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有机融入高校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药理学”课程为例

2019-08-15 00:44张艺红宋伍刘文革刘智吕莹王莉
教育现代化 2019年101期
关键词:药理学专业课专业课程

张艺红,宋伍,刘文革,刘智,吕莹,王莉

(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吉林 长春)

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核心是人才培养,根基是立德树人。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这意味着在课堂上开展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工作,也是每一位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职责所在。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已经成为专业课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药理学”是医学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医学类专业课程,本文主要探讨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思考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原则和生成路径。

一 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即课程德育,是指学校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实现课程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将德育渗透、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表明任何课程教学的第一要务是立德树人,也是一种思维方法,表明任何课程教学都肩负德育的任务。“课程思政”不是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也不是用德育取代专业教育,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科学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2]当代大学生在改革开放中成长,思维灵活,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在学校中接受主流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他们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不可否认,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受西方文化思想的渗透和冲击,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目前,高校课程分为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两大类别,显性思政课程主要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专业教育课程属于隐性思政课程,与前者不同,专业教育课程旨在发挥深化和拓展作用,以专业教育课程知识为载体,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和说服力的有效途径。相比于“形势与政策”等思政理论大课,专业课多采用小班授课形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状态,能够更快地做出反馈,调整教学设计、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与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第一时间解决学生知识和思想上的困惑;专业课具有强大的专业和行业背景,与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息息相关,专业课程思政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和职业伦理,对于人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长远的正向引导作用。[3]

二 以“药理学”课程为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

(一)“药理学”课程特点

“药理学”为医学基础类必修课程,主要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一门学科,它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之间的桥梁。与其他医学基础类课程相比,“药理学”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学科特征鲜明,该课程主要面向医学、药学及相关专业学生,与临床联系紧密。在授课过程中,要向学生介绍药物的作用、用途和不良反应等知识,这就涉及常见、多发疾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用药治疗、医患沟通、人文关怀、医学伦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不仅为后续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夯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从事医疗卫生行业工作给予一定的帮助。所以学生“乐学、好学、肯学”,这就为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先决条件;二、课程不仅联系临床医学,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比如中老年常见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的家庭用药,学生非常感兴趣,一方面能够对家庭成员用药进行合理化指导,体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对当今社会一些热点药品虚假广告进行甄别、判断,展现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药理学”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方式

首先,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巧妙地将德育教育融入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药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重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在人才培养上重点强调:一、把德育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二、以医学人文知识教育为侧重点;三、以职业素养教育为核心要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不能是唱高调、讲大话、放空炮,要坚持几个结合: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概念中推导而来,应是从社会实际中寻找。更多地关注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民生问题,选取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二、灌输与渗透相结合,这里的灌输非被动的、填鸭式的宣传教育,而是注重启发,是能动的认知、认同并加以内化的过程,渗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将德育延伸到课堂之外,注重向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网络环境等方向的渗透;三、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价值取向的统一,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既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应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三)“药理学”课程思政的具体措施

第一:发挥课堂教学在课程思政中的主渠道作用。综合药理学课程特点和德育内涵,结合以往的授课经验,课程组成员经过集体讨论,梳理了本课程的思政教育要点,并编制了代表性章节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方案。在讲授药物预防疾病过程中,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长生疫苗”事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职业道德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药品质量安全意识。教学方法和设计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结合思政教育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PBL 学习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独立撰写与德育教育有相关性的病例,然后小组间互换病例并进行集中讨论。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体会蕴含其内的德育教育的深刻含义,如医学伦理、医患沟通、临终关怀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

第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实验教学是“药理学”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医学实验课作为高校创新改革的主要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尊重人体,还要尊重为医学事业付出生命的实验动物,给予实验动物应有的尊重和感恩。在实验课开课之前,课程组和实验中学联合举办以“敬畏生命,感恩奉献”为主题的学生宣誓活动,通过宣誓仪式,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医学实验伦理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实验动物抱有感恩和敬畏之心,感恩实验动物为人类医学事业发展做出的巨大牺牲,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精神。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在专业课课程思政中的载体作用。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它能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专业课课程思政要注重“横向贯通”。即要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之间打通,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不断加强第二课堂的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功能,着力提升第三课堂的网络教育内涵。积极围绕医学人文精神、职业素养、医风医德等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例如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任教师为学生开展关于职业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联系的专题讲座;利用学生社团举办以展现医学伦理、人文精神、医德素养为主题的情景剧演出;开展大学生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鼓励学生深入基层、接触社会、服务大众,利用在课堂上所学的药理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对社区老年人、需要关怀人群进行用药指导和建议。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活动不仅使学生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同时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社情、民情,认清自身的历史责任,培养了学生立志成才、服务社会的崇高追求。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专业课与思政课同样都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更优秀的高等人才,是高校教师肩负的重要职责。作为高校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在思政教育的道路上坚定信念,积极探索和实践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真正做到“协同育人”,推进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的全面建设与发展。

猜你喜欢
药理学专业课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清金化浊方治疗慢阻肺的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消痔灵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作用机制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冬虫夏草治疗膜性肾病的作用机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