problems[M]. Dublin:Authentic,1991.
[6]张红玲.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机辅外语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0(03):30-33.
本文为中国民航大学2018-2020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成果
项目编号:C2-02-03
项目名称:“卓越工程师培养”框架下高校英语教学中师生角色定位的创新研究
课题负责人:刘成盼
负责人所在单位:中国民航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