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囚徒困境的中小学生学业减负博弈分析

2019-08-16 06:56许清清
智富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囚徒困境中小学生

许清清

【摘 要】我国教育部门为中小学生学业减负做出了诸多努力,但是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情况还是长期存在。在此背景下,本文利用囚徒困境模型分析中小学生学业减负困境产生的原因。研究表明,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学习成绩与之后的资源分配存在着内在联系,导致学业减负困境的存在。

【关键词】囚徒困境;中小学生;学业减负;原因

1、前言

早在1955年7月1日,我国教育部就已经发布了《关于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文件要求从改善教材、提高教师水平和改进学校领导等方面短时间内把学生过重的负担减轻。然而,60多年过去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还有增加的趋势。

目前已有少数学者对此现象进行相关研究。如文雪和扈中平[1]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分析得到由于教育资源短缺以及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不统一,使得教育减负呈现囚徒困境的博弈,并得出走出这种博弈需要各博弈主体理性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教育制度的创新。季光艳和周念[2]利用博弈模型探究教育减负越减越重的根本原因,并基于分析得出走出我国应试教育囚徒困境的根本途径。陈维云和朱水成[3]从“囚徒困境”角度出发,以上海中小学生课业“减负”为例,解释此类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大致的解决方案。于海波[4]分别从囚徒困境和斯塔伯格模型、古诺博弈模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试图寻找在教育困境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解決措施。

上述文献基本上是探究中小学生学业减负困境的解决对策,没有单独研究减负困境出现的原因。鉴于此,本文试图利用“囚徒困境”模型分析中小学生学业减负困境产生的原因。

2、“囚徒困境”模型引入

“囚徒困境”模型是在1950年被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梅里尔·弗勒德和经济学家梅尔文·德雷希尔提出[3]。该模型讲述的是警察拘捕了两个犯罪嫌疑人进行隔离审讯,检察官认为他们犯有某项罪行,但又缺乏足够的证据指证他们。如果两个嫌疑犯中至少有一个供认犯罪,就能确定罪名成立。为了获得所需的口供,警察将两人分别关押以防串供,并分别向两个嫌疑人指出两条路:承认犯罪和不承认。如果两人都承认,则两人都将被判刑,每个人判8个月。如果两个人都不承认,由于检察官没有足够的证据,他们将作为犯小案件处理,分别判刑1个月。如果其中一个人承认,而另一个人不承认,则承认罪行者,将得到立功宽大处理,不判刑而释放,而不承认者将受到严惩,判刑10个月[5]。

虽然在这个情形中有四种可能的结果,但是嫌疑人只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即纳什均衡结果。简单来说就是嫌疑人在上述情形下,都会担心如果自己不承认而对方承认,那么自己则要受到严惩,判刑10个月,基于此,两人都倾向于承认,两个嫌疑人合计判刑16个月。

3、中小学生学业减负困境博弈分析

从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以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以来,涉及“减负”、“素质教育”的相关词汇已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各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也为学业减负做了许多工作,包括限制在校学习时间、减少学生作业量、规范老师行为等等。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教育部门实施的减少中小学生负担的措施并没有明显改变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情况,反而陷入了“学校减负,社会增负”的“囚徒困境”中。

本文试图用“囚徒困境”模型来分析中小学生学业减负困境产生的原因。模型假设:1)现有的教育资源是稀缺的,特别是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2)学生当下的学习成绩与今后资源的分配存在内在联系;3)只涉及两个学生,他们的学习以及其他能力基本相当。上述模型假设与目前我国教育的现状非常吻合。

基于上述假设,在当下的教育减负背景下,就有可能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如表2所示(需要说明的是,表格中的数字不是问题的关键,只是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示)。

第一种情况,学生A、B都选择学业减负,那么学生A、B都可以得到4的效用,同时,还可以实现整体的效用最大化,效用为8,这种情况完全遵循了当下学业减负政策,不会出现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情况,也不会损害任何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二种情况,学生A、B一方选择学业减负,另一方则选择学业增负,那么选择学业增负的一方得到5的效用,选择学业减负的一方得到1的效用;第三种情况,学生A、B都选择学业增负,这种情况下,双方都只能得到2的效用,同时,这也是整体效用最小的情况。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从学生个体来说,遵循当下的教育减负政策,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效用,但是该效用并不是学生个体所能获得的最大效用,而且如果另一方不遵循该政策,则遵循该政策的一方还可能承担较大的风险,即自身的效用变得极低。所以,不论是学生A还是学生B在这种情况下都会将学业增负作为优先考虑的选择项,同时该选择项也是该情况的纳什均衡解。而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这样选择的时候,全社会便会陷入学业减负的“困境”之中。

4、结论

(1)只要我国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以及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的享受者和非享受者的资源分配差异相当大,那么为争取稀缺、优质的教育资源所导致的过度竞争就无法避免,国家就难以实现中小学生学业减负的目标。

(2)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还严重不足,教育资源的缺口很可能长时间存在,因此为争取稀缺的教育资源而产生的过度竞争很有可能会长期存在,过度竞争所带来的后果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并加快建立相应的预防机制。

5、结束语

本文借助“囚徒困境”模型分析中小学生学业减负困境存在的原因。经研究发现:只要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还是稀缺的,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之后分配的资源存在内在联系,那我国中小学生学业减负的目标就难以实现。至于由于过度竞争带来的后果,该如何预防,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文雪,扈中平.从博弈论的角度看“教育减负”[J].中国教育学刊,2007(01):22-24.

[2] 季光艳,周念.我国应试教育的囚徒困境[J].中外企业家,2013(11):201+203.

[3] 陈维云,朱水成.用囚徒困境理论分析上海中小学生课业“减负”[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12):134-135+143.

[4] 于海波.以博弈论角度关注“教育减负”问题[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09):156-157.

[5] 汪贤裕,肖玉明.博弈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5

[6] 朱镜德,朱晓青.中小学学生减负与“囚徒困境博弈”论[J].教育科学,2002(04):11-13.

猜你喜欢
囚徒困境中小学生
“囚徒困境”在贿赂犯罪审讯中的运用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