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大勇
摘 要: 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如何实施语文的教与学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焦点。教师要解除核心素养发展束缚,转变思想、转变角色,真正实现教学理念变革。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语文素养 发展障碍 解决路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教学理念经历了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体现了我国教育对教育教学理念的探索。这些探索实质上是对我国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问题的回答,这个回答又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只有转变理念,才能顺应十九大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战略”要求。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今后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之一是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一、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及意义
何谓语文核心素养?这是近年来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教师们极为关切的问题。不过,从目前研究结果看,学界似乎没有统一的认识。鉴于此,笔者借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将其界定为“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1]。从概念中,不难发现语文核心素养并不是一个单数概念,而是包含多个要素的集合体,这些要素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育中最本质、最核心、最关键的东西,也是语文区别于数学、英语、物理等其他学科的关键之处,是最能体现语文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如身体的灵魂,统领着语文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就课程理论而言,统领着语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评价课程评价等方面;就教学实践而言,统领着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内容的取舍与调整等。
二、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现阶段主要障碍
教育部提出加快核心素养教育的号召已有四年多,但由于种种原因,核心教育在各中小学的落实过程中出现一些阻碍。
1.应试教育与核心素养的矛盾。随着经济和社会在发展,“成绩不是唯一”已被社会接受,但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高考制度的合理性不容置疑,应试教育不可避免抹杀不了,在追求升学率的驱动下,应试教育势必会成为推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阻碍。因為核心素养教育注重的是学生教育的终身发展,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审美、文化传承能力,不注重通过反复练习、灌输式教学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抵触核心素养教育教学,这对矛盾将长期存在。
2.语文主体作用与语文被挤占的矛盾。语文的主体作用这里不再赘述,但由于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性及语言学习的渐进性,要想在短时间甚至较长时间内提高语文考试成绩不现实,加之语文是母语,不管对语文学习花费精力有多少,学生考试成绩不会与别人差距太大,数理化等科目通过强化应试教育手段成绩将立竿见影,造成语文学习时间被其他科目挤占,出现语文可用功可不用功的尴尬局面。作为最基础的学科,语文对学生的重要性不可言喻,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不能养成,学生理解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这些体现个人素质的基本能力则会大大降低。长期不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必定影响我国社会、科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3.对教师高素质的呼唤与教师被动学习的矛盾。随着核心素养教育不断推进,作为核心素养教育的落实责任主体的教师,本应在课程改革中不断提高素质以适应教学改革,提高语文素养、课堂艺术水平、课堂组织和沟通能力、学科交叉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水平。在教师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教师不愿、不能加强业务学习的现象,究其主因:一是教师教学任务重、压力大(特别是城区学校),业务学习时间不能充分保障;二是社会发展多元化,对教师行业冲击较大,部分教师不能静下心来专心教学,更谈不上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学习;三是教师年龄结构呈倒金字塔型,教师整体内在学习动力小,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四是社会功能基层化日趋严重,学校乃至教师背负的社会事务日趋增多,对教师工作和学习时间造成挤压。
4.执行落实与被动实施的矛盾。每次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教育部对改革的意义、要求、标准、任务、重点都进行了顶层设计,改革愿望积极,保障有力。问题是学校层面落实现实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一是面对升学压力,因课改经历的阵痛及落实的周期长,课改对教学成绩影响较大,教育实施的基层单位学校及老师想改不敢改;二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学改革的落实不力,特别是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是人民群众对当地教育教学成绩评价的直接承担者,“办人民满意教育”,升学率不高,群众不满意,教育主管部门搞教学改革往往是喊口号缺落实。三是教学思想的多元化,很多教师有固定并有效的教学理念,所以不愿改。
三、解决路径探析
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教育教学改革亦如此,教育工作者应先做好自己,努力打破坛坛罐罐的束缚,在教育教学方面多做一些尝试。笔者作为一线教师,认为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问题解决中可从以下五个常见方面探析:
1.转变教育理念,强化业务培训。首先,中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关注核心素养理念。核心素养理念是继新课程改革后的新征程,是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新理念、新思想,唯有教师树立正确的核心素养理念,培育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为此,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正确理解、内化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构成及价值,并结合课堂教学积极开展行动研究,确保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任务在各学年段学生中得以落实。其次,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将语文核心素养在各学年段落到实处的关键。因此,中小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另一方面,和谐、平等的师生交往可以为学生创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再次,中小学教师积极探索实现教师自主自觉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自主的发展,体现在教师对自身发展阶段的认识和发展内容设计、发展路径的规划。就发展阶段而言,涉及教师对自身是新手教师、半熟练教师、经验教师、优秀教师等的认识;就专业发展内容而言,包括对“专业知识(语文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专业能力(语文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反思能力)及专业情感品质三个方面”[2]的设计;就专业发展路径而言,包括对听课、反思、行动研究等多种发展路径的规划。
2.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在很大层面上,核心素养不是教出来的,它是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过程逐渐培养出来的。思维品质是核心素养的核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完善与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这样才能“以生为本”,为学生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不仅如此,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终身发展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一线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才最有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激活他们已有的知识,唤起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强烈渴求。这就要求教师综合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课前巧妙设计、课上精准导引、课下拓展延伸,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承载的文化内涵、弘扬的传统精神,从能力到思想都有所提升[3]。课前巧妙设计指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巧妙地设计悬念,巧妙地设计问题,巧妙地设计课堂环节;课前巧妙设计是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实的前提。课上精准导引指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如关键时刻的启发、精准到位的点评、有意的留白,等等;课上精准引导是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实的关键。课下拓展延伸指教师通过让学生延伸阅读(这个作业有别于传统课本上的字词作业),达到举一反三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培养目的;课下拓展延伸是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实的助推器。
3.优化学习环境,精心设计目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发动者、组织者和服务者,需要认清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教师优化学习环境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包括教学引导、教辅手段运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优化、实践机会创设等[4]。具体而言,首先,教师的教学引导要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学习展开教学设计,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其次,运用教辅手段时,不仅要准备好多媒体、实物等硬件,还要改进运用手段,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再次,学法指导要紧扣学科特点,突出学习策略,给出学法提示,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第四,实践机会要丰富,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思的实践体验中丰富学习认知,增强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程度的高低。因此,在進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考虑设计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如何衡量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学者陈超的建议对我们有启发性,他认为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贴切,即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具有可检测性;二看它是否具体,即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即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四看它是否落实到位,即目标是否落到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5]。
4.更新评价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核心素养课堂,师生角色有了新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教师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学生则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评价者。如何评价教师课堂的成功?关键看以下三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有整合意识。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前后关联的,在这种关联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阅读教学要改变以往的碎片式阅读方式,倡导联系阅读。二看教师是否有开放意识。语文课堂不能拘泥于封闭的教室,而应从教室走向社会,如,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时代的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促进其信息素养、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提高;三看教师是否注重学生发展的长远性。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双基训练、三维目标的实现,夯实语文基础性素养,更需着眼长远,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必备的核心素养,如: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
5.重视课外阅读,拓宽延伸渠道。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课堂时空有限,这就要求我们拓展课堂广度,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意识。好的习惯就是素养。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更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佳作,更要重视国学经典阅读学习,既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又能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须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壁垒,实现学生学习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多路径、多层次的学习机会;凸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合作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林祥,郑昀.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语用热”再认识[J].全球教育展望,2016(8):14-23.
[2]于洋.中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培育的困境与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6(12):31-33.
[3]高宇阳.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与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7(9):17-18.
[4]赵雅琴.基于核心素养重建初中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7(12):40-42.
[5]陈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