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魁,博士,就职于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儿童情感研究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情绪能力的发展、评测与培养。
今年刚过完春节,一个噩耗从大洋彼岸的斯坦福大学传来,一名26岁的中国留学博士生在实验室自縊身亡,人们在感到痛心和惋惜的同时,也在讨论过重的学业压力是否引发了这位年轻人罹患抑郁症。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位因延期毕业而在宿舍自缢身亡的学生,一起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案例。那个时候我还年轻,只知道过大的压力会让人崩溃,但对抑郁症并没有什么认识。
自从系统地学习了神经科学和心理学之后,我才对抑郁症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搞清楚了一些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相关的诊断标准。现在人们已经知道抑郁症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甚至可能是仅次于冠心病的全球第2大疾病,但历史上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其临床诊断标准也由于研究的不断深入而修改了好几次。那么,究竟什么是抑郁症?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抑郁。一般情况下,抑郁是指持续一段时间的心境低落,不一定需要明显的诱因。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曾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经历过抑郁情绪,其中大约有10%的人会经历严重的抑郁,这被称为抑郁障碍。
有抑郁情绪未必会导致抑郁障碍。例如,当深爱的人去世时,人们会经历严重的痛苦和悲伤情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人的痛苦和悲伤会逐渐减轻,只有过度延长的强烈痛苦和悲伤才可能会发展为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包括两种,一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抑郁症,其英文全名是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简称MDD,翻译过来就是“重度抑郁障碍”;另一种是持续性抑郁障碍( persistentdepressive disorder,简称PDD),有时也被称为心境恶劣,其特点是症状与抑郁症相似,但程度相对较轻、持续时间更长。
世界卫生组织将2017年的世界卫生日主题定为“关注抑郁症”,当年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到2015年抑郁障碍的全球发病率大约是4.4%,女性发病率大约是5.1%,男性发病率大约是3.6%,中国发病率大约是4.2%(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抑郁障碍,不是抑郁症,许多媒体根本没搞清楚二者的关系就乱说)。总体看,全世界大约有3.22亿名抑郁降碍患者,其中一半生活在东南亚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这是因为这2个地区人口基数太大)。
迄今为止,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还远远没有搞清,目前所知的原因包括环境、遗传和生物化学等因素。例如:有压力的儿童期或生活事件,如暴力、忽略、虐待或低收入,可导致抑郁症;有抑郁症近亲(如父母、兄弟姐妹或孩子)的个体,患此障碍的风险增加2~4倍;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这2种化学物质的变化,可能导致抑郁症。近期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也很密切,但仍处于研究的早期阶段,很多结论尚不明确。
情绪障碍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之一。但在临床诊断中,有另一种情绪障碍——双相障碍——与抑郁症极其相似,导致其与抑郁症的诊断经常混淆。双相障碍是指患者交替出现躁狂和抑郁发作,这些患者有时经历重度抑郁,但有时也会转向另一个极端,即“极度欣快”或“躁狂症”。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V)将单相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列为2种疾病,大约58%~71%的双相障碍患者存在与抑郁症相同的抑郁发作症状,误诊率高达60%。造成抑郁症和双相障碍鉴别难题的主要原因是双相障碍的躁狂/轻躁狂发作期往往伴随有抑郁症状,而抑郁症往往也伴随有阂下躁狂(感觉不到)/轻躁狂症状(约占30%~55%的抑郁期患者)。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治疗方法也很不一样,双相障碍的治疗要复杂得多。对于双相障碍患者来说,采用抗抑郁药物很有可能只是将其发作状态由抑郁踢向躁狂。
以下是DSM-V中有关重度抑郁障碍和持续性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供教师和家长参考。
对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1)在同一个2周时期内,出现5个或似上的下列症状,表现出与先前功能相比的变化,其中至少1项是①心境抑郁或②丧失兴趣或愉悦感。注:不包括那些能够明确归因于其他躯体疾病的症状。
●几乎每天和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心境抑郁,既可以是主观的报告(例如,感到悲伤、空虚、无望),也可以是他人观察到(例如,表现为流泪)(注:儿童和青少年可能表现为心境易激惹);
●几乎每天和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对于所有或几乎所有的活动兴趣或愉悦感都明显减少(既可以是主观陈述,也可以是观察所见);
●在未节食的情况下体重明显减轻,或体重增加(如1个月内体重变化超过原体重的5%),或几乎每天食欲都减退或增加(注:儿童可表现为未能达到标准体重);
●几乎每天都失眠或睡眠过多;
●几乎每天都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由他人看得出来,而不仅仅是主观体验到的坐立不安或变得迟钝);
●几乎每天都疲劳或精力不足;
●几乎每天都感到自己毫无价值,或过分地、不适当地感到内疚(可以达到妄想的程度,并不仅仅是因为患病而自责或内疚);
●几乎每天都存在思考能力减退或注意力不能集中,或犹豫不决(既可以是主观的陈述,也可以是他人的观察);
●反复出现想死的想法(而不仅仅是恐惧死亡),反复出现没有具体计划的自杀恚念,或有某种自杀企图,或有某种实施自杀的特定计划。
(2)这些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3)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注:诊断标准(1)——(3)构成了重度抑郁发作。
注:对于重大丧失(如丧痛、经济破产、自然灾害的损失、严重的医学疾病或伤残)的反应,可能包括诊断标准(1)所列出的症状,如强烈的悲伤、沉浸与丧失、失眠、食欲缺乏和体重减轻,这些症状可以类似抑郁发作。尽管此类症状对于丧失来说是可以理解的或反应恰当的,但除了对于重大丧失的正常反应之外,也应该仔细考虑是否存在抑郁发作的可能。这个决定必须要根据个人和在丧失背景下表达痛苦的文化常模作出临床判断。
(4)这种重度抑郁发作的出现不能用分裂情感性应激障碍、精神分裂症样障碍、妄想障碍或其他特定的或为待定的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更好地解释。
(5)从无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
注:若所有躁狂样或轻躁狂样发作都是由物质滥用所致的,或归因于其他躯体疾病的生理效应,则此排除条款不适用。
对持续性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
患者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抑郁心境中,并且在至少2年时间里,抑郁的天教多于不抑郁的天数。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持续性抑郁障碍的诊断要求抑郁或易激惹的心境持续至少1年。此外,该诊断障碍的标准还要求出现2个或以上下列症状。
●食欲不振
●失眠或睡眠过多
●精力不足或疲倦
●低自尊
●注意力难以集中
●无望
个体在这2年中(儿童或青少年为1年),没有抑郁症状的时间不能持续2个月以上。
如果身边有罹患抑郁症的家人、朋友或学生,需要留意的是,不要试图用谈心的方法让他们振作或开朗起来,这根本不是他们自己能控制的,往往一句不经意的话反而会适得其反。此外,抑郁症患者自杀往往是毫无征兆的,所以不要轻信他们“我不会自杀”的承诺,尽力做到严防死守。
关于抑郁症的治疗,一般需要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共同配合。但必须注意的是,我们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如果发现有疑似的个体,千万不要粗暴地给他/她扣上抑郁症的帽子,更不要打着关心和帮助的名义开导他/她,容易好心办坏事。在没有接受过正式医学培训并持有医生执照的情况下,我们不建议任何人,包括学校的心理教师,对学生做出抑郁症或双相障碍的诊断和干预,而应当引导或建议他们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