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萍
【摘 要】本文论述在教学中进行反思的基本方法,将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的内容分成三段式,以形成教师教学反思链,即课前反思优化预案,课中反思生成教学,课后反思认识升华,将“对行动的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有机结合。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反思 优化预案 生成教学 认识升华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B-0116-0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全面铺开,本轮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是核心素养的提出。核心素养能否落地,关键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行为优化的催化剂,它是以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对自己(或他人)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并选择策略的过程。因为教学反思的根本出发点是解决教学问题、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因此它有利于及时解决新课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增强实施新课标的能力。
从反思的范围来分,教学反思可以是对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对一个章节或一个片段的反思;从反思的对象来分,可以分为对教师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对他人课堂教学的反思和对学生怎样学的反思;从反思的时间看,可以分为教学前、中、后的反思。一线教师最基本的反思形式是一节课的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本文将对此做重点阐述。
一、课前反思,优化预案
课前反思的主要任务是对教学设计再审视、再酝酿、再选择,目的是达到最佳的教学准备状态。课前反思的根据是经验,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根据学情、根据前一阶段的分析,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并借鉴他人的长处,以局外人的身份,对照目标,重新分析自己的教学预案,通过充分斟酌、反复比较,形成教学预案的最优化。
课前教师需要反思的内容很多,通常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流程的安排,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应用等。现根据教师比较容易疏忽的問题引导教师课前重点反思,重点反思的主要内容有:
反思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有缺漏,重难点在哪里?通常,越重要的问题,越要用时多、巧安排。要反思是否为重点内容的教学留出足够的时间,是否为重难点内容的突破安排好恰当的师生活动方式。
反思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思维训练点在哪里?探究能力训练点在哪里?是否找准了点并着力去落实。
反思三,是否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就教学预案而言,教师的备课通常着重“备流程”。其流程虽然思路清晰、环节流畅,但对学生如何学考虑不多。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动脑、动心、动口、动手,因此调动学生主体的教学活动设计要在课前反思中体现。
反思四,教师提问的方式恰当吗?问题导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要方法。好的问题应该是目标明确,指向清晰,层次分明,难易适中,这样才能启发思考,撬动学生思维。如果问题过难,超出学生能力范围,自然失去学习的动力;如果问题太浅,学生一答一个准,就缺少思维刺激,达不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因此,对问题要在梯度、难度、宽度上做好设计。除了问题本身,提问的方式也要有技巧。个体回答与群体回答应交替使用,提问后的停顿时间要依问题难度有不同的设计。
反思五,学生易混的知识在哪里?可能会产生哪些质疑?课堂上,经常有学生,尤其是善于思考的学生会不时迸出奇思妙想,提出教师预设之外的问题。这样的“节外生枝”其实也是一种课程资源,若能在备课时进行课前反思,预估学生可能的质疑点,提前查找易错点、易混点,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应准备,那么在课堂上就能从容应对。
例如,在执教高中物理《力的合成》前,可根据以上五个反思点进行课前反思、课前审视。(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涵盖合力和分力概念、力的合成定义、求合力方法的探究、共点力四大内容。因内容较多,“共点力”这个内容可视教学情况决定是否推进。难点是对力的等效替代的理解,重点是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方法。应审视教学时间与资源安排是否对重难点有所偏重。(2)本节课的核心素养训练点是科学探究能力。虽然学生经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已经接触了实验探究,但本节课学生将会经历几个“第一次”:用等效替代的思想做实验,实验记录内容除了记录数字还要记录点、记录线,实验处理不是计算数字而是作图处理。这些学生都不习惯,因此应该在课前审视,在实验原理的剖析和实验操作的指导上是否作了有效设计。(3)学生要充分参与课堂。本节课的“探究力的合成方法”环节应该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并在课前审视,学生是否亲自参与了实验设计,是否动手经历了实验的操作及数据处理过程。(4)教师课堂提问的逻辑决定课堂的质量。在“合力与分力关系的探究”这个教学重点中,要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依托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实验中如何才算等效?根据等效的思想,本模型中哪个力是哪些力的合力?实验中要记录一些什么东西?怎样记录?如何猜想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如何处理记录的信息从而验证猜想?(5)课前要提前审视。课中学生有可能出错或质疑的问题点在哪里?并想好解决的预案。比如,求两个力的合力时可能有同学将两个力的数值直接相加;再如,实验时前后两次拉橡皮条时为什么两次要拉到同一点?又如,完成了“合力、分力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学习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什么时候用力的图示法求合力?什么时候用计算法求合力?
二、课中反思,生成教学
课中反思的主要根据是课堂中的生成问题,针对课堂上学生的突发事件,例如学生错误、学生疑虑、学生的意见等,对原有的课堂教学方案进行临时调整,以求取得最佳效果。它是课中灵光一现式的反思。这一环节对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要求很高,要有很好的教学机智,对课堂随时出现的复杂的动态的生成性问题,教师要迅速地做出判断,及时调节、修正教学方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执教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时,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运动这一环节,教师课前已经准备好铁架台、打点计时器,准备好实验设计,在实验时候让小球拖着纸带下落,通过分析纸带判断物体的运动是否满足“△S=恒量”来判断自由落体运动是否为一种初速度为 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但是在和学生进行方案设计讨论的时候,有学生提出要用“是否满足位移时间关系 ”的方法来判断自由落体运动是否是一种初速度为 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也有学生提出要通过“是否满足速度时间关系 v=at”的方法来判断自由落体运动是否是一种初速度为 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这是突发的课堂生成性问题,教师进行灵光一现式的反思,及时调整课程方案。先肯定学生的合理设计,然后共同分析这三种实验方案的利与弊,师生讨论后得出:在 中,时间不好测量,因为需要很精密的仪器;在 v=at 中,速度 v 不方便测。所以选用“△S=恒量”这个对仪器要求最低的方法验证。在这里教师以厚实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心理素质,机智地处理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化“意外”为“我用”。这样的反思非常宝贵,这种课中的灵光反思是教师平时的深度积累所得的厚积而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