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丽
很多人称夏天为“苦夏”,因为在这个季节里最大的感受是炎热,故有赤日炎炎、骄阳似火、烈日灼灼、火伞高张、暑气蒸人、夏日可畏等。
古人没有冷气风扇,炎炎夏日,或栖于树荫下,或倚在水畔亭旁,避暑的方式完全是自然的。古人感怀于大自然赋予自己的清凉世界,有许多脍炙人口的避暑佳方流传下来。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夏日万物蕃盛华实,夜卧早起,阳气得缓而能无厌无怒,以养志宽意。
夏天汗汁四涎,头星手沉,劲头消半。古人也寻思度过炎火盛日,如先秦以地下室避暑,称为“窟室”,贵族在窟室饮宴,如《左传·襄公三十年》:“郑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郑伯嗜酒,夜饮窟室,至日不息;汉宫有“清凉殿”或“延清室”,司马相如《上林赋》:“醴泉涌于清室,通川过于中庭。”有甘美泉水,有小流蓄行庭院。
唐朝开始有机器空调,称为“水激扇车”,见《唐语林》卷四:“时毒方甚,上在凉殿,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四隅积水帘飞洒,座内含冻。”类似今日水冷扇,将冷气汇聚宫殿;更将冷水洒至殿檐,沿檐而成水雾帘幕,以形凉氛,而能消暑,见刘禹锡《刘驸马水亭避暑》:“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
《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载杨国忠奢华:“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宴客而冰山横亘,畅饮乐极;宋末周密《武林旧事》中说:“寒瀑飞空而下,又置茉莉、素馨、剑兰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御第两旁,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宋廷以风炉拂送鲜花,花香满堂,别有清幽爽凉之致。
《周礼》载周朝成立制冰单位“冰正”,负责人称“凌人”,冰窖称“凌阴”,贵族有冰柜,称“冰鑑”。
秦汉时已有保冷的井藏法,在井中置瓮,成为冷藏室。
《左传·昭公四年》载赐冰制度:“食肉之禄,冰皆与焉。”此制度延续到明清。
汉人饮蜜水,《魏书》中说:“时盛暑,欲得蜜浆,又无蜜。”乃记袁述以无蜜自叹处境。
《唐摭言》言:“昔蒯人为商而卖冰于市,客有苦热者将买之,蒯人自以得时,欲邀客以数倍之利;客于是怒而去,俄而其冰亦散。”蒯地人街头卖冰,炎天坐地起价,顾客不买,冰就化了。
清末,已有“荷兰水”,就是汽水。
妙趣横生的避暑佳方同样在诗词歌赋里熠熠闪烁。北宋词人秦观的一首《纳凉》就写得妙趣横生:“携丈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其首句用“携”“来”“追”三个动词,逐递表现诗人追寻纳凉胜地的内在感情;紧接着,诗人闲倚绿柳桥畔,勾勒出一幅美妙的图画:月明之夜,船家女儿吹着短笛,笛聲在水面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自在幽香不时散溢,沁人心脾……这种由外而内的凉意让人沉醉,燥热也自然退去。
坐在树下或走进竹林,也是古人普遍采取的乘凉方式,在众多避暑诗作中,这类作品也最多。
南宋杨万里《桑茶坑道中》描写了一个牧童为避酷暑睡卧柳荫之下的悠闲情趣:“睛明风日雨乾时,草满花塔水满溪,童子柳荫眠正著,一牛吃过柳荫西。”
中唐王维为消暑,抱着古琴走进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弹,乐而忘返,留下了千吟不厌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临水之地也是古人避暑佳处。炎炎夏日,若得一处亭台楼榭相伴,着实是福气。苏东坡也乐于水边纳凉,写下“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的名句;而柳宗元则作有《夏昼偶作》诗:“南州潺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心牖。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显现出一派悠然自得的避暑之乐。
夏天虽然暑气蒸人,让人受不了,但也是许多花果成熟的季节,有着令人陶醉的风景。
唐代诗人高骈《山亭夏日》诗中说:“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在山间幽静的庭院里,触目都是绿树浓荫。微风掀动水晶一样的帘子,带来阵阵凉意,还送来一缕缕蔷薇的香气。
宋代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也描绘了夏日梅子金黄、杏子成熟、麦子开花的热闹场景。
古人说:心静自然凉。夏天虽然酷热难过,但读诗却可消夏解烦,几首古诗、几杯凉茶,细品慢吟,独具情趣。“夕阳场圃树荫凉,麦豉瓜薑豆粥香。人坐晚餐牛吃草,蚊烟影里说家常。”王子彦的这首《夏夕》诗,俨然一幅恬淡的江南风情水墨画,吟罢心清神怡!
“葵扇摇风绕树行,晚凉新浴葛衣轻。一溪流水随荫绿,人立平桥话月明。”这是清代洞庭诗人袁景澜《夏日村居》组诗中的一首,读此诗,也想要薄衣摇扇,好让清风拂面、溪水生凉意。
而组诗中的另一首:“消夏湾头云水深,浣纱人去剩飞禽。石公石姥常相对,坐话沧桑阅古今。”从诗中可看出乡间两老在林边赏鸟、溪头私语,心情多么悠然自在,哪有“苦夏”之忧?
今天,我们翻阅这些诗作和消夏佳方,特别是在炎炎夏日,品读古人的纳凉诗句,其实就是在乘古诗的凉意,消自身的暑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