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怡
【摘要】在教育界日渐重视“小三门”的今天,如何将“减负增效”运用到音乐课堂中,一直是笔者很头疼的问题。想要学生愿意学、学得好,我们总想给学生最多的、最好的,但是这些烦琐手段的科学性、实效性往往被我们忽视了。结果是,老师心力交瘁,学生兴趣恹恹。通过日常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笔者渐渐摸索出小学音乐课上“减负增效”的门道。
【关键词】减负增效;学科整合;教学环节;教学语言;教学课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社会各界日渐重视音乐美育的今天,如何将“减负增效”运用到音乐课堂中,一直是笔者很头疼的问题。想要学生愿意学、学得好,我们总想给学生最多的、最好的,但是这些烦琐手段的科学性、实效性往往被我们忽视了。结果是,老师心力交瘁,学生興趣恹恹。通过日常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笔者渐渐摸索出小学音乐课上“减负增效”的门道。
一、学科整合的“减负增效”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唱歌、演奏、创作活动,都应该围绕这个‘听来进行……”《音乐课标解读》中简单的几句话,明确地强调了“听觉体验”在坚守音乐本质中的关键地位。所以,很多老师在日常的欣赏教学中挖空心思设计各种各样欣赏教学的模式,有的为了使课听起来新颖有趣,不惜丢掉了音乐的本体,本末倒置地引进其他姊妹学科。如在欣赏《美丽的哈纳斯湖》时,大谈新疆的地理位置、生活民俗、异域风情,音乐课变成了地理课;在欣赏《大海啊,故乡》时,让学生捡了半节课的贝壳,音乐课变成了综合实践课……熟不知,辛苦了半天,到最后是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课堂也变了味。笔者认为,想花心思把欣赏环节上好是值得推崇的,但必须明确,姊妹学科、姊妹艺术只能作为欣赏教学的配角,决不能喧宾夺主,否则只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曾看过一节《彼得与狼》的欣赏课视频,通过不同形式的“听”很好地凸显了音乐本体。整体聆听后的分段聆听是这样设计的:
(一)细听彼得、大灰狼等不同角色的主题
(1)听录音,让学生说说对不同角色主题的感受(速度、力量、音乐基调等)。(2)利用电子琴丰富的音色,转换角色之间不同乐器的表现,让学生思考换乐器后的不同感受,进一步体验角色上的情感。(3)多媒体上显示不同的动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记忆音乐主题。
(二)细听大灰狼来时和成功捉住大灰狼时,音乐所表现的不同情绪
(1)分辨音乐段落,学生用彩笔画不同颜色的色块表示……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这节课的欣赏环节都是有意识地围绕“听”展开,无论是结合画面的整体听,还是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记忆主题,抑或是用彩笔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思维,发展了他们的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感受能力。正因为这样明确的欣赏目的,和其他学科的辅助整合,简约但不简单的教学内容,使得这一欣赏环节没有多余和拖沓的感觉,拥有了难得的、纯粹的音乐气质。所以,笔者认为,音乐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减负增效”是大势所趋。
二、教学环节的“减负增效”
为将音乐课上得有声有色、精彩纷呈,往往是听、唱、动、奏样样齐全,简直就是教学界的“满汉全席”,老师在其中扮演厨师的角色,想的是怎样烹调,怎样装盘;学生在这其中充其量算是“食客”……也就是说在课堂中,由于教师的“一厢情愿”,所展现出来的教学就缺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这样的课成了教师的“才艺表演”,而不是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这样一来,自然也就体现不出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了。
如我曾听过的《白兰鸽》一课,教师的基本功扎实,教态亲切,语言风趣幽默,轻而易举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整节课的教学气氛也无可挑剔,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归根结底就是教师设计的环节太多了。该教师先用敲击小鼓来解决切分节奏的教学难点,这本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时间太仓促,学生还未掌握时,她就忙着对这首歌进行分声部练唱。在还不能熟练演唱歌曲时,该教师有忙着用飞翔的动作体验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紧接着又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飞翔”,另一组歌唱。整节课就像厨师不停地端上美味佳肴,一道没吃完,另一道又上桌的感觉。这么多的菜塞到肚子里,怎么来得及消化?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其实,在这节课中,教师只需要放慢教学节奏,删除一些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实实在在地进行歌唱教学,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歌曲,解决节奏难点,再用动作直接巩固歌曲,清晰教学条理,效果便会好很多。
三、教学语言的“减负增效”
现在的音乐课不仅要注重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还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掌握音乐基本知识的技能,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但是,有些教师在教授这些音乐知识时,讲解枯燥,没有结合有趣的理解、记忆方法,这让学生怎么“吸收”其中的营养呢?所以,笔者认为,在教授音乐知识时,教师的专业术语要”减负增效”。曾听过两节《五月的夜晚》的音乐课,里面涉及到圆舞曲的知识,不同的教学方法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一教师在让学生初步聆听《花之圆舞曲》后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解关于圆舞曲的知识。她说:“‘圆舞曲的节拍是以四三拍为主,亦有六八拍,速度有快、中、慢三种,以小快板居多。演奏、演唱时,尤以强调重拍,配合舞蹈中旋转圆圈的动作,结构较为自由……”这段话不仅有照本宣科之嫌,而学生听得也是一头雾水,教学效果当然不会好。另一位教师同样是把这这段话的意思传达给学生,但只是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首先播放《春之圆舞曲》的舞蹈视频,用色彩来感受音乐,用击手掌——拍手背——点手心的方式来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然后引导学生用“LU”来哼唱旋律,最后由教师和有舞蹈特长的学生一起跳了一段圆舞曲,增强了视觉上的冲击。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了解了圆舞曲的知识,师生配合中还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情感。教学目标达成,效果突出。教学中的专业术语不需要“无处不在”,往往“此时无声胜有声”更吸引人眼球。由此可见,教学语言的”减负增效”刻不容缓。
四、教学课件的“减负增效”
每次上公开课,同事们都会询问:“用不用多媒体课件啊?”的确,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极大地扩展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教师们都很注意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等优点为教学服务。因此,每每上课,我们看到的课件画面绚丽,光彩闪闪,可殊不知学生却为这眼花缭乱的画面分了心,对一些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并没有起到该起的作用。曾上完一节课后,我询问学生们还有什么问题时,学生举手问我课件上的“百变小樱”的图片是在什么地方搜集到的。这样的问题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所以,笔者认为,教师与学生不应该被电脑牵着鼻子走,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讲究“辅助”二字,凸显教师本身才是最好的媒体。多媒体可以用,也应当用,但贵在用得“精巧”,掌握适当的“度量”,切忌课件烦琐。对于那些需要掌握的音乐知识点有助于深化理解的地方,需要拓展的背景知识等,适时运用课件,至于课件中漂亮的背景装饰、图片润色也需要把握好数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宪奇.浅析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3(2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