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霞
(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采用典型案例作为教学手段,将学习者置于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1]
案例是基于特定目的,对某项具体的、实际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事件所做出的客观而准确的记叙。[2]
行政案例是对某项具体的、实际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行政管理活动的缩影和典型化,因此,它来源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又高于行政管理实践。[3]
案例的典型性是指撰写与分析案例的目的是试图说明和验证某个行政管理学观点、原理、原则或理论;案例的客观性是指案例只是对特定行政管理行为或实践的客观记叙与说明,对事实的基本交代,而不包括个人主观性评价或倾向性意见;案例的开放性是指案例提供能引发不同的观点争论的开放性行政管理情景, 该情境具有众多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案例不存在本质上唯一正确的答案。
管理案例的基本结构总体上包括两大部分:案例正文、案例使用说明。
1.案例正文的结构要规范
案例正文是案例的主体部分,是对案例所涉及主题事件及情景的描述。结构通常包括标题、摘要、引言、背景介绍、主体内容、结尾、附件、注释等要素。诸多要素并非必要。现就必备的标题和主体内容两要素予以说明。
(1)标题
标题是整个案例中最受注目的部分。案例标题大致有以下几类:
第一,名称型标题。用所涉及的组织名称作为标题,不掺杂其他内容,让人无法从题目上预见案例倾向或关键,如《人民日报官微》《“北京发布”》等。这类标题质朴、客观,使用普遍。
第二,问题型标题。用问句对案例进行提示,便于读者从题目上想到事件梗概,如《是固定工资还是佣金制》等。
第三,关键型标题。抓住案例材料中最要紧、最本质的东西,引导读者的思路朝着作者希望的方向延伸,如《网络管理的“镇江模式”》等。
(2)正文主体
主要是对案例事件、案例情景进行细致、周到的介绍和描述。除交代清楚案例有关情况,还对案例情节进行描写,情节生动有起伏,以吸引学生兴趣,使他们身临其境感受案例,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专业能力。需要强调的是案例描述的事件最好是新近发生的,情节最好是令人感兴趣的,引发的问题最好是学生所关心的。
2.案例使用说明要规范
案例使用说明,也称为“教师使用手册”,目的是给使用该案例的教师提供帮助。案例教学鼓励教师发挥创造性以适应具体情况,所以不是所有案例都必备案例使用说明。但在案例教学不十分普及、教师对案例教学不熟悉的情况下,详尽的案例使用说明就显得很有参考和示范价值。案例使用说明没什么标准格式,它可能包括的内容主要有。
(1)教学对象
指该案例的适用学生类型、适用年级。
(2)教学目标
指该案例所针对的课程内容。有些案例是专题性的,主要涉及某课程的某个知识点;有些案例是综合性的,涉及某课程的多个知识点,或涉及多门课程。
(3)启发思考题
用思考题的方式给学生提示本案例的思考方向,便于学生把握案例分析的基本方向。通常思考题以2-5 题为宜。
(4)理论依据
指在该案例讨论与分析中,需要使用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及对这些理论的使用和分析进行说明。
1.案例难度适宜学生
对学生知识背景、经验背景的把握是案例教学的出发点,案例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需求及成熟度。同时,还要考虑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能否理解案例所描述的内容,是否能对案例重点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是否能够把其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案例分析中。例如在民语言班进行案例教学时,就需考虑案例难度与学生国语水平,知识经验背景等方面是否相符。
2.案例难度适宜教师
有效的案例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拥有编写和选择优质案例的能力,而且还需要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环节有良好的掌控。这要求案例的难度与教师案例教学水平、专业理论功底、视野开阔程度、沟通交流能力相符合。
案例教学法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对案例进行反复的思考、讨论和分析,最终摸索到经验和真理。这相比高效的教师集中讲授法,耗时更长,效率更低。而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本科课程,除个别课程 54 课时外, 其他课程普遍为32-48 课时。这就要求更好地控制案例长度与有限的案例教学课时相符合。
案例即使在内容、格式、难度及长度上都符合本科教学的要求,也无法改变它天然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正视这一局限性。
一方面,本科教学使用的案例因考虑到有限的教学时间及学生能力,大多是针对单独知识点的独立管理情景案例。所以案例间是相对孤立的。若仅依靠案例教学法难以提供系统的行政管理知识和理论体系。
另一方面,本科教学使用的案例虽极力呈现行政管理活动中各种真实情境,但由于案例表述所限,最终呈现在学生面前时还是和实际情况有很大差异。要想使学生在案例讨论时身历其境、感同身受,完全进入案例情景和角色,难度较大。
1.加大对案例书籍和数据库的投入
案例书籍和数据库资源的专业性、时效性和典型性都较好,而且分类合理、检索方便,且一般自带案例使用说明,易于操作。例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案例库,是国内最大的公共管理案例数据库,案例内容涵盖公共政策、公共经济学、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公共危机管理与决策、非营利与公共事业管理、国际事务和战略管理、廉政建设、领导科学与艺术、政府组织与管理和区域发展与城市治理10 大方向,数据库资源不仅包括案例材料,还拥有配套教学手册,数据库设计简洁、实用,易于操作。学校若增加对此类案例资源的投入,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案例质量不高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情况发生。
2.鼓励教师进行案例研发
鼓励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个人或组队进行案例研发,从杂志、网络及实地调研中获取资料进行案例创作和研发。教师进行案例研发,不仅节约购置案例资源的成本,而且更能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及课程教学实际,使案例的针对性、实用性更强。
文字型案例是案例教学中最为常规的案例形式,大多关于案例的探讨都围绕它展开。但出色的案例绝不仅限于此。各高校在行政案例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索出角色扮演型案例、对话型案例等案例新形式,同样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思想的交流和观点的碰撞。
1.角色扮演型案例
教师指定学生在案例模拟的行政管理工作环境中分别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具体实践,在沟通、冲突、合作中考察和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心理素质及行为敏感性。角色扮演法易于激发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兴趣,尤为适合在涉及人际关系的课程中应用。
2.对话型案例
邀请行政案例情景中的管理者或同行进课堂进行对话或讨论,也是案例的一种形式。被邀人员的作用是解释机构特点、具体的制度、管理层的特有想法,回答学生的其他问题等。被邀人员进课堂可以大大强化案例的真实性,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不同的案例形式无孰优孰劣,可以依据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特质、教师经验等因素,衡量采用一种或混合多种适宜的案例形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