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尺度的中部六省旅游经济差异及预测分析

2019-08-22 11:10梁留科索志辉张佳莹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9年8期
关键词:区位商六省入境

买 哲,梁留科,索志辉,张佳莹,王 坤

(1.河南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2.洛阳师范学院 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 洛阳471022)

1 引言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业成为许多区域的支柱型产业,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已成为显著问题,并随之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探索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分异,可为区域协调发展等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根据。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早期主要关注旅游业自身发展的问题,涉及旅游市场差异[1,2]、旅游竞争力[3,4]、旅游资源[5]等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特点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更加注重旅游与区域的协调关系,涵盖旅游同环境[6]和区域合作[7]等方面。研究范围较广泛、实践性较强,擅长针对具体案例,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经济差异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国内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学术研究工作具有参考意义。国内学者对旅游经济差异的关注相对较晚[8],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其研究理论、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不断丰富。研究对象上,单独选取国内旅游[9,]、入境旅游[10,11]或旅游总收入[12]的甚多,以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两项作为研究对象的较少;研究方法上,运用泰尔指数[11,13]、基尼系数[14,15]、空间自相关[16]、ESDA[17]等方法对旅游经济进行分析,但缺乏对旅游经济未来差异[18]趋势的探讨;研究尺度上,绝大多数采用国家尺度[8,10]、区域尺度[15,18,20]、省域尺度[12,19]这单一尺度,对地缘相似的区域进行多尺度研究相对有限。基于此,本研究以中部六省为研究区域,以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创汇收入作为基础研究对象,基于中部地区整体、省域、市域三个尺度分析旅游经济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预测中部六省旅游经济差异的未来发展趋势,对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我国中部六省为研究区域,包括山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等6个省份,是我国的人口大区和经济腹地,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汇聚了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中部六省的发展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中部崛起的计划和中部地区旅游发展规划的实施为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绘制了蓝图。2017年,6省共同签署《中部六省旅游合作框架协议书》,强化旅游战略合作,大力发展旅游业,当年旅游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36942.13亿元,旅游创汇收入达到778573.77万美元。

本研究采用2000—2018年我国中部六省87个地区(市、州)的国内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创汇收入等作为分析计算的基础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部六省2000—2017年《统计年鉴》和2000—2017年各市、州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极少部分数据经过计算所得。

3 研究方法

3.1 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CV)是衡量区域经济相对离散程度的重要指标,其值越大,表示相对离散程度越大,计算公式为:

(1)

3.2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Gini)是反映地区相对差异指标,其值越小,表示区域发展越平衡;其值越大,表示区域发展越不平衡,计算公式为:

(2)

式中,G为基尼系数;n为研究区域数量;yi为i地区国内旅游总收入和旅游创汇收入所占比重(按升序排列,y1

3.3 区位商

区位商是利用热力学的原理来研究经济的地域分异和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指标[18],计算公式为:

(3)

式中,Qi为i省份旅游经济的区位商;Si为i省份旅游收入占中部六省的比重;Pi为中部六省旅游收入占全国的比重。Qi越大,说明省份i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反之,说明其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3.4 Nich指数

Nich指数(相对发展率)能较好地测度各研究单元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其所在区域不同时间点的发展速度,计算公式为:

(4)

式中,y2i、y1i为区域i在时间点2和时间点1的旅游收入;y2、y1为所有研究区域在时间点2和时间点1的旅游总收入;n为区域数量;N越大表示该区域的发展速度较快。

2.5 GM(1,1)模型

灰色系统GM(1,1)模型可解决样本和数据带来的不确定性问题,通过关联分析生成具有强规律性的序列与对应的微分方程来探寻系统变化的规律,具有预测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22],其预测精度受系统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异程度所影响。

4 中部六省多尺度旅游经济差异分析

4.1 中部六省整体旅游经济差异

整体来看,国内旅游收入变异系数的值在0.09—0.42之间,基尼系数的值在0.048—0.23之间,其值变化幅度较大,总体趋势呈下降态势,表明国内旅游相对差异在不断减小;旅游创汇收入的变异系数的值在0.26—0.69之间,基尼系数值在0.15—0.37之间,其值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变化趋势大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见图1。在省际层面,国内旅游总收入的离散程度与区域相对差异均呈现减小趋势,旅游创汇收入则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2003—2009年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都不断下降,2009年下降至最小值,之后不断增加发展至2017年达到最大值,说明中部6省入境旅游2000—2003年相对差异略微增大,2003—2009年相对差异不断减小,2009年之后相对差异开始增大。对比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2007年以前入境旅游的相对差异大于国内旅游的相对差异;2007—2010年国内旅游的相对差异要大于入境旅游的相对差异;2010年以后,入境旅游相对差异不断增大,国内旅游相对差异不断减小,入境旅游的相对差异逐渐大于国内旅游的相对差异,而且相差较大。

