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宏
马铃薯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说起这个洋芋蛋来,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是生活必需品,是碟中菜,桌上餐,无人不晓,无人不知。在中国,光是它做出的菜就有30多道之多,尽管质地依然万变不离其宗,但样子却千奇百样,其色泽形状足以诱发中国的、世界的一家老小亲睐它,迷恋它。
马铃薯的名气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丰富多彩,最早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后引进,距现在约有8000年的历史,据说在5种名字的基础上根据它种植、色泽、形状、食用的综合因素,由先辈们在生活中不断提炼加工确定为现名马铃薯。外国人用自己的语种音译它为地蛋、土豆、洋山芋,后确定为马铃薯,并乐此不疲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国人则在叫法和起名上比外国人精致了许多,东北河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西北和两湖等地称洋芋;留过洋的知识分子及其家庭还常叫马铃薯;半土半洋的人管它叫山芋、山药,意即山上土里刨出来的东西,与其他植物混合,似圆或椭圆形的像豆子一样的东西;大西北人厚道朴实,祖先说了,那不是我们祖上流传下的物件,不是我们山坳里、黄土里生养钻出来的东西,是祖上到外地做生意进货偶然传进来的东西,既然是外面传进来的,它就是洋人老外的东西,如现在有人依然管火柴叫洋火,管蜡烛叫洋蜡一样,我们仍然叫它为洋芋比较地道些,既没有违犯商标产权,又理性保护了外国饮食文化在中国的很好传承。事实上,洋芋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在中国、俄罗斯、印度、乌克兰、美国,洋芋已经成为国民不可或缺的喜好食品。
在西北任何一个地方,由于历史、物候、地理等干涸、贫脊、人烟稀少、落后等因素,长期以来,人们为了生存,在实践中通过比较,首选了洋芋作为生活主打食材。因为小麦是细粮,一年一熟,且产量不高,不能养家糊口,只能粜出去换取别的生活用品;玉米、高粱作为粗粮只能少种些作为代添,以调剂味口或为圈养家畜食用;稻谷只能在气候温热,水资源富集的地区生长,而西北适宜生长区又极少。谷物、豌豆、小黄豆等食物纯属倒茬代添的食物,且在生活中不能像洋芋那样顶主食食用后劳动有力气,因而北方人对洋芋情有独钟。
城里人和工薪阶层的人喜好洋芋是因为洋芋和什么饭食都搭界,都能带入其中,它色泽分明,酸中带辣,口感滑润清香,是美食养生的理想首选,还有城里相当一部分人曾经是农村农民的娃的娃,虽然现在地位、行头、出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对洋芋的认同是祖上传下来的,长期的生活饮食习惯,造就了一家老小偏食洋芋的嗜好,酸菜面片,面条要有煮糊的洋芋;烩菜有洋芋煮绵了汤香;所有食用的多类炒菜,有好多都要有洋芋作为中性调剂菜,没有洋芋就不香;什么薯条、薯饼、油炸薯金条、烩菜、粉条、炒肉片、大盘鸡等等。
据说外国光洋芋参与的菜肴就有80多种。还说美国等欧美国家再怎么先进,但对土里刨出来的洋芋蛋却喜爱有加,把最高的水平拿出来,以洋芋为底质制作出具有国际品牌的美味佳肴。而我们西北,尤其陇南武都对洋芋有另一种不同于锅里散散饭和洋芋蒸干饭的做法——洋芋搅团。
说起洋芋搅团,大家并不陌生,在武都也流传近百年,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觉得变个花样吃洋芋更好,便有了做洋芋搅团的来历。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涉及到祖国大地每个角落,武都山乡的农民也把自己融入到这场变革的大潮中,刚开始几家与城里亲戚有联系的人卖小吃并尝试砸洋芋搅团买些零花钱以补家用,城里人也是受他们的影响,在家里做洋芋搅团,是挑面饱的洋芋洗干净下锅蒸煮40分钟拿出来晾温热开始剥皮,之后在案板上用玻璃瓶像擀面一样来回搓研直至把浑圆的洋芋碾压成粉末,并很有劲道,像米线一样柔韧拽不开为止。之后便剥蒜砸蒜,用清油熟蒜,炒个青辣椒和韭菜放少许盐再和些熟好的干辣椒面子,或就咸萝卜泡菜等然后把弄好的洋芋搅团盛到碗里,再佐以调料和炒的菜开吃,香极了,美极了,色香味非常好。有相当一部分人每次都要连吃三碗才罢手。
农村家庭式的还有用石头做成的手锤和石窝子,用木头做成的木杵和木窝子,手持杵子双手一下一下地砸,直至洋芋被砸的很有劲道粘得提不起来杵子为止。此外便是用一木槽和长把木槌吭哧吭哧砸洋芋搅团,这种方式体量大砸得多,现如今被所有卖洋芋搅团的农民所采用,每天能供给200多人的食用量。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变化是近百年来的数十倍,房屋新、穿着新,出行代步工具便捷,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文化素养,社会道德,个人综合素质大幅提升,这些都与洋芋搅团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城镇乡村都有很多群众卖洋芋搅团,他们靠卖洋芋搅团赚得了不出本地区就能赚到的钱,这洋芋搅团使他们有大把大把的钱在城里置房产,供子女上小学、中学、大学直到工作,他们也举家成为城市的一员,他们靠卖洋芋攪团进城、立身、养家。除卖洋芋搅团外,其他成员打工,做买卖……已完全融入到城市化生活中,做为地方特色小吃,洋芋搅团已成为以武都为中心,辐射西北地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名小吃,中央二台曾在“舌尖上的甘肃馆选商之——陇南洋芋搅团”栏目里重点报道了武都特色小吃洋芋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