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训练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在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中的应用分析

2019-08-21 00:58:20张小伟王家俊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肌张力生物反馈性生活

张小伟, 王家俊

妊娠与分娩是引起女性盆底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经阴道分娩的产妇易引起盆底解剖学结构与功能性的改变,使阴道周围支持组织受压力作用,出现极度牵拉、扭曲、扩张等,极易出现损伤,与剖宫产产妇的盆底功能受损程度相比更为严重。同时产妇盆底功能受损程度还与其产程相关,若第二产程过短,产妇阴道未能充分扩张,阴道极易出现自然裂伤,同时会阴深横肌、海球绵体肌及部分提肛肌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若第二产程过长,会增加产妇会阴切开风险,造成盆底肌肉组织部分的引导神经与阴部神经障碍,进而使其盆底功能下降[1-2]。部分产妇在分娩过程中需接受胎头吸引、产钳助产或会阴侧切等手术,盆底肌肉的损伤更为严重,使产妇出现尿失禁、子宫脱垂等,影响产后日常生活。因此,给予产妇有效盆底功能康复训练显得极为重要[3]。常规康复训练干预更为注重引导产妇进行物理训练,对于改善其预后情况作用不大。研究报道通过盆底肌训练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引导产妇进行康复训练,对于改善其盆底功能有益[4]。为探究对盆底功能障碍产妇更为有效的训练干预方法,本研究将盆底肌训练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应用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中,观察其对产妇盆底肌张力、盆底压力与压力性尿失禁程度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盱眙县人民医院住院分娩并于产后42 d复查确诊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初产妇、正常怀孕、足月生产且单胎;在分娩前无压力性尿失禁表现;无肝、肾等器官功能异常;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心脏病、糖尿病或高血压;已置入心脏起搏器;合并恶性肿瘤;存在子宫肌瘤或卵巢肿瘤等疾病手术史;伴有泌尿系统感染。

共入组200例,采用随机数表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年龄25~40岁,平均(33.56±6.76)岁;身高150~180 cm,平均(159.86±5.43)cm;体质量50~72 kg,平均(62.89±3.79)kg;产程2~10 h,平均(6.53±2.10)h;分娩方式:顺产64例,剖宫产36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5例,中学26例,专科29例,本科及以上30例。观察组年龄25~41岁,平均(33.98±6.54)岁;身高150~182 cm,平均(159.99±5.14)cm;体质量50~72 kg,平均(62.76±3.56)kg;产程2~10 h,平均(6.62±2.05)h;分娩方式:顺产65例,剖宫产35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5例,中学27例,专科28例,本科及以上30例。本研究经盱眙县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两组产妇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1.2.1 产前护理 入院后均给予以下干预措施:①检查阴道情况,并对产妇的盆底功能状况进行测定,主要包括尿失禁频率、盆底肌收缩持续时间,采用法国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PHENIX U2)测量盆底肌力;②进行健康教育,告知产妇进行盆底功能康复训练的目的、方式及相关注意事项,提高产妇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提高其依从性;③进行心理疏导,详细讲解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相关知识,并注意对其讲解分娩过程中每项工作的重要性,使产妇能够积极配合,以便干预工作能顺利开展。

1.2.2 对照组产后干预措施 引导产妇进行收缩肛门、阴道的运动,每次收紧时间>3 s,随后进行全身放松;15 min/次,3次/日。

1.2.3 观察组产后干预措施 给予盆底肌训练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具体操作如下。

盆底肌训练:在给予产妇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后,医护人员将盆底康复器置入产妇的阴道内,对其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包括肌肉唤醒、提高肌肉收缩力质量、盆底肌锻炼与模拟高腹压训练等训练。盆底肌康复训练3次/周,20 min/次。

生物反馈电刺激:使用生物刺激反馈仪(MyoTracPro型)对产妇进行电刺激,并采用该设备对产妇的盆底肌功能进行评价,测量其盆底肌收缩状态下的平均肌电压与快速收缩状态下的平均肌电压。在进行干预时,医护人员协助产妇采取30°仰卧位,将电极置入其阴道内,电流强度由0 mA逐渐增加至产妇自觉盆底肌肉存在收缩情况,但无不舒适感,通常电流强度上限为32 mA。过程中注意查看治疗仪所反馈的结果,按照反馈结果教会产妇进行主动性收缩盆底肌肉的强度与方法,注意将反馈与刺激等干预交替实施,每次持续时间为20 min。生物反馈电刺激5次/周。叮嘱产妇出院后按时进行训练,避免重体力劳动。

