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钢琴专业是音乐专业的一门基础核心课程,制定合理的教学管理、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与教学评价机制是健康发展钢琴专业课程,培养钢琴专业人才的前提保证。本文就“十三五”新的教育发展形式下,分析了国内高等院校钢琴专业课程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高等院校钢琴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发展思路。
【关键词】钢琴专业;课程体系;发展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目前钢琴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整,教学方式与课程系统与实践相脱节等许多问题,影响着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模块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模块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已迫在眉睫。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日益提高,艺术专业的发展,目前基本没有哪个高校没有艺术专业,但是随着全国各大高校扩招范围的不断扩大,高校钢琴类学生数量急剧增多,诸多问题也渐渐凸显出来。第一,为了应试考试,大多数考入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只是围绕考级曲进行练习或者大多数是靠直接速成的方式考入的,缺乏钢琴理论的系统学习,导致学生的钢琴基础知识不扎实,弹奏方法不规范,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第二,学生的逐渐增加,在各大高校钢琴教师师资有限的情况下,导致高校钢琴教师授课压力增加,教学资源短缺,学生课业负担加重等问题,更是导致教师和学生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在目前情况下,高校音乐老师不得解决的问题就是: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钢琴模块课程体系。
随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和教师资源的不足,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套比较综合的全面培养目标并不适合。我们需要探索出一套与时俱进的钢琴课程体系,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对音乐学专业教学提出了两方面要求:一方面从教学者本身出发,学校应该制定激励与评价教学体系;另一方面确定教学目标,着重从能力和素质两方面培养21世纪需求的新型人才。影响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课程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
二、教学管理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钢琴教学根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活动的方向都是以钢琴教学目标为宗旨,确定一个明确的钢琴教学目标不仅对整个钢琴课程体系的构建起着总领性的指导作用,更是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模块课程体系构建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常常只是简单地针对某一具体作品的技术难点作一些练习要求,在总的教学中没有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总目标,更谈不上对学生培养的具体计划和目标,导致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缺乏,更阻碍了普通高校钢琴模块课程体系的健康发展。
(二)学科体系不全面
任何门学科都是一样的,必须要有专业的知识构建体系,教师教学也必须按照计划进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但是,大多数钢琴老师在实际鋼琴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忽视钢琴专业与其他乐学专业的联系性,缺乏标准指导,导致学生在学习钢琴技能、技巧时出现很多问题,更有严重者甚至影响到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
(三)教师师资不足
随着钢琴慢慢走入大众生活,以及钢琴教育的大量普及,增加了家长对孩子钢琴学习的重视和其他社会人士对钢琴学习的热忱,加之社会上各类的钢琴辅导班,钢琴教学需求越来越多,留校教学已经不再是应届毕业生们唯一的出路,这些问题都导致了高校钢琴师资的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四)学生学习问题突出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教师资源不足,教学管理不规范和不健全,教学目标不明确,使得音乐学专业学生在进行钢琴学习时钢琴技能和钢琴理论知识的掌握往往事倍功半,不能很好地提高钢琴综合技能。综合而观,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导致学生质量参差不齐。(1)不少专业底子薄的学生在低年级时也曾接触过钢琴的基础弹奏知识,但是随着上了初中或者高中,由于课业繁重,渐渐便放弃钢琴学习。但是在文化课差、高考无望的情况下,不得不报考音乐学。(2)艺术高校特殊性招生,常常由一曲或者几曲弹奏考核,没有评判学生成绩的标准,导致考生良莠不分、参差不齐。(3)对于音乐特长的家庭贫困学生,由于国家承担学生大学学习期间的所有费用已取消,对于音乐学专业动辄就几千元,导致贫困家庭的特长生望而却步。
二、教学模式
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规范,就是“教学模式”。个别课与集体课两种教学模式是目前国内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模块课程体系设置和采用的。
(一)教学模式滞后
现在钢琴教学模式的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弹奏,就是教师的评价与指导是另一部分。我们可以将这一传统模式理解为“学生弹奏即信息呈现”“教师分析与评价即信息处理与分析”。由此可见,这种信息线性加工过程为一种闭合型方式,针对没有音乐基础学生而言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符合当下学生的教学期望了,因为现在学生自己已有演奏、欣赏经验和一定程度的学习思考,不能及时而充分地在教学过程中得到陈述和展现,学生参与度低,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这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浪费,曾被有的学者归类为“综合模式”“行为模式”“以隋感模式”等模式。针对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来说,改变学生的角色定位,要把学生从“被动接受者”改变为“主动参与者”,只有学生上课的参与程度越高,教学资源才能利用越充分,教学效果也就越好,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潜能。
