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毛毛
摘 要: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我国的教育教学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很多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变得多种多样,学生纷纷开始采取预习方式进行学习。预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学生思维学习效率和积极性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主要对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预习的重要性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希望能够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预习;重要性;预习方法
在进行课堂学习前,先对小学语文课堂当中要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在课堂当中学习的针对性,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培养自己在课前预习的习惯,使自己的学习能够获得不断进步。
一、预习的含义
预习指学生在开展课堂学习之前,对将要听讲的功课预先学习。在小学语文预习当中,学生则就是对于课堂中所要学习的课文进行浏览和通读,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对于课文当中自己不认识的字词进行提前查阅,然后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进行勾画。不仅如此,预习的过程还可以包括学生对文章的背景等知识进行相关的查阅,使自己能够大致了解文章发生的背景,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对文章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等进行深入研究。
二、预习的重要性
1.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學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对课文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愿意对文章进行深入的阅读,以便找寻自己想要的答案。在预习完成后,学生在上课期间,可以针对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所不懂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听讲,这样学习的主动权就掌握在了学生的手中,学生会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其中,从而根据教师给出的答案去与自己的答案进行比对,一旦发现自己的答案就是教师的答案时,就会有满满的成就感。在成就感的驱使下,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就会变得更加高涨。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学生的学习成果就会变得更好。
2.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在预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会对简单的问题进行消化,从而在听讲的过程中,就会着重去听自己不懂的问题。然而,不预习的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要全部接受教师所有问题的答案,因此,就会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不仅如此,很多学生对于教师所提出的启发性问题也会感到十分的茫然,并不知道去哪寻求答案。还有一些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有记笔记的习惯,对于教师所讲的知识点,要全部记录下来,就会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所以,如果进行预习,学生对于问题的接收更有针对性,教师所提的启发性问题,也能够进行很好的回应,学生学习的效果就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3.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在面对崭新的学习内容时,会对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安排,进行不断探索,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索能力会得到增强,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慢慢形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学生本身是非常重要的,拥有自学能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当中,就会变得更加轻而易举。
三、如何进行预习
1.阅读法
阅读法是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最为基础的一种方法。学生在面对一篇崭新的课文时,首先要做的一个步骤就是对全文进行通读,掌握其中所有字词的发音,对文章的大致意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比如,在进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的预习时,学生可以先对文章进行一个走马观花的阅读,对于文章中难以理解的部分,可以返回去再仔细阅读几遍,如果还是不能理解,可以将这个部分进行圈画,从而带到课堂上去寻求答案。
2.感悟法
感悟法是预习的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在预习课文时,学生可以去对文章进行感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对于给自己带来比较深刻的印象的部分进行标记,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这部分的内容写上自己的理解。例如,在进行《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的预习时,学生可以对文章中自己感悟较深的地方进行标记,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标注。标注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评价、感想等等都可以写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使自己的情感得到熏陶,又可以使自己理解文章作者的情感,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是十分有帮助的。
3.质疑法
质疑法也是在进行预习的时候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在阅读文章之前,学生可以对文章的标题进行深入分析,来猜想文章大概讲了一个什么样的内容,从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答案。学生还可以针对文章的题目来设置一个疑问,在预习之中,去文章中找寻问题的答案。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针对文章中的一些内容去设置疑问,然后在前后文当中找到答案。例如,在进行《徐悲鸿立志学画》这篇文章的预习时,他们可以在阅读文章之前,对题目设置疑问,“徐悲鸿为什么要立志学画” “徐悲鸿在学画的过程中都遭受了什么挫折”等等,然后在文章当中去寻找答案,这样就能够促进预习的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学习当中进行预习活动,对于学生课上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预习,从而提高预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严先元.追求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