图1 中部六省旅游收入的变异系数与基尼系数变化

3.2 中部六省省域尺度差异分析

2000—2017年中部六省的区位商变化见图2、图3。6个省份的国内旅游总收入区位商差异越来越小,即6个省份国内旅游发展水平越来越接近,与中部六省整体旅游经济差异变化趋势一致。中部六省的国内旅游的区位商整体上不断减小,其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河南省下降最为明显,区位商的值由2000年的1.3080下降至2017年的0.194;其次是湖北省,2006年之后湖北省区位商降至平均值附近,随时间小幅波动;湖南省的区位商自2003年后低于平均值;山西省、安徽省和江西省的区位商均小于平均值,国内旅游发展水平落后于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

图2 中部六省国内旅游总收入的区位商变化

图3 中部六省旅游创汇收入的区位商变化

2003—2012年,中部六省的旅游创汇收入区位商平均值不断减小,至2012年达到最小值,2012年之后,区位商回升。这表明中部六省的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下降,2012年之后尤其是2014年之后,中部六省入境旅游在全国的地位不断提升。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安徽省,安徽省2006年之前旅游创汇收入区位商低于中部六省的平均值,2006—2010年略微高于平均值,2010年以后持续保持高位,尤其是2014年之后安徽省创汇旅游收入区位商位居6省之首。湖南省区位商差异最大,2010年之前湖南省创汇收入的区位商高于其他5省,之后不断减小,2012年之后小于平均值,逐渐落后于安徽省与湖北省。湖北省的区位商在6个省份中排名第二,所有年份均大于平均值,趋势与中部六省整体相似,其入境旅游发展较稳定,无大起大落。河南省的创汇收入区位商稍稍偏小于平均值,与平均值的变化态势相似。江西省与山西省在6个省份中区位商均低于平均值,表明江西省、山西省的入境旅游要落后于其他省份。

图4 中部六省2000年、2017年国内旅游总收入的区域差异

4.3 中部六省市域旅游差异分析

市域旅游经济差异分析:基于2000年、2017年的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创汇收入,利用ArcGIS进行空间可视化(图4)。对比2000年和2017年国内旅游经济的变化,总结出以下特点:一是省会城市旅游发展水平较高且较稳定。省会城市既是旅游中心城市,也是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地,2000年与2017年6个省会发展水平较稳定,均属于旅游发展水平高或较高类型,呈现独霸性的发展特征。二是山西、湖南两省省内变化明显,河南、湖北、安徽3省省内无明显变化。2000年,6个省份的省内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均包含有4种发展水平类型,旅游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一般为省会城市和部分旅游城市,比如湖南省的张家界市,河南省的洛阳市。2017年,中部六省旅游发展水平整体上有明显的提升,尤其是山西省和湖南省变化最为明显。近几年山西省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得益于发展模式由以前的煤炭资源型转型到文化旅游推动型。相对来说,河南省、湖北省和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无明显变化,3省交界处旅游发展水平较低,空间分布呈现出圈层结构,中部相对区域外围发展水平较低。

对比2000年和2017年的旅游创汇收入变化(图5),总结出以下特征:①中部六省入境旅游经济水平整体较低,属于旅游发展水平低或较低类型的城市占80%以上,虽然2017年比2000年属于发展水平高或较高的城市数量有所提升,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仍占多数,分布情况以京九线为分界线,京九线以西入境旅游发展水平较低,京九线以东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较高。②2000年与2017年省会城市发展水平较高。③皖赣两省交界处发展变化最明显,其他省份无明显变化,安徽省和江西省旅游发展水平得到提升。

