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及问题分析

2019-08-24 08:30夏辛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晚归舍友大学生

宋 越,夏辛萍

(广西科技大学,广西 柳州 545006)

自2014年频繁报道的重庆、四川、湖北、陕西等地女大学生失联事件,再到近年来从女大学生返校搭错车失联、女大学生搭乘网约滴滴车遇害,我国高校女大学生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媒体对于相关数据进行的不安全统计以及触目惊心的遇害数据,让我们不得不对女大学生安全问题进行反思。

一、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

安全意识的涵义可概括为:个体对社会安全状况的认知意识、在社会活动中的自我防范意识、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应变意识以及在受到侵害后的维权意识等心理活动的总和。

回顾过去发生的女大学生安全事件,几乎每一个案例中的女大学生,事发时或是夜间独自出行,或是轻信陌生人搭乘“黑车”,因缺乏风险感知的能力并未提前做出预判避免危险的发生。安全认知意识的浅薄使女大学生认为诸如此类的安全事件发生在她们身上的概率极小,因此缺乏辨别危险的能力,甚至已身处危险也不自知。即便是当女大学生有一定的安全认知意识,?但是由于自身、家庭、高校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自身安全防范及应对能力仍然非常有限。如2012年安徽铜陵就发生了一起硕士研究生被出租车司机抢劫杀害案,犯罪嫌疑人落网后在审讯时供述道,当时仅仅是想抢点钱就放被害人走的,结果被害人说“我记得你的脸,我一定会回去报警抓你的”,导致犯罪嫌疑人一时起了杀心,将其杀害。如果被害人能够有正确的安全应对能力,能够审时度势,尽量不用过激语言刺激犯罪分子来处理当下的危险处境,也许结果会不一样。也有部分女大学生在遭受到安全侵害后,如偷窃、性侵等,往往因为害怕麻烦或羞于启齿等等原因让事情不了了之,缺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纵观我国当下女大学生发生的失联等安全事件,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状况令人担忧。因此,从女大学生自身、家庭、高校以及社会多方面着手加强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及安全防范能力迫在眉睫。

二、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意识淡薄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

当前我国高校女大学生多为95后甚至00后,因长期在相对更为单纯的校园中学习生活,她们更多地是在家长、老师、学校的保护下成长,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单纯,加上女性天生柔弱、容易轻信他人的性别属性,就会造成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薄弱与防范能力不强的后果。虽在学校和家长的教育中会对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有所了解,但是当真正面临类似的处境,警惕性与辨别能力仍旧匮乏,甚至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有面临危险的可能。这便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时常会利用女大学生思想单纯、富于同情心的特点进行犯罪活动,乔装成培训机构人员、弱小无助的老人、孕妇等等对女大学生行骗。

笔者选取N校为例,对该校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进行抽样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并回收700份,经过筛选和统计,有效问卷583份,无效问卷即无回答问卷117份。问卷针对女大学生晚归情况设置两个问题展开调查。问题一:当舍友有晚归情况时,其他宿舍成员是否会给舍友留门。问题二:在校期间是否有晚归情况。调查情况如下:

表1 女大学生留门情况调查

表2 女大学生晚归情况

根据表1我们可以了解到,高校女大学生中在舍友晚归的情况下,为舍友留门及看情况为舍友留门的总比例高达91%;而选择不给舍友留门的仅为9%。这个调查情况显示,女大学生的个人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她们往往没有意识到为舍友留门的同时也是给其他不法分子等不安全因素留了门,而在此问题中也凸显了高校女大学生的另外一个晚归的安全问题。在表2显示的调查结果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所调查的女大学生中,经常晚归及偶尔晚归的总比例达到63%,比例之高反映出高校女大学生对于自身安全意识一定程度上的不足。

(二)家庭因素

在当前社会信息时代背景影响下,中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得学业成绩更加成为家庭教育关注的重中之重。反之,孩子安全相关的教育却没有得到同等的待遇,家庭安全教育大多只能做到提醒,流于表面,家长更多的是关心孩子们的课业成绩。尤其是对于农村家庭出生的学生,因为父母受到文化教育的限制,对于当今社会安全问题的新形势没有足够了解,很难做到为孩子从小培养正确的家庭安全教育,难以提升孩子应对危险的能力。在家庭注重学习成绩时,没有注意对孩子进行人格健全的培养,让孩子学习如何与人相处。针对这一点,我国学者熊耀林就曾在调查问卷中得出,有34%的女大学生与舍友关系存在各种问题。家庭只重学习的教育模式,很容易让孩子忽略了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不知如何与人相处,也容易造成与人冲突的性格,为孩子的安全带来隐患。

(三)学校因素

高校扩招以来,大部分的高校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科研、学科建设、硕博点建设等扩建的事务性工作上。相较之下,学生的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针对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更是匮乏。新生入学之初的入学教育,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将安全教育列为必要的入学教育课程之一,但对于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却鲜有专设课程进行再教育。高校没有针对这一安全事故高发群体专门投入关注,这使得高校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处于一种泛泛而谈的状态,不足以引起在校女大学生的重视。学校虽长期以来关注学生安全教育问题,但对于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并没有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安全教育体系,开展的安全教育更多是一种普遍性的理论教育。对于应对火灾、地震、突发安全情况等安全防范能力的培训止于理论教育,甚至没有安排相关针对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模式过于僵化,内容过于枯燥,形式过于单一,使用的教育形式大多还是拘泥于讲座、报告会、横幅等等。现有的安全教育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引起学生的重视。即便引起了学生们的重视,但安全教育的内容及形式的匮乏对于学生缺乏真正的指导意义。女大学生对于如何逃生、如何自救的安全知识更是知之甚少。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各部门的联动性不够。学校涉及学生安全管理相关的部门一般有后勤保障处、保卫处、宿管中心、学生工作处以及各院系副书记、辅导员等等。各部门各司其职,可以完成各部门的业务工作,但在相互信息沟通、相互之间的工作联系并不紧密。这就造成了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很难有效地推动、持续地进行,一旦有安全危险事情的发生,就会导致信息获取和处理工作不能及时开展。安全教育工作联动性的缺乏和各部门权责不清的现实工作状态,无法促进建立全校安全教育良好氛围,无法将安全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层层落实,便会导致教育断层的出现。而根据调查,583名女生中有39.44%的女生认为校园安全情况一般,22.51%的女生认为不是很安全,34.73%的女生因学校校园存在着外来人员随意进入校园、宿舍楼安全监管不严、安全设施陈旧等问题较担心个人人身安全或财产安全。数据表明,学校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的同时对学校仍需要改善学校安全设施,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安全得到保障。

