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需求视角下拔尖金融人才培养的调查分析

2019-08-21 10:45沈丹璇曹玉鸽刘佳慧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4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

沈丹璇 曹玉鸽 刘佳慧

摘要:随着全球金融发展逐步进入新时期,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的应用正推动金融朝着科技化、智能化、高层次方向迈进,对拔尖金融人才的培养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文章以产业集聚、经济发达的江浙沪地区为例,通过对当地高校及企业的调查走访,对金融人才的供需端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拔尖金融人才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人才;拔尖;供需端;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4-0001-05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普及、人工智能等的应用,我国金融业正面临着改革深化、去杠杆、风险防范加强等一系列挑战,急需大量金融人才。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任务,然而,作为人才的供给端,我国高校近年来的改革并没有与时代的发展同步推进,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离,因此高校也需改革金融人才教育,紧跟时代步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拔尖金融人才。

二、我国金融业人才需求的问题研究

1.金融业结构性短缺问题严重,尤其是拔尖高层次金融人才紧缺。近年来,传统的金融运营模式面临互联网金融、智能金融等的冲击,正在被不断更新的新型运营模式替代,因此金融业必须不间断地革新与发展。目前我国金融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尤其是具有领军作用的拔尖高层次金融人才稀缺,导致金融产品的设计和金融创新、金融风险的预测、管理及防范等职责落实不到位[1],难以紧随国际金融行业发展的步伐。徐坚成(2014)指出,拥有良好专业素质与丰富从业经验、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金融人才十分缺乏;在金融产品开发、宏观经济和产业经济研究等领域,同樣欠缺具有较高专业素养、专业经验丰富和较强市场判断能力、在团队中能起引领和核心作用的领军人才。[2]

2.复合型金融人才明显缺乏。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金融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逐年提高。传统业务如家庭理财,要求具备各方面知识和良好的综合能力;新兴业务如计算机网络运用,已深深影响了金融业的运营模式和金融行业的发展,需要在新形势下以最快的速度培养更多具有多种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3]

3.创新能力、全球视角愈加重要。王大伟(2013)认为,创新金融人才是指具有深厚的金融理论功底,较强的金融创新能力,积极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充分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人文素养等属性的综合素质很高的人才。当前我国培养出的金融人才远远不够,金融行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4]另外,很多具有较高业务素质或者海外留学背景的金融人才选择在国外任职,进一步加剧了国内金融业人才流失的局面。

针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当下大部分研究忽视了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及需求,直接研究培养模式的改革,且研究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调查分析,少数针对金融人才培养的数据调查也局限于高校教师及学生的反馈,对拔尖型金融人才所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研究没有形成系统。本文将以江浙沪地区为例展开调查,创新性地将金融业人才的供给端和需求端结合,构建拔尖金融人才的素质模型,分析当下我国拔尖金融人才培养的不足,弥补“金融人才需求”这一理论空白。

三、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为获取用人单位和高校金融系学生在各方面的需求,本次调查选取江浙沪地区南京、无锡、苏州、杭州等地高校金融学专业在读学生及各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作为样本。调查问卷共设有5道问题,涵盖岗位需求、学历需求、知识能力、素质培养、高校满意度等方面,可探知当前高校金融系学生与企业的需求差异,以此为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改革打开新的思路。

问卷首先通过小样测试,定稿后大规模发放。高校样本涵盖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学生样本共发放问卷2528份,有效问卷2240份,有效率88.6%;企业人员样本主要涵盖江浙沪地区,共发放问卷590份,有效问卷450份,有效率76.27%。参与调查的学生中,男生659人,女生1581人,男、女比例约为3∶7。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和毕业生人数比约为2.7∶2.1∶2.7∶1.8∶0.3∶0.4,较好地做到了样本的分散。

统计数据以Excel2010导入,输出后采用SPSS19.0进行描述性统计等数据处理。

四、我国金融人才社会需求的调查分析

1.对金融人才的岗位需求。金融专业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选择最集中的前五位分别是基金经理(65.98%)、投资顾问(51.52%)、银行主管(42.95%)、保险经纪(37.28%)和融资经理(29.33%)。由于调查企业中并非100%都是金融企业,因此这里企业信息采用智联招聘的统计结果:市场对金融人才招聘需求的前五位分别为保险代理、经纪人、业务员、投资顾问和理财顾问。