图5 中部六省2000年、2017年旅游创汇收入的区域差异

图6 中部六省旅游经济相对发展率

市域旅游发展速度差异:旅游经济差异的扩大实质上是各城市旅游经济发展速度不同而导致区域差异的演变[23]。因此,对中部六省各个城市旅游经济发展速度的测算能更好的研究中部六省旅游经济差异的形成及演变。以2000年和2017年为研究时间点,分别计算2000—2017年中部六省的87个城市的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创汇收入的相对发展率,见图6。主要分为4种速度类型:Nich指数大于1.5属于发展速度快类型;Nich指数小于1.5大于1属于发展速度较快类型;Nich指数小于1大于0.5属于发展速度较慢类型;Nich指数小于0.5属于发展速度慢类型。从国内旅游收入来看,发展速度慢、发展速度较慢、发展速度较快、发展速度快四种类型的城市分别有30个、27个、16个、14个。

6个省份的省会都属于发展速度快类型,呈现出独霸性的发展特征[24]。发展速度慢类型的城市相对较多,约占30%,大都分布在河南、湖北、安徽3省的交界处,其中湖北与河南该类型城市数量居多,超过其省份城市的半数,安徽省次之,但湖北的旅游资源分布不均,武汉市旅游“一城独大”;河南省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是西北部地区,郑汴洛是河南省的主打线路,“焦作模式”也是对焦作旅游发展的肯定,东南部地区是农业发达地区,工业基础薄弱、旅游产品单一;安徽省旅游资源分布北少东多,北部区域的旅游发展速度相对较低;发展速度较慢类型在湖南省分布较多,大多分布在西南部;山西省发展速度较快类型较多,主要集中在南部;江西省北部处于长江流域,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潘阳湖位于此,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发展速度快的城市所占比例最大,此类型城市数量占江西省的54.55%,且大多分布在该省的北部。从旅游创汇收入来看,发展速度慢、发展速度较慢、发展速度较快、发展速度快四种类型的城市分别有52个、15个、7个、13个。发展速度慢类型的城市较多,占到中部六省城市数量的59.77%。发展速度快和较快类型大都集中在安徽省和江西省的交界处,中部六省的整体发展速度差异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似。

综合对比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创汇收入可知:①中部六省的国内旅游发展速度整体上大于入境旅游发展速度,国内旅游的规模、交通便利度等大于入境旅游。②六省的省会城市和皖赣两省交界之处的城市旅游发展速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③湖北省的东西部差异较明显,东部地区只有省会武汉市发展速度快,入境旅游发展速度存在极化现象。④安徽省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发展速度最为相似,而山西省与湖南省的速度差异对比最为明显,国内旅游发展的速度要大于入境旅游发展的速度。

5 中部6省旅游经济差异预测分析

5.1 建立GM(1,1)预测模型

累加与均化处理:假设其原始数列为x(0)=(x(0)(1),x(0)(2),…,x(0)(n)),令:

(5)

新得数列x(1)为数列x(0)的1次累加生成数列。数列x(1)紧邻均值生成序列z(1)=(z(1)(2),…,z(1)(n)),其中z(1)(k)=0.5x(1)(k)+0.5x(1)(k-1),k=2,3,…,n。

求解参数:设x(1)满足一阶微分方程:

(6)

GM(1,1)模型:x(0)(k)+az(1)(k)=b

(7)

式中,a、t为待定系数;a为发展系数,反映x(1)的发展态势;t为灰色作量;a的有效区间为(-2,1)。

建模:依据式(6)离散后得矩阵:

Y=XB

(8)

式中,Y式序列变量矩阵,X为一阶累加函数矩阵,B为估计量矩阵。

(9)

对式(8)按照最小二乘法计算:

(10)

表2 精度检验等级参照

模型精度检验:建模后首先要对模型进行检验,判断GM(1,1)模型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可以对数列进行预测分析,本研究主要采用残差检验、后验差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检验结果精度划分依据见表2。

5.2 中部六省旅游经济差异预测

本研究选取2000—2017年的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创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基础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可得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创汇收入的发展系数-a都小于0.3,所以可利用GM(1,1)模型对旅游收入差异进行中长期预测,得出国内旅游收入差异预测模型为:

x(1)(t+1)=-4.2622e-0.063t+4.5347

(11)

预测模型检验结果:残差检验的相对误差为0.002,精度等级为一级;后验差检验的均方差比值为0.0023,精度等级为一级;小误差概率p=1,精度等级为一级,该模型有较高的精度,可以对国内旅游收入差异进行预测。

旅游创汇收入差异预测模型为:

x(1)(t+1)=17.4265e0.0128t-17.7032

(12)

