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敦庆
摘 要: “中国文化概论”是高校通识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本课程难以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设计、课外实践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探索,以提高该课程教学实效。
关键词: “中国文化概论” 教学方法 教学实效
目前,“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既是高校的一门通识基础课,又是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的必修课。这一课程对广大学生了解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文化素质,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有重要意义。但据笔者的了解,该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对于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发挥该课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文化概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设置仍不完善。
首先,课程内容结构设置不合理。目前有关“中国文化概论”的教材或专著已经有100多种[1](135),比较通行的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但由于文化含义的广义性,该教材内容含量很大,涉及的学科门类广泛,呈现出一种综合性的取向,因此该课程的建设需要文学、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学、宗教学等多学科、多专业的参与。但就目前课程内容设置来说,主要涉及文学和历史,教师使用教材时分不清主次、重点,对于自己熟悉的内容多讲,不熟悉的内容少讲,由此造成课程设置过程中出现“一头重”的情况,偏重文学、历史而忽视艺术、宗教等内容;其次,在课程建设中片面强调教材内容的讲解,忽视知识和课程资源的拓展,尤其忽视地方文化资源的融入,使学生处于理论的空中楼阁,脱离实践。
(二)课堂教学方式机械单一。
在“中国文化概论”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学方式机械的情况,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应该重在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而作为一门专业课则需要使课程上升到较高理论层次。同时,作为一门通识课程,授课对象存在一定的差异。面对这些差异,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因人而异,根据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一些老师在对非专业课学生进行授课时,采取对专业课学生的授课方式,在难度和深度上超过这些学生的接受能力,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或多或少地有所接触,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既有基础,没有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即采取“一言堂”“大水漫灌”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卖力地讲,不管学生接受如何,导致教师与学生处于两种不同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低,反过来挫伤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教学效果。
(三)课程教学与课程目标相脱节。
文化建设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路径选择,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肩负着这一使命,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大学生成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接班人和建设者”[3](15),但在目前的教学中,与这一目标有所偏离,一些老师不能将这一目标贯穿教学,在课堂上片面注重教材知识的讲解,忽视文化精神的培养,忽视与现阶段的文化建设相结合,没有将这一课程作为“立德树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没有很好地發挥这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方面的重要作用,使这一课程在教学实效性上存在一些问题。
(四)考核方式陈旧。
该课程考核方式陈旧,影响教学效果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目前,一些老师对这一课程的考核采取考查和考试两种方式,考查主要有平时作业加期末考核论文两部分,考试主要有平时作业加期末考试两部分。对于第一种考核方式,通常由学生在课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题目或考核论文多出自教材,缺乏深度,一般未能与当下文化发展现实和趋势相结合,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学生的惰性,一些学生照抄教材或直接从网上下载,影响学习积极性。对于后一种考试方式,试卷的命题范围局限于教材内容,题型较老套,以考查识记为主,不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一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机械记忆相关知识点,挫伤学生的创造性,影响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对“中国文化概论”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形成课程建设的协同机制,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进行课程建设。
完备的课程设置对于实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针对目前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建立课程建设的协同机制。针对这一课程涉及学科较为广泛的特点,在课程建设时学校教务部门应当协调统筹,组织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相关学科的老师展开协同备课,商定教学大纲,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组建教学团队,形成明确分工,由几名教师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讲授。第二,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进行课程建设。地方文化资源具有教材无法比拟的优势,在课程建设中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是非常必要的,课程中可以专门设置与地方文化相关的专题,将本课程中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地方文化资源相融合,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三,在课程建设中,以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的培养为目标开展课程设计,并以此为主线进行课程安排,以总-分-总的结构设计教学内容。具体来说,即首先对中国文化进行总体概述,明确中国文化产生的地理、政治、社会环境,中国文化生成的机制,中国文化的分期;其次,讲解中国文化的类别,包括思想、制度、文学、宗教、艺术等内容;最后,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进行概括总结。这一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把握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精神。
(二)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重视学生主体性的互动参与式教学已经成为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中国文化概论”的课堂教学应该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在修这门课之前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或多或少地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这是该课进行互动参与式教学的基础。具体来说,要通过以下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一,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可以通过提示学生从中西方文化发展对比视角寻找答案。第二,设置相关的课堂讨论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仍然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按照之前已经确立的分组进行讨论、探究性学习,既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又能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对课堂讨论环节全面把控、宏观指导,从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上引导学生思考。
这一课堂教学方式的实施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教师在备课阶段要统筹兼顾,安排好讲授、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同时,对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让学生讨论的问题等,必须经过认真的思考和精心的准备[4](59),提出的问题必须导向本课时中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同时在设置问题的难度上也要有所把控,使问题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匹配。此外,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及讨论结束后,还必须进行适当的指导和总结,确保问题得到解决。
(三)课上教学与课下实践相结合。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是教师单方面的事情,还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文化素养不能仅依靠课堂授课环节,也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次。因此,必须在课外实践上下功夫,进行情景式、体验式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第二课堂,组建文化社团,发挥社团对课程教学的辅助作用,让社团组织学生主办或参加文化活动,使学生在与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接触中切身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文化馆、历史遗迹、民俗文化园等,在实践中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方式在体验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神,理解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之所在。实践与体验教学能有效弥补课堂教学偏重于理论的不足,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有了落脚点,这种做法对于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树立民族自尊心与文化自信心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四)形成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能有效检验教学效果,并能为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确立明确的导向。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考核应立足于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从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两方面入手,形成独特的考核体系。首先从考核内容来说,该课程的考核必须紧扣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以文化素养的养成和文化精神的陶冶为考核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考核题目时突出能力目标,淡化知识目标,将考查重点放在检验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是否对中国文化精神有所把握,能否建立文化自信等问题上。其次,从考核形式上说,要增加过程考核的比重,将学生平时上课时思考回答问题的情况、参与小组交流的情况及参与文化实践活动的情况等作为考核的对象,通过过程化的考核方式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
总之,“中国文化概论”作为一门高校通识课程,教师能否教好,学生能否学好,是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能否普及、传承、培养的重大问题。这门课程的教与学决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和书本层面,必须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与当下社会文化发展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如此方能实现设立这门课程的初衷,才能培养出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疏仁华.“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池州学院学报,2014(2).
[2]杨俊峰.继往开来,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文化[DB/OL]. http:// theory.people. com.cn/n1/2017/1201/c40531-29680137.html,2017.12.01.
[3]陈书录,主编.中国文化通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郭玉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