(四)社会因素

当前,我国社会环境、安全形势基本稳定。但近年来,随着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格局,受到全球化经济的影响,各类西方思潮涌入国内,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化,社会安全事件日趋多元化。加之社会新旧矛盾加剧,发展失衡、利益冲突、矛盾冲突等等社会问题也成为了犯罪分子的“温床”。而正值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的女大学生,很容易在这样社会客观环境下受到金钱、名利的诱惑,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力,加上安全防范意识薄弱,一些受到思想腐蚀的女大学生一不小心就将自己陷于诈骗集团设下的“高薪回报”等骗局的漩涡之中,甚至危及生命。

三、提高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对策

(一)女大学生应强化自身安全防范意识,提升安全防范技能

首先,思想认识的提高是强化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重要前提。树立正确的安全信念是促进女大学生安全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只有女大学生充分意识到社会潜在的安全问题、自身现有安全知识与应对能力的匮乏,才能促使她们能够主动地去接受学习相关安全知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避免晚归、独自夜间出行、搭乘非正规运营的“黑车”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杜绝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如果在遇到生活上、经济上的困难之时,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寻求解决方式,敢于站出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家庭应树立安全教育新理念,发挥安全教育支持作用

女大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生活外,家庭环境是她们成长的最主要环境,家庭可以说是起到一个基础性作用的教育场所。父母应给予子女适度的关爱,不过分宠溺、不过分严苛,从小帮助孩子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帮助孩子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当孩子在面对真实的社会事件时,能够有客观果断的判断力。除了学业,更要关注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社交能力以及独立性等能力的全面发展情况,健全人格发展,让孩子们从小有意识地认识到自身除了课业知识的学习,安全知识、心理健康安全意识的学习与提高同样重要,要学会与人相处、与己相处。安全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或单纯依靠学校教育就能够完成。要想使孩子的安全意识能深刻植入思想中,家长就必须从小在点滴中加强孩子的安全意识、风险意识培养与应对能力的提高。

(三)高校应创新安全教育模式,健全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机制

在与高校大学生宣传、普及、强化安全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专门开展针对女大学生的安全知识讲座、主题宣讲、安全防御能力提高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地组织女大学生参加到安全教育活动中来。避免活动开展的形式化、流程化,要让女大学生们真正地学到实用操作性强的安全知识,提高应对能力。譬如,组织学生志愿安全员,主动协助参与到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当中,使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更生动更形象;或定期、不定期开展各类安全模拟演练,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高效利用网络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力量,在学生可以接触到的网络平台,以安全教育视频等学生熟悉的方式,将安全知识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心中。各高校各部门、各院系、校心理中心应明确好工作职责,只有健全了组织机制,理顺了工作思路,高校各部门才能够有力地、联动地开展安全教育维稳工作,真正做到有分工、有合作,避免在安全问题出现时因分工合作混乱影响、拖延安全问题的顺利解决。

除了高校工作机制的建立,高校安全工作的硬件设施也是提高安全的重要环节。譬如,作为安全保障部门的保卫部门,应当定期按照标准配备保安人员、巡逻车辆、监控设备等安全保障配备,对全校学生的安全从硬件条件上提供安保保障;女生宿舍楼应加强培训安保人员,严格执行进出入管理规定,将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形成一项全校性的重要工作。

(四)净化社会环境,加强监管力度

当前我国正处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高速时期,社会风气纷繁杂乱,犯罪手法愈加多样化,社会公共安全形势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我们在提高女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及应对能力、发挥家庭安全基础教育、加强高校安全机制的同时,净化社会文化环境,营造社会良好风气,加大打击违反犯罪力度,更是推动创造女大学生安全环境的重要环节。加强社会公德与法制宣传、巩固法律权威性,形成人人自觉恪守道德准则、维护法律秩序的良好社会氛围,确保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才能得到外部环境的支持。除此之外,社会相关管理部门也应同时加强监督管理。如公安机关加大车站、学校周边的治安管理执法力度,尤其在开学、寒暑假时期更要加强打击“黑车”、清查高危可疑人员的监管力度;增加车站到学校的公共交通设施,方便学生出行,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女大学生搭乘非法“黑车”的几率,减少女大学生遇害的机会。

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作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校园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只有提高女大学生自身思想意识,转变家庭安全教育观念,加强高校安全工作机制建设,创新安全教育宣传模式,社会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不断提升女大学生安全意识,才能共同做好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只有联动各方各级的力量,才能将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稳步推进,建设平安校园、和谐社会。

猜你喜欢
晚归舍友大学生
同一条毛巾
其实我也是一只鸟
论古人春游的装备——《春游晚归图》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无债一身轻
山村晚归
新技能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