2.对金融人才最低学历的看法。统计显示,过半数(54.64%)的金融专业学生计划取得硕士学历,只有2.5%的学生满足于高职高专。而企业方面对学历的需求则更高,40.45%的企业负责人认为金融人才学历应达到博士,对金融本科生的需求较低(15.73%),而对高职高专生的需求较高(21.35%)。另外,由标准差s得知,企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较学生分散,显著性P<0.05表明学生与企业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

研究认为,金融系学生多是既有较高志向又希望尽早进入职场,因此计划读博的人数较少,而企业对拔尖金融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同时需要掌握珠算、点钞、翻打传票等技能的人员,而此类技能本科课程较少涉及。

3.对金融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数据显示,企业对金融人才的知识需求较为看重的是风险管理、理财知识、会计知识、营销知识、财务分析、法学、计算机知识、企业管理等方面。这些需求既包含了金融专业知识,也包括如计算机、法学等专业知识。可见,市场对金融人才掌握第二语言、计算机等金融学科以外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多数金融系学生尚未意识到这一点。(见表3)

4.对金融人才职业素养的需求。调研结果显示,金融学学生和企业在诚信问题、法律意识和进取精神上认可度都很高,其余指标上,学生注重职业证书的考取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见表4)另外,金融系学生专业内部竞争激烈,学生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能提高工作经验的活动譬如实习等有所轻视。企业方面则相当看重新人的风险意识、自律精神和职场经验,重视应聘者对行业的熟悉度,减少培训成本。(见表5)

5.对金融专业课程的满意度。表6显示,学生和企业对于金融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学生对于金融课程体系的满意度评价高于企业。由于产学研之间信息不流通等原因,学生主观认为高校课程体系已能满足需要,而企业则看法相异,并部分归咎于高校金融课程设置得不完善。

五、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人才是金融业的核心。我国高校金融人才的培养经过多年发展,已取得巨大进步,但仍存在不足,归纳如下。

1.培养目标与培养观念趋同,产学研联系过少。如今全球重视经济发展,金融机构大量增加,高校金融专业因其就业前景好而备受追捧,金融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也水涨船高。许多高校跟风开设金融专业,然而这些高校类型有别,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多不够明确,专本硕博各层次的培养目标相近,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而且,随着高校扩招,金融专业本科生结构性过剩,高层次拔尖金融人才与技术操作能力较强的金融从业人员仍然紧缺。

2.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未与时俱进。首先,教学方法单一,重理论轻实践,讨论、师生座谈、案例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尚未普及。其次,教材选择不过关。多数院校金融专业存在为保证教学质量选用的教材过于简单、教材与教学实践脱离、教材陈旧无法反映最新金融发展等问题,院校为私人因素考虑选择本校教师所撰写的教材而忽略其是否适合本课程特点等问题。最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落后。目前的金融学课程体系仍呈现广而不深、缺乏系统性等弊端,重视宏观理论和知识的学习而轻视个人理财规划等微观知识,专业课程设置混乱,部分教学内容缺失或内容交叉重复;忽视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最新金融发展的教学,较少提及金融新理论、新技术,如当下时兴的科技金融,缺乏时代性;不重视学生的数理能力培养,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基础课上为了降低挂科率而降低学习难度,进而影响未来工作能力的发挥。

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拔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专业教师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力培养的成果。大规模扩招导致许多高校金融类专业师生数量不匹配,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教师身兼数职、任务繁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不够,對金融的最新学术动态、前沿发展了解不够,甚至很多教师的工作重点并不在教育教学上,而在自身职称的考评或副业的工作上,这无疑对教学效果造成了负面影响。

4.忽视通识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道德问题是金融行业最易忽视的“死角”。从金融机构诞生起,发生的与金融相关的事件大多是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如巴林银行破产一案。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的金融业将往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技术化方向发展,违法成本逐渐降低,手段升级,因而对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金融业需要超前的服务意识和坚实的信用基础,而目前高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教育很少,这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六、拔尖金融人才培养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总结出以下模型。

