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提高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培养
一、 前言
现代教育主要表现为素质教育。与传统的教育不同,素质教育不但包括知识、技能的传播,更表现为身心素质的建构、社会行为的形成和个性品质的完善。学校体育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使命,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期,亟待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已引起了我们的重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体育领域的渗透与运用,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实践证明,它是导致学生是否健康成长、是否成材的关键。因此,在体育教学中,研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学校体育中心理素质的价值
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代青年不仅要有文化知识,还要敢于创新,敢于挑战,并具有较强的身心承受能力。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压力,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因此,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也日益增多,老师、家长、学校、社会都引起高度重视,对他们的教育是刻不容缓。学校体育以体育教学活动(即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为主,学校体育的特殊形式和多种功能,除了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为主外,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有独特的功效。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安排合理的体育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和纠正个性的心理、情感缺陷。如有的学生胆怯、怕羞,可安排并鼓励他们多参加跳山羊、垫上活动等项目的锻炼,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使他们不断地克服胆怯、害怕心理,以勇敢的精神跨越心理障碍。还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则动员他们多从事一些接力跑、游戏,组织教学比赛等集体项目的锻炼活动,使他们融合在集体之中,用团体精神帮助他们克服孤僻、不合群的个性,使他们体会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由此,逐步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针对急躁、易怒、遇事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则让他们多参加慢跑或者游戏等一些缓慢、持久的运动项目,以培养其自我控制能力,稳定被动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一定的改善。面对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一些遇到重要事情极易出现紧张、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平时多组织他们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如球类、田径等项目,使他们在失败与胜利之间,得到锻炼,慢慢的克服自身心理障碍。
三、 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及联系
(一) 运动中能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运动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忘却自我地全身心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来自活动过程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享受。参与跑步者在跑步过程中会出现一种情绪高潮,有人称之为“体能锻炼快感”。在跑步中出现良好身心状态,自身与情境统为一体,动作轻松,忘却自我,充满活力,超越时空障碍,在跑完后有全身放松的舒适感觉。这些愉快的体验是跑步运动风行世界,令参加者着迷的原因之一。
(二) 体育锻炼能治疗心理疾病
据国外报道,许多国家已将体育活动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有60%的医生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宣泄疗法来消除焦虑症,80%的医生认为体育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临床研究表明,慢跑、散步等中低强度的有氧活动,对治疗抑郁症和抗抑郁效能十分明显著,能减轻症状,增强自尊心、自信心。
(三) 根据学生各自的体能特征,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应结合学生技能、体能、兴趣组织教学形式,可以进行循环练习、不等时轮换和交叉练习。例如,完成实心球前抛的教学中,把学生分成不同的体能组,要求学生的训次数都是10次,这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达到了锻炼的目的。有的学生运动技巧方面表現的潜力较大、在教学中领悟快、技能好的同学,教师可以适当地让他们多做示范,使他们有自我表现和发展特长的机会。而面对少数技能训练不达到要求的学生,则进行个别辅导,反复练习,帮助他们领悟动作要领,树立信心,这样就能充分提高体育课的教学密度和广度。
四、 体育教学中心理素质的作用
(一)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培养意志品质和沉着果敢的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锻炼最能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发扬沉着果敢的精神,去征服每一个高度和远度。所以坚持长期的体育锻炼能有效地增强青少年学生的顽强意志品质和沉着果敢的精神。
(二)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技术是发挥学生机体能力最合理、最有效完成动作的方法,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是提高技术的精神力量。由此应逐步实现心理与技术的双向结合。例如在投掷铅球的教学中,启发学生体会投掷角度、出手初速度和出手点的高度的不同作用和相互间的关系,认识到把铅球掷得更远的关键是增强爆发力。
五、 如何培养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心理素质
(一) 摆正体育课与文化课的位置,端正学习动机
社会上不少人认为文化课传授的是有用的知识,而体育课则是“玩”的课,即把前者看作是“正餐”,后者则是“佐料”。表现出不重视体育课,把上体育课、体育达标测试当作无可奈何的任务。分析学生对体育课学习动机的种种表现,其心理原因是缺乏对体育课的正确认识,学习态度尚待端正。
(二) 上好健康教育课,使学生在思想上打下健康心理的根基
健康教育课是国家规定的、列入教学计划的必修课。每两周上一节。在此课中加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了正式传授的途径和时间上的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包括: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心理保健的方法等。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和措施,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产生的方法。
(三) 采用体育教学比赛,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坚强意志品质
体育教学比赛不仅是学生身体和运动技能的竞争,而且更是双方心理、智慧和意志的较量。激烈的拼搏需要身体、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综合发挥内在力量进行工作通过各种体育比赛活动,学生将获得各种强烈、丰富多彩、鲜明的情绪体验,体验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建立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精神,树立人生奋斗的旗帜。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对人的心理的积极影响作用,为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此,学校体育应进行全面的改革,摆正“育心”与“育体”的位置,在教材体系、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方面改变传统的运动竞技教育,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努力做到通过教师的引人入胜的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独到新颖的教学方法,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自觉主动地锻炼,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四) 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要因材施教的进行教学
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体育课中的表现也不一样。如在耐久跑的教学中,有的学生较胖,不愿动;有的学生体能差,不想动;有的学生懒,怕跑,特别是当教师站旁边看着他们训练时,显得更加紧张。根据这类心理因素,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给他们以示范和领会的机会,采用肯定、表扬、鼓励的方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组织地把他们同体能好的同学安排在一起,使他们多看、多思考,并在教学方法、手段上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按图形跑、放音乐、接龙游戏等方法,提高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主动的情绪,及时对他们的进步进行肯定,提高他们练习的热情,从而激发他们练习的能动性。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再给学生一定的自动选择训练项目的时间,让他们调整学习心态,确定自己的训练目标,内容上做到一主多副,让他們更多的选择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六、 结束语
当今社会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要求不仅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一代新人。这也就对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寻找好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特别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在体育教学的课堂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还与体育教师自身良好的品德、敬业精神、教育教学能力以及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氛围等因素密切相关。教师的感情、知识、才能和品格方面的内在涵养也是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心胸坦荡、富有朝气、充满活力,优美的教态以及动作的熟练性和准确性,能让学生产生敬佩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虽然很复杂,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去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
作者简介:
王川,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云南红河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