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珊 黎云祥
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发展学生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要求。如何将核心素养贯穿于课堂是各位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面临的难题。在对艾滋病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既要丰富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也要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师;核心素养;艾滋病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4-0071-02
在当今医疗技术比较发达的时代,艾滋病依然是一种无法治疗的疾病。在21世纪,社会不再像以前那样传统和封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接触毒品和偷吃禁果,但是许多高中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以及感染病毒后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并没有认识。高中生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某些高中生开始尝试接触同龄人不敢接触的有害事物,往往使自己走入歧途。然而很多高中生物教师在讲解艾滋病一课时,往往只是针对考点浅浅一谈,学生很难从中获取深层次的认知。
一、形成生命观念的教学片段——以形成结构与功能观的教学活动为例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等。教师提供相关数据:自艾滋病病毒发现以来,全球超过700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毒,其中3500万患者死于艾滋病病毒。[1]截至2018年底,中国估计存活艾滋病感染者约125万。[2]
师:艾滋病是一种病毒侵入机体所导致的,这种病毒是人们常说的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有哪些?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又是什么呢?
生:病毒只有一种遗传物质。
生: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师:绝大多数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少数是RNA。今天所学的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就是RNA。
师:那么艾滋病病毒是如何侵入人体的呢?通过图片的观察,同学们尝试着思考一下,艾滋病病毒是怎样导致机体患病的呢?
生:从图1可以看出,艾滋病正在攻击T细胞,可能是T细胞的减少,导致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弱,最终使机体无法抵御外界病毒的侵害。
师: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都需要T细胞的参与。如果T细胞大量死亡,就会导致机体几乎丧失一切特异性免疫功能,最终致人死亡。
本环节通过图片展示与讲解艾滋病病毒结构,让学生学习到了艾滋病病毒的结构。又通过展示艾滋病病毒攻击T细胞的图片,让学生理解了艾滋病产生的致病机理。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HIV的结构观和功能观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形成理性思维的教学片段——以培养归纳与概括能力的教学活动为例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理性思维,如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等方法。
师:科学家将HIV侵入机体到机体死亡大致分为四个时期。从必修三第36页的资料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T细胞的多少与HIV浓度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在HIV侵入机体后第一年的时间里,T细胞数量与HIV数量成正比关系,而之后的日子里,HIV与T细胞之间的关系是反比关系。
师:同学们观察第一个时期,T细胞的浓度在大多数时候都比HIV的浓度要高,所以在这个时期,免疫系统是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的,艾滋病病毒的携带者和一个正常的人并没有什么差别。现在同学们尝试着思考一下第二個时期可能会出现什么特征呢?
生:第二个时期HIV的浓度绝大多数时候都大于T细胞的浓度,所以机体应该会患病。
高中生已经有了较强的归纳和概括能力。本环节教师展示“HIV侵入机体后HIV与T细胞浓度变化”图,在教师的帮助下,根据HIV浓度的曲线变化和T细胞浓度的曲线变化,学生尝试着归纳和概括在每一个时期机体应该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三、促进开展科学探究的教学片段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能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并增强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和讨论的能力。
师:当今虽然艾滋病依然无法治疗,但是抗HIV病毒药品的出现使艾滋病患者有了新的希望。HIV是一种特殊的病毒,它进入人体后,首先逆转录成DNA,然后将其整合到细胞染色体末端。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一个研究艾滋病的科学家,根据艾滋病在人体的增殖特点,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治疗艾滋病呢?
生:阻止艾滋病病毒逆转录成DNA。
生:阻止逆转录后的DNA整合到细胞DNA上。
师:那同学们根据我们之前所学的内容回忆一下,连接两个DNA片段需要哪种特殊的针线呢?
生:DNA连接酶。
师:同学们,我们能否制造一种DNA连接酶抑制剂去控制病毒逆转录后的DNA整合到细胞DNA上呢?
生:不能,这样会抑制机体细胞的更新。
生:我们可以制造一种逆转录酶抑制剂,控制病毒逆转录成DNA。
根据艾滋病的感染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并一步步探究出药物控制艾滋病的原理。
四、培养社会责任的教学片段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能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有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
师:最近网上报道了一篇文章,关于全球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露露”和“娜娜”的诞生。对此,同学们对于免疫艾滋病婴儿“露露”和“娜娜”的实验持积极的态度还是消极的态度呢?
生:我认为这个实验做得特别好,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免疫艾滋病的话,世界又多了一分安全。
生:我认为这是完全不道德的实验。当初战争时代,强国的科学家利用弱国的百姓当作实验材料,造成很多百姓的死亡。所以,人体不应当作实验材料,更何况这个实验的材料是年幼无知的婴儿。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我认为虽然不少人觉得这是科学的进步,人类需要打破伦理道德去创新,但是谁也不知道在这样成功的实验之前是否有失败的案例。
本节内容意在让学生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让其能有意识地科学地远离这种病毒。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关爱艾滋病人的社会责任。教师可以播放正常人与患艾滋病的孤儿玩耍的宣传片,让学生认识到和艾滋病患者做朋友并不会感染艾滋病,使学生不要惧怕与艾滋病患者交往,从而让艾滋病患者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五、教学反思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不仅要带领学生踏进大学的门槛,而且要引导学生做一个健康、幸福的高中生,因此高中生物教师不仅要下功夫在各个知识点上,还应普及社会生活中所关注的知识内容。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提出不是一句空话,关乎每个学生生物素养的发展,教师应当积极地将各个核心素养观念渗透在各堂课和各个教学片段中。
参考文献:
[1]王勇,黄匡时.全球及中国艾滋病人口规模、空间分布和死亡特征[J].人口与社会,2018,34(04):78-88.
[2]张田勘.今天,我们如何预防艾滋病[N].中国教育报,2018-11-3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