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功
摘 要:化学实验探究型教学是指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科学方法为依据,把认知科学知识的活动变成主动探究科学问题的一种过程,它要求教师把教学当作一种过程,而不仅仅作为结果来教。本人认为要进行有效的化学实验教学,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拓展学生的问题空间,增强实验内容的开放性;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本文论述了探究性教学的重要性,此方法能挖掘实验教学的内涵,将实验知识、实验方法与实验操作有机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學习积极性,使学生不断探索,仔细观察,积极思考。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性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反映了自然界奇妙变化的想象,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大有益处,此方法是在教师的科学教学方案指导下,让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对化学的求知欲。在化学课堂上,理论知识起着指导性的作用,而实验则是化学课堂的精髓,它是学生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化学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探究实验,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化学的相关结论,并对化学概念的印象更加深刻,培养了动手能力,提高了观察事物、判断事物、概括总结的能力。
化学实验探究型教学是指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科学方法论为依据,把认知科学知识的活动变成主动探究科学问题的一种过程,它要求教师把教学当作一种过程,而不仅仅作为结果来教。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丰富多彩的教材创新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讲都是个难题,这需要两者都要有创新意识,教师要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生要具备创新意识去接受,去发掘。只有两者配合好,化学教学的效果才能凸显出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富有针对性、有趣性、全面性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富有研究性、设计性和发展性的实验方案,创造活跃新颖的实验课堂,让学生多动手、勤思考、细观察。例如,在讲一氧化碳时,教师可以提前备好化学设备,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实验,具体步骤如下:
(1)让学生各自发挥想象独创设计方案;
(2)认真罗列每个实验步骤;
(3)教师参与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评判,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重视化学实验的研究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一种质的跨越,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也有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在讲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照下面几个程序开展探究实验:
(1)找到想要问的问题我们在生活中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为燃烧,可以提出产生这种现象的条件是什么类似的问题。
(2)找出相关答案基于学生对此现象并不陌生,学生可以结合实际,得出不同的以下几个相关结论答案1具备能燃烧的物体;答案2有充足的氧气;答案3有适宜的温度.当学生纷纷给出各种不确定的相关答案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疑惑的问题上做几个如果。如果1只具备可燃烧的物质就能实现;如果2同时具备可燃物、氧气、温度才能实现;如果3具备其中两个条件就能实现;
(3)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实验让学生按照上面提出的问题和假设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方案1用化学药剂白磷和红磷做实验,往600ml的烧杯里倒入500ml的热水,里面投入一小块白磷,同时在杯口放一片薄的金属铜片,其上一边再放一小撮干的红磷,另一边放一小块干燥的白磷,结果金属片上的白磷燃烧了,而金属片上的红磷与热水中的白磷无任何反应。方案2给热水里的白磷通入氧气,结果热水中的白磷燃烧了。
(4)原因与结论通过直观的实验和动手操作,学生得到燃烧所需的条件①充足的氧气;②具备可燃物的着火点的温度;③有可燃物。以上这三点必须一起满足。
(三)体现探究性实验的验证性在化学实验中,探究性对学生的知识创新和动手能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一心的精神。另外,教师要通过实验得出大家一致认可的实验结果,这就是所谓的验证性。学生从实验中对化学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亲身体会到成就感,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
(四)编写一些针对性强的课后探究习题针对性强的课后探究习题对学生巩固化学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探究性实验,不仅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制约,课后探究习题避免了这些影响,使学生在课外探究知识,并进行思考分析,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总之,作为化学教师,首要任务就是设计独特新颖的教学方案,正确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黄佳凤.例谈初中化学实验改进的切入点.化学教与学,2015.
[2]中学化学创新实验,(王祖浩,王程杰),广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