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过去发生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谁都无法还原,只能根据历史学家笔下的史书来了解过去。然而在这看似已经发生的客观历史事实的背后,却隐藏着极大的主观色彩。一方面体现在历史学家的主观性,作为不同时代下拥有社会性的个体,不可避免地具有自己的主观色彩;另一方面体现在历史事实的主观性,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历史事实殊不知已经过千挑万选。此时,如何追求历史的客观性成为时代面前必须思索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是什么》;历史学家;历史事实;主观性
历史本应是客观存在的过去,但它好像很难达到这样的状态。如果可以穿越到过去的历史中去亲身经历,我们便会发现真实的历史与我们自以为了解的历史有什么不同。当然,亲身经历的历史也并非是百分百的客观存在。如此这般深究下去,会让人感到一丝恐惧,过去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层薄纱,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仿佛都不是客观的历史。那么,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E.H.卡尔的《历史是什么》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一、 历史学家的主观性
首先,历史学家作为人,他首先就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正如卡尔所说:“历史每个阶段或者史前时期的人来到一个社会,从其早年时代就被那个社会所铸造。他所说的语言并不是一种个人的天赋,而是他从其生活群体中的获得物。语言和环境都有助于决定他的思想特征;他的最早的观念来自别人。”
其次,历史学家都是所在时代及社会的产物。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无论是他所受的教育、抑或是他的知识来源。都与他所处的时代有着万千的关联。而在这其中历史学家所扮演角色表现的东西,更多的是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认识的主观性。
最后,对于已经过去的历史而言,历史学家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穷尽历史的全貌。他的认识也会有主观性甚至可以说是局限性。德国客观主义史学家兰克一生都在追求如实直书,但我们如果仔细地去推敲他的著作,诸如《拉丁与条顿民族史》,他就不可避免在这本著作的宏观建构上表现出拉丁条顿民族融合统一的主观性思想。
二、 历史事实的主观性
卡尔在开篇就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所接触到的历史事实从来不是纯粹的历史事实。”不仅是对于历史的解释,还有历史事实的选择都带有主观色彩。历史事实浩如烟海,它可以大到王朝的更替,国家的兴亡,也可以小到一个家庭的富贵贫穷。最终什么样的事实可以作为历史事实,完完全全取决于历史学家的选择,亦如卡尔在书中所举的魏玛共和国外交部部长古斯塔夫·斯特雷泽曼遗留下来的文件及各类记录由三百多箱最后被人缩编为三卷的文件选集。这就让我们对于历史事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不是所有关于过去的事实都是历史事实,过去的事实也并没有全部被历史学家当做历史事实处理。”
历史事实是为历史学家的历史解释服务的。人民普遍认为历史著作的主体是历史事实,而卡尔提出历史学家的历史解释才是历史著作的核心内容。而历史学家之所以选择这部分历史事实进入他的历史著作,就是为了服务于历史学家所做出的历史解释。卡尔在书中这样说道:“过去常说,让事实本身说话。当然,这话是不确切的。只有历史学家让事实说话的时候,事实才会说话:由哪些事实说话、按照什么秩序说话或者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说话,这一切都是历史学家决定的。”
三、 历史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是西方史学史的发展上第一个要提出尊重历史客观性的人。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开篇,修昔底德便阐明了其著作的目的:“我的这部历史著作很可能读起来不引人入胜,因为书中缺少虚构的故事。但是如果那些想要清楚地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和将来也会发生的类似的事件(因为人性总是人性)的人,认为我著作还有一点益处的话,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我的著作不是只想迎合群众一时的嗜好,而是想垂诸永远的。”我们可以看出,即便是修昔底德,他带着“垂询永远”这样的目的去记录历史。这就说明真实历史的客观性和历史学家的主观性是交织在一起的,是不可分割的。
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奇以一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闻名于世。他认为历史学家应该“只聚精会神于与一个问题相适应和构成活生生的积极历史、即当代史的某一点上”;相反,不依赖主体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体历史是不存在的。在克罗奇看来,认识者通过主观感知和个人需要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才是真正的历史。“历史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它的资料就在我们自己的胸中。”而这就说明历史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不仅是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基础,更是相互依存的。
20世纪上半叶,英国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在历史哲学上主张“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他认为是当事人的思想动机决定了他的行动、从而推动了历史的运动。“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所要发现的对象并不是单纯的事件,而是其中所表现的思想。”所以,历史学家需要的是研究人类行动背后是思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历史研究绝不仅仅是只追求客观的记述。从更高层次来说,我们要做的是过去与现实中主观性的较量。
那么,我们如何去追寻历史的客觀性呢?卡尔认为,历史的客观性,不可能是历史事实或历史学家的客观性,只能是事实和解释之间的客观性。他认为历史解释的标准或者历史客观性的标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变化的,历史事实选取的标准是由历史学家当时记录的目的所决定的。而在每部历史作品诞生之后,对其客观性的检验却在未来。而只有那些经得起未来不断变化的目的的检验的作品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才会赢得人民的赞誉。如卡尔所说:“只有未来能够为解释过去提供钥匙,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能说历史在根本上具有客观性”。
对于整体人类而言,即便真正的历史是客观的,我们的历史认识也是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是无法避免的。而在这个时候就对历史学家提出了更紧迫的任务,历史学家不应当受其所在社会和时代过多的局限,而应当跳出固有的限制,从更加宏观和长远的视角出发,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E.H.卡尔.历史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利奥波德·冯·兰克.拉丁与条顿民族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陈怀鹏,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大学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