预测模型检验结果:残差检验的相对误差为0.0024,精度等级为一级;后验差检验的均方差比值为0.2292,精度等级为一级;小误差概率p=1,精度等级为一级,该模型有较高的精度,可以对旅游创汇收入差异进行预测。

图7 中部六省2000—2030年的灰色预测值趋势

理想假设前提下,不考虑重大突发事件和国家矛盾,利用两个模型对2019—2030年的旅游收入差异进行预测,见图7。从图7可见,2019—2030年国内旅游收入的差异趋势呈现出不断递减的趋势,即表明中部六省份在未来国内旅游发展上的差异会逐渐缩小。入境旅游发展差异呈不断递增趋势,即表明未来中部六省在入境旅游发展上的差异会不断增大。中部六省的国内旅游相比入境旅游成熟,发展速度也相对较快,随着全域旅游的推进,区域差异不断缩小。中部六省的入境旅游发展参差不齐,入境旅游要求旅游资源有一定的世界知名度,知名度低的旅游城市无法很好地吸引外来游客,旅游极化发展严重,因此入境旅游的相对差异会越来越大。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结果表明:①中部六省国内旅游相对差异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国内旅游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入境旅游相对差异是以2003年和2009年为分界线,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②中部六省国内旅游的的区位商差异越来越小,旅游创汇收入的区位商整体上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态势,河南的旅游经济主要依赖于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相对较弱。湖北的旅游业起步较早,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较均衡,在六省中旅游实力相对较强。湖南的旅游经济入境旅游优于国内旅游。安徽在2010年之前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相对落后,之后得益于政策支撑入境旅游发展迅猛逐步超越其他省份。江西和山西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禀赋缺乏相对竞争优势,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均较落后。③中部六省的省会城市国内旅游发展水平较高且较稳定,呈现出独霸性的特征。晋湘两省省内变化明显,国内旅游发展水平明显提高,而豫鄂皖三省省内发展水平无明显变化。中部六省入境旅游经济水平整体较低,2000年与2017年属于旅游发展水平低、较低类型的城市占多数。2017年空间分布情况大致是以京九线为分界线,京九线以西入境旅游发展水平较低,京九线以东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皖赣两省交界之处变化最为明显,其他省份无明显变化。④国内旅游发展差异呈现出递减的趋势,未来中部六省的国内旅游发展的差异会逐渐缩小。而入境旅游发展的差异与国内旅游相反,呈现出不断递增的趋势,未来中部六省在入境旅游发展上的差异会不断增大。

6.2 讨论

中部六省旅游经济的差异是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经济水平、政策因素等不同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河南的旅游经济主要依赖于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较弱,旅游经济竞争力不足,出现滑坡现象,因此应充分利用华夏文明的起源地、“老家河南”、少林寺等具有河南特色的品牌打开国际市场,利用便捷的交通优势提高入境旅游发展水平。湖北的旅游资源丰富且旅游业起步较早,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发展较均衡,但过分依赖于传统的旅游品牌,导致近年旅游发展水平落后于中部其他地区。湖南与湖北应充分发挥自然山水休闲游和民族风情特色游的旅游优势,进一步开拓国内与国际市场。安徽在2010年之后得益于相关政策入境旅游发展迅猛,不断超越其他省份,今后的发展中要注重与东部经济发达区域开展旅游合作,利用东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本省的旅游综合竞争力。江西和山西的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禀赋相似,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竞争优势,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相对落后,因此山西与江西应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突出自身的特点,并融合沿线相关产业,创新宣传模式,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开拓客源市场。

促进中部六省的协调发展,必须要充分剖析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差异存在的原因,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改善,深入推进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部六省应结合国家的宏观战略(中部崛起、一带一路)和各省市的发展情况,制定适合的旅游发展政策;要注重地域特色,如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四省的自然旅游资源相对丰富,而山西和河南两省人文资源较其他省份更具优势,要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开发出有特色的旅游产品;要积极推进区域合作,实现跨省、跨市旅游优势互补,避免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两极分化;要促进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共同发展,形成并重格局,提升中部六省旅游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

猜你喜欢
区位商六省入境
山西25款产品荣获“中部六省名牌农产品”称号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我的“六省”颐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基于区位商的合肥市产业结构分析及主导产业选择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北方六省巡展作品选登
警查證截獲非法再入境男
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
基于区位商法的新疆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区位商视角下丽水市优势产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