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初探

2019-08-14 02:23佘睿
读天下 2019年22期
关键词:活动课程综合实践实践能力

摘 要:现今社会发展迅速,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应该转变教育策略,从小学时期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而在小学教育当中承担这一教学任务的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文便对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能力;小学教育

一、 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学、学生掌握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世界各国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课程改革,尝试通过对课程改革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我国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入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形式、认识阶段过渡到课程常态化、规范化的阶段的基础,达到与其他学科均衡发展是现阶段我们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意义

(一)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人类的认识特征决定了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知识及能力的重要性。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追求并不仅仅限于知识及能力的获得,它更注重锻炼学生在活动中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该课程更为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并且以自主参与、合作实践作为活动实施的主要方式,动手操作作为活动过程的必要条件。因此,把实践能力作为该课程活动设计的独特有价值和崇高追求。

(二) 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长时间以来,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固定的“接受式”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不能完全开阔学生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和能力。相反,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营造出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让学生能够相对自由地展示自己,使学生形成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该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互动性,在实践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以乐观而积极的学习态度逐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从活动中领悟生活、接触社会,感知自然,并且强调学生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与此同时,注重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鼓励学生解放天性,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不同之处是学生根据身边的现实生活和接触的社会实际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课题,然后集体讨论、最后再由学生确定活动主题、开展活动调查以及自主设计活动方案等过程,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之间起到了纽带作用,直接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三、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设计的内容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2001)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四个领域相辅相成,互相融合。

(一)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引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强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的学习方法,合作互助、交流分享的团队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学习态度,各种富有生活意义和时代气息的研究内容,都可以应用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

(二)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社区实践活动具有服务性、公益性和体验性,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设计的内容就应该围绕这三点展开,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或者学生自己组织进行这一系列的活动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活动的选择。此类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增进学生和学校分别与社会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在社会实践中,学生能够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拓宽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这对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三) 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设计内容是以学生获得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内容的设计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已有知识储备和实际经验的前提下,加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身在参加劳动实践过程中体验自己劳动带来的乐趣,并從中汲取积极的劳动经验。

(四) 信息技术教育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也悄然地走进了千家万户,进而也受到了社会、学校和家长的更高关注。“网络环境的特殊性、资源库的集成和学习方式的共享以及课程基础的整合”,这四点是信息技术最明显的特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是信息技术教育活动的目的,要想达到这种目的必须要以培养学生为最基本的要求,在活动过程中要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与信息技术进行紧密结合,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的教育活动设计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来适应当今社会的信息时代,还要促进学生围绕信息技术领域对学习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诸多能力,比如在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基础上搜集信息并且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包括提高学生对各式各样的信息做出选择并且仔细辨别的能力等。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道德意识。

四、 结语

小学时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在小学时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与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化和健康发展。小学教师应该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8(34):61-62.

[2]王棉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160.

[3]张晓静.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7.

作者简介:

佘睿,贵州省贵阳市,贵阳市南明区甲秀小学。

猜你喜欢
活动课程综合实践实践能力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激励方法的应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设想
突破传统课程模式立足发展核心素养
落实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激励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