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凯
(江苏省启东市继述中学 226200)
物理习题课的教学与物理概念规律课的教学一样,都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支柱方式.事实证明,越是高效的习题教学方式,越容易让学生得到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同时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把握与反思,其效果是其他教学方式所难以取代的.而若想将物理习题课上好,笔者认为至少需要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
教师在设置习题课教学目标时,需要全面考虑到教材知识构成、学生能力与观念等诸多因素.首先要让学生得以更加准确而灵活地处理有关物理知识,保证知识体系的顺利拓展;其次要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逐步掌握物理题的分析与处理方法;第三是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具体来说,可以把习题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目标的理解、知识目标的运用以及知识目标与能力发展的结合等,要求学生拾级而上,逐步推动.笔者曾经观摩过一次“欧姆定律应用”的习题公开课,教师因为没能对目标进行合理优化,导致所提供的习题深浅不一,次序紊乱,学生在完成全部习题时依然感觉到很困惑,不知道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准确,整个课堂氛围既沉闷又低效,学生难以主动投入到课堂中来.事后教师进行总结:刚刚完成欧姆定律有关知识的学习,便将定律应用电路设计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一时无法适应这样的难度,学生在难易失衡的情况下失去了准确的目标自我定位.
在平时生活当中,可以说随处能够发现一些物理现象,像一直堆煤的墙边会出现发黑的情况,属于分子扩散;冬天戴眼镜从室外进入到室内眼镜会结出白雾,属于气体液化等等.很多时候,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会得到顺其自然的解决,只是解决时不留意、不自知而已.比如当汽车在上坡时出现打滑的问题时,司机往往会在路面上铺此稻草、粗石子,再比如制伞工人把雨伞的伞骨制作成为圆形而非方形等等,均可以说是物理知识在生活常识中的有机应用.也就是说,物理和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同样可以把问题与生活相沟通,注意问题在内容取材的广泛性与新颖性调整,尤其是增加一些富于生活韵味同时又不失难度的问题,以期待营造出更加真实自然的问题学习情境,增加学生的探索热情.举例来说,当接触到“气化与液化”有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即可以安排一些相关的生活化思考练习题,用以对学生的教材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检验,使学生臻于学以致用的理想目标.问题一:医生打针之前,往往会在患者的皮肤上用酒精棉消毒,此时患者会出现凉爽的感觉,出现这种感觉的原因是什么呢?问题二:民间有俗语说“水缸穿裙,天要下雨.”这里的“水缸穿裙”是水缸表面铺满小水珠的形象化说法,那么小水珠为什么会产生呢?问题三:当制作油炸食品的时候,如果不慎把水滴到油锅里面,便会听到很大的爆裂声音,同时热油被溅起来,反之,若是把油滴入到沸水之中,则并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同样是两种液体的混合,为什么发生的现象并不相同呢?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借助这些与现实相联系的习题,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之中处处有物理,可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借助物理习题的有效练习,能够使学生一方面得到知识的巩固训练,另一方面有效挖掘更有价值的物理学习思想和操作方法.比如对于有些物理问题来说,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使之转变为自己已经掌握的模型,再借助熟悉的规律加以处理,从而对新规律和新结论产生足够深刻的认知,这也可以称之为创造性学习.对于这种问题处理模式来说,学科交叉是一种常见的形式.比如物理学医学具有很紧密的关联,某次期末考试中出现了如下问题:超声波在医学领域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请举例说出两种应用形式?这个问题学生思考“物理学中声音知识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医学里面的B超(彩超)属于物理学中超声波的应用形式,而激光与近视眼手术,大气压与拔火罐等,都较具典型性.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对物理习题的合理设计,使习题以基本物理知识为载体,涵盖可能性的交叉学科与知识,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比如当学习了运动参照物的知识时,可以把那首著名的敦煌曲子词《浣溪沙》提供给学生: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要求学生对这首词作进行解释,从而让物理知识在语文问题中得到深化.再比如下述问题:下图是用于表示老花眼的成像以及矫正办法,正确的选项是( ).
A.②④ B.②①° C.③①°° D.③④
本题将物理学与生物学结合起来,学生需要明确远视眼形成的原因在于晶状体过薄减弱屈光能力,所以近处光还没能会聚成为一点便到达视网膜,因此只能形成模糊光斑,而将原本应当清晰的像落至视网膜后方.所以可以得到正确的选项A,这与物理光学成像知识是相通的.
在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过程当中,需要致力于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式教育,为此需要重视习题的作用,在此期间利用优化目标、联系生活、学科交叉等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习题教学真正为物理课堂的增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