1.以变化的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不同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及路径。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各界对于金融的需求有别,因此各大高校作为供给端,应注意结合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动态,培养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人才。高职金融、本科金融、硕士金融和博士金融之间划分范围应清晰,使得培养出的金融人才既有业务操作层的技术型金融工作者,又有领导力突出的管理决策型金融人才;既有微观角度的社区金融人员、家庭金融理财专员、企业金融工作者,也有宏观角度的各层级政府和国际组织中的金融工作人员。

世界金融业日新月异,我国高校金融系也应与时俱进,时刻保持对社会最新的前沿动态的敏感性。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创新,改变了金融运行规律,推进了金融理论的发展。学术界需要不断归纳总结,把握新金融模式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趋势,为金融实践提供更有价值的理论支撑[5],在培养高层次金融人才的课堂上加强引入“AI金融”、“区块链+金融”等最新知识,针对新型金融工具如比特币等展开学习,培养学生的新型学术思维,促进金融人才的全球化、科技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另外,院校应加强跨专业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第二语言、会计、审计、计算机等学科素养,努力增强学生综合研究能力,促进交叉思维的培养。

2.以扎实的知识储备为基础,改进教学模式和效果反馈机制。金融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那么,目前大学的金融专业教育能否满足社会需求呢?当下,包括金融学专业在内,中国的本科教育仍具有应试教育工业化的特征:课程大纲、固定的上课时长和座位、集中物流般的大规模学生和教师聚集、如工厂计分般的考核系统等。在封闭单调的学校环境中,因为缺乏赖以依托的情境和启发式的教学,只可能一批批地制造学习上的失败者。[6]因此,金融学专业课程应致力于创新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课题体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度。教师应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摒弃灌输式、封闭式的教学方法,积极尝试互动式、案例式、开放式等金融教学方法[7],如构建模拟金融场景,启发并协助学生利用金融学专业课本完成浸入式专业知识的获得。另外,金融专业生源普遍较好,学生竞争氛围激烈,要考虑到如何有效防范恶性竞争的发生。考核方式应有所创新,适当降低期末卷面成绩在总考核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注重知识储备的增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3.以领先的金融素养为前提,着力培养核心竞争力。拔尖创新型金融人才需要具备专业的金融素养和金融道德,着力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不被时代发展所淘汰。金融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行业,因此金融人才必须做到诚实守信,自律自守;金融人才需要时常为他人服务,因此需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和待人接物能力;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需要具备终身学习和不断进取的精神;面对随时随地的金融风险,金融人才需要有強大的承受能力,能够冷静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金融的全球化,金融人才需要保持开放性和前瞻性,对全球局势拥有清醒的认识;金融从业人员具有控制风险并使其最小化的责任,因此既需谨慎,也需具备一定的冒险精神,无风险不收益。

4.以强大的师资队伍为支撑,做好金融青年人才的开发者和引路人。首先,针对师资不足的问题,各高校应予以充分重视,并配置足够资金用于新教师的聘用和全体教师的待遇改善。在引入新教师时,应将重心放在海外人才引进和其他高校教师的流动引入上,同时基于自身专业课程特点,引入对口教师,改善师资结构,更多邀请国内外金融学专家和社会企业家进入金融系课堂开展讲座、参与互动等。其次,学校应适当改善教师考核体系,便于充分发挥金融学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积极性,激发金融学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各类金融学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打开金融大世界的各个窗口,鼓励学生“走出去”,参与国内外金融相关比赛,拓宽国际视野。

参考文献:

[1]岳福琴.我国金融人才需求及高校人才培养的对接[J].知识经济,2013,(19):147.

[2]徐坚成,张爽.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现状及需求预测[J].经济纵横,2014,(03):20-25.

[3]周小琪.浅析我国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09):57-58.

[4]王大伟,李兴志.浅析我国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时代金融,2013,(02):44-45.

[5]李建军,吕勇斌.互联网金融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8,(5):64-68.

[6]魏忠.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98.

[7]刘骅,张维.金融类课程互动式教学模式与优化方法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4).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
县级电力财务稽核管理研究
关于师范类高校植物景观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机制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