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7-0079-01
我们知道,学生写作不仅是一种练笔,更是学生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去描绘现实生活,用自己的内心去体验语言的真谛。虽然中学文学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作家或文学研究家,但是要想构建学生语文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語文素养,掌握必要的写作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
1.形成写作序列,充实写作知识
高尔基说过:“我在提笔之前,总要给自己提出三个问题:我想写什么,如何写,以及为什么写。”老师指导学生把写作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写作活动中去。由此,我们将写作基本知识可分为两类:
1.1陈述性写作知识,即“写什么”的知识,这类知识的涵盖面就非常地广,包括人、食、物、景(自然、人文)等方面的知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陈述性写作知识在写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基础,犹如建房之砖瓦,绘画之纸笔。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因为他读千卷书、行万里路,“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北涉汉、泅”,所以在写作之前就需要积累大量的素材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老师在写作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多注意周边的人和事,多观察物和景;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和其他书籍、报刊,以积累间接素材。
1.2程序性写作知识,即“如何写以及怎么写”方面的知识。一方面指一般的写作技能,比如题目拟制、主体确立、素材取舍、构思多向、照应过度、开头结尾、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指不同文体的写作知识。像诗歌写作,要掌握诗意的提炼、意象的组合、语言的锤炼等方面的知识;散文写作,要掌握立意时如何突出“意蕴”、“情致”、“理趣”,构思时如何以情线或物线或时空线索组织材料,结构如何安排,笔调如何运用等方面的知识;小说写作,要掌握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自由灵活地展开情节,具体真切地描写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戏剧写作,要掌握创造特定的戏剧场面与戏剧冲突,设置扣人心弦的戏剧情节,精心提炼动作化、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等方面的知识。
这两类写作知识构成了文学写作能力的基本结构,缺一不可。但是建构程序性写作知识靠一味地系统知识讲授是难见成效的,需要结合具体的作品来分析、总结,让学生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去进行大量的写作实践,在实践中转化为能力。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除了传统作文教学中的对作品进行续写、改写外,还可组建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让学生在一起探讨规律、交流心得;还要积极推荐佳作,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在校内展出或报刊上发表而产生自我效能感,使文学创作成为他们持久的兴趣。
老师应对写作知识进行梳理和筛选,系统考虑如何呈现这些写作知识,使写作知识能够根据学生的写作学习心理进行合理化、序列化、结构化的呈现,服务于学生的写作实践需要。要根据学生的写作困难和写作实际,结合写作心理,将必要的写作知识按照一定的序列、方式呈现在教材中,构成科学的写作知识体系,以利于学生通过学习写作知识在写作训练和写作实践中形成并掌握基本的写作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基于具体语境,呈现写作知识
写作是为特定的目的运用材料去实现预期效果的书面表达,写作学习也需要呈现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进行表达,为学生呈现必要的表达背景。以记叙文为例,记叙对象的不同,写作任务不同,叙述内容、叙述方式和叙述风格也有所不同。因此,无论是写作知识抑或是写作练习,都离不开特定的表达背景。因此,老师在设计相关的写作练习时,需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具体的写作语境,满足其写作表达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呈现写作知识,指导学生依据其表达需要进行写作实践。
老师更应该学生关注“如何写”“为何写”,帮助学生在写作中树立“读者意识”,指导学生根据特定的表达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呈现合理的表达内容,从而达到预期的写作目的,完成写作任务。
3.针对写作困难,渗透写作知识
学生通过各种写作练习,促使写作知识向写作能力转化。老师在设计写作练习时不应只是把它当成相关写作知识点的学习和演练,而应该是把它当成通往更高层次的写作能力的桥梁。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写作练习,针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渗透各种必要的写作知识。因此,在写作练习呈现写作知识,是老师应该着力的重点。
在写作实践部分,老师设置具体的情境,充实可操作性强的写作知识,提出相应的写作规范和要求。在“提示”部分,应该有步骤地分解写作任务、设计写作进程,预设写作各环节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并针对其写作困难设计相关的“支架”,提供过程性的写作示范,呈现各种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必要的知识支撑,能帮助学生在写作练习中加深对写作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滟.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作文训练系统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2]林晓虹.运用新知识理论指导高中生作文训练的思考[D].辽宁师范大学,2004.
[3]廖丽珠.高中作文命题有效性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