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昭通市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路径思考

2019-08-24 08:30严佩升陈永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昭通市昭通民族团结

严佩升,陈永华

(昭通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昭通市地处云、贵、川三省接合部,位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的过度地带,地势起伏较大,山高谷深,自然条件较差。境内民族众多,少数民族有24个。2016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092913人,少数民族人口650026人,占总人口的10.67%。其中,回族208467人,占总人口的3.42%;彝族210388人,占总人口的3.45%;苗族207574人,占总人口的3.41%。全市辖1区10县,下辖99个镇、40个乡,其中19个为民族乡,可见昭通是一个典型的民族散居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考察云南时明确提出,云南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定位。结合总书记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大战略部署,昭通地方党委和政府结合当地的民族实际,长期贯彻党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在落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建设上成效显著,现已建成54个民族团结示范点,其中示范县1个(镇雄县)、示范乡镇或特色乡镇8个、示范村或特色村寨42个、示范社区3个。但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的创建过程中,影响示范点建设的困难和问题也不断涌现。因此,加强对昭通民族团结示范点建设的研究已迫在眉睫。

一、昭通民族团结示范区的经济社会状况

昭通的19个民族乡散布在1区10县中,民族团结示范点即依托这些民族乡及民族村建立。通过对1区10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族团结示范区的发展现状。

(一)农业生产条件

1.农村劳动力资源

从表1中显示,昭通市民族乡所在县区农村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足,但农村劳动力资源均存在未充分就业的现象。其中,盐津县和绥江县从业率分别为86.56%和87.95%,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排在后两位。由此可见,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剩余是普遍存在的,如何转移剩余劳动力,促进充分就业,是民族团结示范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表1 昭通市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从业情况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基石,截至2015年底,昭通市共有1201个行政村,其中自来水受益村1094个,占总数的91.09%;406个村通有线电视,占总数的33.81%;通宽带465个村,占38.72%(见表2)。从整体情况看,昭通市农村基础设施仍较匮乏,虽人畜饮水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但集中供水仍未全覆盖,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虽已基本达到国家平均水平,但城乡差距显著。基础设施水平低下,势必制约农村消费水平的增长,尤其是影响农村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而这些状况在一些民族地区表现更为突出,如彝良县农村的宽带率只有11.68%,通有限电视仅10.22%,巧家县宽带率仅14.97%。

3.粮食作物种类单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限

昭通农作物的构成相对单一。粮食作物由谷物、豆类和薯类组成,其中谷物以种植玉米为主,有少量稻谷和小麦种植,豆类作物主要种植大豆和蚕豆,薯类则以马铃薯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籽和花生为代表,但种植面积都较小;经济作物,主要是烟叶及少量药材种植。单一的种植业降低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经济作物少,加之种植技术的限制,导致农民的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如遇到自然灾害或气候不好的年份,农民的收入来源极易被切断。

表2 昭通市民族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统计(单位:个)

(二)农民经济状况

1.农村常住从业人员文化程度

根据昭通市2015年农村住户调查基本情况统计数据,调查涉及951户,3495人,其中从业劳动力2106人,从业人员的文化构成状况中,文盲、半文盲占就业人数的9.6%,小学占就业人数的53.2%,初高中占就业人数的35.5%,中专及以上占就业劳动力的1.7%。可见,昭通农村常住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较低。教育水平的落后,必将带来思想观念的落后,进而制约生产水平、文化素养的提高,影响昭通民族团结示范区经济的发展。

2.农村人均收入与支出情况

昭通农村常住居民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212元,主要有三个收入来源,工资性收入占39.84%、经营净收入38.53%、转移性净收入21.17%,全年人均实物可支配收入1035元。与同年云南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42元相比,相差8倍之大。同时,各民族地区与昭通市平均水平比较,除昭阳区、鲁甸、盐津、水富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以外,其余各县均低于平均水平(见表3)。

昭通市2015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统计表显示,食品烟酒的消费支出比重最高,达40.8%,根据联合国对恩格尔系数的划分标准,40%-50%为小康水平,则昭通农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已基本达到小康,但2015年我国恩格尔系数已降到30.6%,即相对富裕阶段。由此可见,昭通市农民的生活水平并不乐观。在消费支出构成中,教育娱乐及服务、医疗保障的比重分别为13.49%、6.98%,占比均较小,说明当地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虽已解决,但精神文化和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很匮乏,消费层次较低。如何提高当地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三)贫困状况

昭通是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属于国务院部署的14个扶贫特殊片区中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全市11个县区中,除水富县外,其余10个县区均为国家级贫困县,涉及贫困乡镇85个,贫困村825个,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均居全省前三,贫困面极广。昭通市19个民族乡中有15个属贫困民族乡,145个民族村中有93个属贫困民族村,111.95万贫困人口中有少数民族15.7万人,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全市贫困人口的14%,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4.81%,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此外,由于经济落后,制约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许多乡镇形成了条件性贫困,比如交通不便、耕地不足、工程性缺水、信息闭塞等。