1.3 疗效评价

从产后42 d复诊时计算,在干预3个月后对以下指标进行测评与两组比较。

1.3.1 盆底肌张力 采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对干预3个月后产妇的盆底肌张力进行评价,共分为5个等级:产妇阴道肌肉收缩持续≤1 s为Ⅰ级;收缩持续2 s为Ⅱ级;收缩持续3 s为Ⅲ级;收缩持续4 s为Ⅳ级;收缩持续>4 s为Ⅴ级[5]。等级越高表明盆底肌张力越好。

1.3.2 性生活质量 采用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6]对干预3个月后产妇的性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该问卷共有31条题目,每题均采用0~4分赋分,总分为0~124分。评分越高表明产妇性生活质量越好。

1.3.3 压力性尿失禁程度 根据国际尿控学会的压力性尿失禁标准:在大笑、咳嗽、运动、打喷嚏或改变体位时,无法自主控制尿液并出现漏尿情况。采用压力性尿失禁分度标准[7]进行压力性尿失禁分度:14~15分属于轻度压力性尿失禁;16~24分属于中度压力性尿失禁;25~35分属于重度压力性尿失禁。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盆底肌张力对比

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盆底肌张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干预前后性生活质量对比

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性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性生活质量对比分)

组别性生活质量评分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对照组(n=100)55.62±10.8468.74±8.44观察组(n=100)54.98±10.3272.31±7.51t值0.4283.160P值0.6690.002

2.3 两组压力性尿失禁程度对比

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压力性尿失禁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压力性尿失禁程度对比n(%)

3 讨论

3.1 改善产妇盆底肌张力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分为3种类型,即前盆腔组织缺陷、中盆腔症状缺陷与后盆腔组织缺陷[8]。盆底肌肉维持着机体排尿、排便等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盆底肌张力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通过引导产妇进行盆底肌训练,增强其尿道括约肌、阴道及肛门周围肌肉的收缩,进而学会有意识地有效的控制与调节盆底肌的活动,再结合应用生物反馈治疗仪对产妇进行生物电兴奋治疗,刺激其盆底肌肉与神经,促使其盆底肌肉强度与弹性的增强,进而有效改善产妇的盆底肌张力[9]。

3.2 提高产妇性生活质量

女性性功能障碍也属于妊娠与分娩的常见并发症。妊娠期间由于缺少盆底训练,分娩后盆底结构改变,会使产妇出现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障碍[10]。产妇在妊娠与分娩时,盆底结构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最终导致其盆底肌张力减弱,引起盆底功能障碍。此外,在产妇出现盆底功能障碍后,常会出现尿频、尿失禁或阴道松弛等不良症状[11],若未能及时、有效地引导产妇盆底功能康复训练,会进一步发展为子宫脱垂、膀胱膨出或直肠膨出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降低其性生活质量,同时会对其正常生活质量带来影响[12]。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性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观察组在干预过程中,医护人员积极引导产妇进行肌肉唤醒、提高肌肉收缩力质量、盆底肌锻炼及模拟高腹压等训练,同时医护人员根据生物刺激反馈仪所反馈的结果,能够为产妇提供更为有效的干预措施,增加或减少其日常训练强度,进而有效提高其性生活质量[13]。

3.3 降低产妇压力性尿失禁程度

尿失禁共分为5种类型,即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混合尿失禁、充溢性尿失禁与功能性尿失禁,其中压力性尿失禁极为常见。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的原因多为机体盆底结构松弛。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压力性尿失禁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表明盆底肌训练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的应用过程中,通过引导产妇进行自主锻炼,有效控制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并增强膀胱储尿能力。同时通过放置在产妇阴道内的电极向机体传递不同强度的电流,有效刺激其盆底肌肉,并且能够反射性地抑制其膀胱兴奋,使尿失禁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减轻其压力性尿失禁程度。

综上所述,盆底肌训练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应用于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中,能够改善产妇的盆底肌张力,提高其性生活质量,并降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程度,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肌张力生物反馈性生活
更正启事
基于生物反馈的非遗表演沉浸式体验与交互研究
包装工程(2023年20期)2023-10-28 03:19:14
你的性生活是否安全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美满性生活的秘诀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请您诊断
放射学实践(2015年2期)2015-02-14 05:38:58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
补中益气汤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