(二)教学形式单一
一对一教学是我国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一种知识传递的琴教学教学形式,这种个别化教学固然有一定的优势,但也有一定的弊端,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同时,单一化的钢琴教学模式由老师直接教导学生,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指导学生的弹奏技能而较易忽略实用技能和理论知识。由于过分强调弹奏技能训练而忽视钢琴技能的实际运用使得在实际演奏中显得力不从心,尤其在进行即兴配奏和合作性曲目演奏方面显得生硬无措,遇到突发状况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加上目前钢琴的普及和高校学生的增多,每个学生钢琴技能水平和知识涵养等方面都有差异,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的教学了。
三、课程设置
(一)专业基础和理论课程缺乏
学生钢琴基础薄弱,有的基本上未学过钢琴,在校练琴的时间也有限,这是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普遍现状。再加上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对学生的培养追求表演技巧难度而忽略了钢琴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引导学生准确地掌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的知识和内容,导致他们和专业的音乐艺术院校学生差别很大。
本人认为,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加强对钢琴理论知识的学习,用理论指導实践,不能一味追求技巧和技能,不然学生在毕业时只会弹几首作品。同时,要使学生掌握钢琴学习的基本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习中加深理解。例如,开设钢琴教学教法等课程,系统讲授钢琴教学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与实践脱节
目前,各大普通高校音乐专业这种现象比较普通,学生学习了很多钢琴技能、钢琴知识理论以及钢琴演奏课程,但让其进行即兴演奏或实际弹奏曲目时学生往往显得非常生涩。这说明我国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课程体系的教授过程中钢琴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教师由于过于注重钢琴演奏和钢琴理论的灌输,而缺乏实践锻炼。这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教学和实践严重脱轨,不利于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他们将来的就业。
四、评价机制
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评测,分析和评定的过程被称作教学评价,它是客观的标准,是有依据的,主要包括学生认知水平、学业成绩、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一套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可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例如诊断教学问题,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了解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指明师生教与学的方向等。目前,我国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评价过分注重量化,标准单一
目前的教学评价一直遵循传统的教学评价,分为两种:一是教师利用经验主义或者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或喜好对教学进行评价,没有统一标准,缺乏客观性;另一种则是通过考试分数、通过率等数据标准来评价教学,是现在教学评价的主流。这种传统的分数高于一切的评价是片面的、单一的。
(二)评价过程机械化、模式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缺少个性化,评价过程的模式化、机械化直接导致了评价的不公正性。最典型的例子如,教学中的听课评课,听课时人人参与,但评课关键时,教师大多数觉得这是得罪人的活,不敢说真话,或者阿谀奉承,或指出问题无关痛痒,像是搞形式走过场,最终评价也就不公正、不公开。
(三)评价缺乏透明度,真实性
教育教学有些一些优秀的教师常被评优评先总是先领导干部后普通职员,先年老的后年轻的、先高级中级的后初级,这样的陋习挫伤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以至影响了教学工作的良好运行。评选过程中缺乏民主,搞公示只是个过场,或者其目的是维护“知识和教师权威”“师道尊严”“等,而不是为了促进教学。
三、结论
制定合理的教学管理、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与教学评价机制是健康发展钢琴专业课程,是钢琴专业人才发展成功的关键。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分析国内高等院校钢琴专业课程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制定更加符合学生实际需要,适应普通高校钢琴专业发展的钢琴课程体系,是高校教育改革和自身发展的总体趋势。
参考文献
[1]赵同一.新形势下高等师范院校钢琴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北方音乐,2014(11):207.
[2]张然.高师钢琴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D].辽宁师范大学,2006.
[3]赵捷,高珊.关于师范院校钢琴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拓展的若干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12):44-45.
[4]李冰.谈高师钢琴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拓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2).
作者简介:左苗(1982—),女,汉族,安徽省铜陵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钢琴教育、钢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