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与新能源相交叉的水利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19-08-15 00:44:49门宝辉张尚弘尹世洋
教育现代化 2019年101期
关键词:华北电力大学水利新能源

门宝辉,张尚弘,尹世洋

(华北电力大学 可再生能源学院,北京)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导下,水利部制定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方针,面向国家发展战略的水利人才需求是“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这为我们高等院校水利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

新时代水利方面的国家战略正在发生转变,由水利工程的开发建设转为流域环境的保护,比如习总书记提出的长江不搞大开发,要搞大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应对国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对人才的需求,作为高等院校水利类专业的人才模式也要相应的调整,由培养水利工程建设者的人才培养模式向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以及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的人才培养进行转变。因此,以水利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依据,从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与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互补的理念重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从传统水利类行业向新能源领域扩展的人才就业方向,融入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自动化等课程的课程体系,从而构建新能源电力背景下华北电力大学水利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 专业培养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和方向。根据华北电力大学大电力学科特点,结合国家新能源发展重大需求,华北电力大学水利类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为:致力于培养具有较好的社会人文素养、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优良的创新创业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以及水与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交叉互补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对电力大学水利类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培养适合新时代我国能源电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和接班人。

(二)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

依据国家新能源电力形势需求,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对水利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形成了2017 版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课程体系。满足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标准以及补充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基础上,增加了可再生能源概论、能源与环境等和新能源相关的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主动了解新能源与水利行业相结合的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提高了学生利用现代互联网科技手段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增加了电力系统基础、电工技术基础等与电力学科相关的课程,设置一些水利行业监管方面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水利类专业知识信息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了相关电力方面基本技能,以增强未来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方面的能力,突出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特色,为新能源电力背景下水利类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新构建

实践教学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之一。为国家培养水利与新能源相交叉的水利类创新人才为目标,华北电力大学水利类专业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下的水利类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学院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突出认识实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每一个实践环节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各类大学生知识竞赛或建模比赛、以及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技能。

(四)课程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

教学模式是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实践活动的积累,是全体教师教学研讨交流的结晶,是集体智慧的产物。华北电力大学水利类教师主动适应新形势新技术的发展,逐步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尝试创新的教学模式。在筛选教学内容方面,紧密联系水利类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主动将水利与生态环境和新能源相交叉融合,补充最新的教学内容;在教材选用方面,优先选用近几年出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或者是本领域内指明专家学者主编的经典教材,以保证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先进性和权威性;在教学方法方面,注重教师师德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造诣的引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给学生更多思考空间,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技能;在教学手段方面,尽可能采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及视频和动画软件编制制作上课课件。

(五)拓展就业方向

本科学生毕业后的5 ~10 年左右,具有高尚的从事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就业方向向新能源、电力行业拓展,推动水利类专业人才走出去,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与管理、推动水利类人才继续到基层“三支一扶”,能够在新能源、能源电力、水利、水务、交通、城市市政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部门胜任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方面的勘测评价、规划设计、技术经济分析、预测预报以及管理等工作。

二 人才培养方式

(一)学分制和弹性化的学制

水利类专业采用学分制,增加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学分,使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自由选择。本科阶段实行弹性化的学制,将大学四年相对固定的学制变为三至六年的自由弹性化学制,也就是允许学习或创新能力强并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了学校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情况下提前一年毕业,或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延期一年至两年毕业。

(二)产学研实践教学

实践过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目前水利类本科专业有水力学、工程测量学、水电站水库调度、流域模拟仿真、水工建筑物、土力学、建筑材料、水文观测等实验室,还建立了官厅水库、青龙峡、高碑店污水处理厂、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隔河岩水利枢纽等校外实习基地,加强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各类实践环节参与度及其实效性。

(三)本科生进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创新

创新欲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以科技创新为载体,用实际的水环境水生态问题为引导,通过实验室宽松的环境、浓厚的科研活动氛围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想法。实验室是展示大学生创新欲望的舞台,鼓励学生带着创新的想法进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以科学论文的形式发表,或以实物、调研报告的形式参加大学生各种科技竞赛,以使其创新成果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从而更加激励学生去做创新研究,为其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 结语

创新型人类培养要依托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关键,也就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核心,学生通过课程学什么,为将来做什么工作奠定基础,也就是“为谁培养人”。人才培养方式是灵魂,也就是学生怎么学,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培养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互联网信息化新时代的需求,现在这种泛在化和碎片化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出现给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新的挑战。

猜你喜欢
华北电力大学水利新能源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On Hegel's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 in Antigone
On Hegel’s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 in Antigone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6 年总目录
罗克韦尔自动化在河北保定举办华北电力大学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
“新能源门”的背后
风能(2015年4期)2015-02-27 10:14:36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
风能(2015年4期)2015-02-27 10: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