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洪毅
摘要: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已习惯了的接受性学习之外,学会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主探究;技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7-0045-01
1.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不足点
1.1对语言形式和思想内涵的统一性缺乏确切感知和深入理解的能力。课文信息是一定的语言形式和一定的思想内容的统一体。读到课文的语言形式应当能够对它既定的内涵确切地感知,和准确深入地去理解,思考它的思想内容应当能够紧密联系那一定的语言形式去综合。在语言形式和思想内涵统一上进行分析、综合的思考,这是学生经常需要攀登的阶梯。绕开这样的阶梯,而只“砸实”基础知识,是很难提高加工课文信息的水平的。
1.2对课文内部信息的相关性缺乏自觉意识,准确把握住它们内在联系的能力不足。课文信息是局部与全局的统一体。把握住局部与局部、局部与全局的有机联系,对理解一篇课文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这种传统训练模式将永远有重要价值。但仅仅按照局部的自然顺序依次思考显然是不够的。如果不善于从多种角度上去发现材料与材料的相关性,去掌握观点与材料的各种具体关系,那么对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意图及匠心的理解肯定是难以深入下去的。
2.教师在自主探究阅读教学过程中角色的转换
2.1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与垄断。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基本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可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对传什么“道”还不清楚,对所授之业也不精通,对所解之惑并不明白。学生希望探究的许多问题都超出了教师的专业领域,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探究性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是十分宽广的,有很多知识是老师本身不足的,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一同探讨知识的奥妙。
2.2教学内容的拓展直接导致了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由幕前隐退到了幕后,改变了以前单纯的形式,教师只能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课题的讨论,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就首先有发言权。探究性课程的形式使教师不再高高在上,教师与学生一样是探究者,两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应该一起讨论、一起商量。学生才是主角,一切教学活动都是遵从学生的意愿和思路的。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种变化教师应积极调整心态,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来迎接这一新的挑战。
3.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我们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之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
3.1让学生与作者对话,积极探索作品的情感。我们阅读的作品,汇聚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许多作者都是民族、世界与人类的大师。因此,在阅读作品之前,让学生主动探索作品作者,与作者对话,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事业追求,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唤起他们探究作品的欲望。教学《琵琶行》时,我拈出小序中“铮铮然有京都声”中的“京都”二字,问学生“京都对白居易而言意味着什么?伴有京韵的琵琶语对白居易来说为何如此扣人心弦?”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古代士子大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情壮志,而唐朝京都长安是他们圆梦的圣地。此时白居易被逐出这个权力的中心,寄情于山水之间,但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壮志难酬的憾恨是他心头永恒的痛。京都音韵再现往昔岁月,荡漾起心中梦想,所以感到了鄉音般的亲切,才会有下文同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之恨,高山流水之慰,才会有结尾的“江州司马青衫湿”。
3.2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阅读中,要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而与作者心灵的交流。当学生发现了作者的切身感受,明白了作者特殊的思维方式,并将个人的主观认识注入到文本中,才能进入作者的“个性”领域,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思。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品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的时候,教师要巧妙地为学生铺路搭桥。
3.3让学生与自我对话,体验反思,提高人文素养。与作者、作品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撞击,再因势利导巧妙地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擦亮他们心灵的火花,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教学《扬州慢》,小序提到“黍离之悲”一概念,我没有满足于弄清“黍离之悲”的意思,而是拓展知识:运用多媒体,讲透典故源流;新旧知识联系,弄清概念内涵;列举同类作品,加深学生印象。通过以上工作,学生很清楚的知道什么是黍离之悲;学生鉴赏古诗时见到荒城茂草这一意象能较容易地与黍离之悲联系起来;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忧国忧民意识,强化国家意识、民族责任,在体验反思中,升华情感。在教学中,要有意识诱发学生,学生在心理互换中进行阅读体验,在联想和再造想象中,加深了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以上只是个人在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时的反思,我们完全可以利用高考的杠杆作用,激发自己去主动创新,把语文阅读教学导向充满诗性光辉和人文精神的宽途。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始终始终关注学生的精神,始终给学生以自由探索和自由表达的空间,让他们热爱上语文,去感受学习语文的诗意。
参考文献:
[1]潘桂兴.语文教学中渗入探究的元素[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10).
[2]董巷君.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
[3]王丽丽.浅析新课程下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