二、昭通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昭通市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成效

昭通既非民族自治州,也无民族自治县,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加之自然条件较差,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较差、民族人口素质较低、各民族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突出。针对以上问题,昭通市委、市政府多年来一直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近年来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基础设施得以改善。2013年底,在19个民族乡完成实施“四通、四有、三达”,在民族地区重点实施14类工程项目,即易地安置、改善人畜饮水问题、解决出行难和运输难的问题、建设移动通讯基站、改造农田水利、加强乡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改善乡村办公条件、解决民族地区上学难问题、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改善住房条件、解决就业问题等。通过各类工程项目的实施,民族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二是强化各项措施。分区域、分民族制定方案,缺什么就补什么。整合资金,集中力量,合力解决民族地区的困难和问题。把民族乡的发展作为县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三是民族团结示范区从三方面着力。即着力规划编制、着力争取资金、着力落地到位。通过三个“着力”,已编制了《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同时启动编制《昭通市建设散居民族团结示范区十三五规划》工作。2016-2018年“三年行动计划”,到2017年12月28日止,向上争取的51个项目资金全部拨付到位,并通过积极努力争取,项目个数从51个增加到85个,项目资金从7540万元增加到10800万元,突破亿元大关,共增加3260万元,增幅达43%。在着力落实到位上,镇雄县坡头镇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昭阳区小龙洞偏坡苗寨、旧圃三善堂小寨子、永善务基锦屏单彝、彝良龙安木坪寨子、彝良奎香后山5个村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彝良县罗炳辉将军纪念馆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永善县马楠乡兴隆村兴隆、昭阳区小龙洞乡宁边村偏坡、巧家县大寨镇东坪村坪子、盐津县兴隆乡大坪村大坪上、镇雄县芒部镇松林村上下街等5个村寨被云南省民宗委首批命名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表3 昭通市2015年分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统计表

(二)昭通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民族团结示范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条件性贫困突出;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三是农业抗风险能力低,经济基础薄弱,人均收入低,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四是民族团结示范区,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滞后。

三、精准扶贫视域下昭通市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路径思考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民族团结示范区的政治体系建设

加强顶层设计,首先应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针对昭通非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无民族自治县的特点,完善民族团结示范区的法律法规建设,以保障散杂居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平等权益,为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其次,注重对民族干部的培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多渠道培养各民族自己的干部,建立起联系党群的桥梁,为示范区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最后,昭通应紧扣民族乡、民族村这种基层政权形式解决民族事务,加强民族乡、村的经济文化建设,从而推动各民族团结、和谐相处。

(二)着力发展地方经济,培育主导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昭通不少民族乡村,自然条件较差,地势崎岖不平,但依托高原气候条件,发展高原特色经济,是民族地区经济振兴的一条出路。重点打造高原特色农业,依托当地特色农产品,如天麻、苹果、土豆、花椒、魔芋、牛肉、生猪、甘蔗、烟叶等,建立产业带,创新产业组织形式,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产销结合。争取每一个贫困民族村都建立起产业发展项目,以龙头引领、项目带动、机制创新、科技支撑为保障,引进大型企业,带动贫困村产业的发展。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现代生产经营组织方式,打造昭通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战略品牌。

(三)致力于民族文化建设,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丰富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注重各民族节庆文化的传承,为各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民族团结示范区可依托特有的民俗文化资源、民族特色景观、淳朴的民族风情,打造特色民族旅游线路,将民族乡村与周边旅游资源相结合,发展全域旅游,既保护、传承、弘扬了民族文化,又解决了当地民族群众的就业问题,助力脱贫攻坚。

(四)加强就业培训,建立多级联动的劳动力输出机制

一方面,加强对民族示范区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增强其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实行劳动力的对口培训,建立市县乡多级联动的劳动力输出机制,提升农村企业家、农村干部、农村知识青年整体素质,以带动农民的就业;另一方面,昭通应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产业升级,增加企业活力,从而提升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此外,加快民族团结示范区自身经济的发展,坚持科技兴农,发展现代农业,从而带动农村第二三展业的发展,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农时为农,闲时为工。

(五)加大实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

“扶贫先扶智”,在民族团结示范区认真落实免费教育政策,资金支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减免学费杂费;积极推进民族示范区薄弱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师资投入;加强与对口扶贫省区的联系,引进东部沿海先进教育理念;注重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培训,提升全民文化素质;认真实施省健康扶贫措施,对患有疾病的建档立卡家庭积极救治;加强民族乡、村级卫生所的建设,提升医疗人员的配置率,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出现,切实解决民族地区看病难的问题。

猜你喜欢
昭通市昭通民族团结
昭通市种业现状与“十四五”种业发展对策
民族团结之歌
亲人
亲人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小地方文学史的可能与向度——冉隆中和《昭通文学三十年》
值得书写的昭通文学实绩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昭通作家群的困境与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