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娟,齐建光
2017年9月,美国儿科学会(AAP)对2004年《儿童青少年高血压诊断、评估和治疗的第四次报告》[1](以下简称第四次报告)进行了更新,发布了《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筛查和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2],其中主要变化包括:(1)使用术语“血压升高”代替“高血压前期”;(2)基于正常体质量儿童青少年,制定了新的儿童青少年血压数据表格;(3)制定了简化筛查表,用于识别需进一步评估血压的儿童青少年;(4)简化了≥13岁青少年血压分类方法,使之与美国心脏协会(AHA)和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的成人高血压指南一致;(5)建议健康儿童青少年仅在定期预防保健就诊时筛查血压;(6)优化异常血压值的初步评估和管理策略;(7)强调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儿童青少年高血压诊断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8)修订新近诊断高血压的患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机的建议(通常使用药物治疗前)及左心室肥厚(LVH)的定义。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该指南的要点进行解读,为我国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筛查和管理提供参考。
自1988至今,美国全国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的研究分析发现,男童高血压患病率(15%~19%)高于女童(7%~12%),西班牙裔及非裔儿童高血压患病率高于白裔儿童,且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幼儿[3]。高血压与肥胖、缺乏运动、不健康饮食习惯、代谢综合征、吸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等多种因素以及慢性疾病密切相关。一项队列研究收集了从儿童期到成人期的血压数据,显示儿童期血压偏高与成年后血压偏高及青年期高血压密切相关[4]。儿童期血压升高增加了成人高血压和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儿童期血压越高成年后患有持续高血压的可能性越大。
在我国,随着不良生活方式及超重、肥胖在儿童青少年中越来越普遍,儿童高血压患病率也逐渐升高,根据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报告,我国中小学生的高血压患病率为14.5%,男生高于女生(16.1%与 12.9%)[5]。
与第四次报告相似,指南对于儿童青少年(1~18岁)高血压的定义仍是基于健康儿童青少年血压的参考范围,但是1级和2级高血压的分级标准已做出修订(见表1)。对于≥13岁的青少年,该分级标准与2017年AHA和ACC成人高血压指南无缝对接。此外,“高血压前期”一词已被“血压升高”一词取代,以符合AHA和ACC的指南,并体现生活方式对阻止高血压进展的重要性。
指南根据正常体质量的儿童青少年制定了新的标准血压表[2]。与第四次报告相同的是,指南根据儿童青少年的性别、年龄、身高(及身高百分位)来分析血压水平(包含收缩压和舒张压)。但与第四次报告不同的是,新的标准血压表的血压不包括超重和肥胖的儿童青少年(即BMI>第85百分位),主要是因为超重和肥胖与血压升高、高血压之间强烈相关,加入超重和肥胖患者会产生偏倚,新的标准血压表中的血压值较第四次报告中低。新的标准血压表的另一个特点是,根据表1中的分级方法分别列出第50百分位、第90百分位、第95百分位和第95百分位+12 mm Hg(1 mm Hg=0.133 kPa)的血压值。
表1 儿童青少年血压分类和分级的定义更新Table 1 Updating the definition of class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blood pressur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指南新制定了一个简化表格用于筛查需进一步评估血压的儿童青少年(见表2),该表基于不同年龄、性别、身高第5百分位儿童青少年的第90百分位血压,使表中数据的阴性预测值>99%。对于≥13岁的青少年(无论性别)简化表格中使用120/80 mm Hg的阈值,与成人高血压指南中血压升高的标准一致。这个简化表格是一种筛查工具,仅用于识别需要重复测量血压以进一步评估其血压情况的儿童青少年,不能单独用来诊断血压升高或高血压,但其可以让护理人员快速识别可能需要临床医生进一步评估血压的儿童青少年。
表2 需进一步评估血压的儿童青少年简化表格Table 2 Simplified form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requiring further assessment of blood pressure
新生儿出生后数周内血压会有变化,因此定义高血压更困难。尤其早产儿的血压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矫正胎龄、出生体质量和产妇状况等。有研究分析了新生儿血压的现有数据,总结了包括矫正胎龄26~44周的新生儿第95百分位和第99百分位血压值汇总表[6],可供临床参考。此外,儿童血压控制工作组1987年的第二次报告发布了1岁以下婴儿血压参考范围的曲线[7],目前仍在使用,尚没有其他数据可替代。
我国最新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8]也是应用百分位法“表格标准”诊断儿童高血压,并且在2010年中国儿童血压参照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身高对血压的影响,制定出中国3~17岁男、女年龄别和身高别的血压参照标准[9]:收缩压和/或舒张压≥第95百分位诊断为高血压,第90~95百分位或≥120/80 mm Hg为“正常高值血压”。然后进行高血压程度分级:(1)1级高血压:第95~99百分位+5 mm Hg;(2)2级高血压:≥第99百分位+5 mm Hg。此外,为方便临床医生对个体高血压患儿的快速诊断,建议首先采用简化公式标准进行初步判断,其判定的结果与“表格标准”诊断儿童高血压的一致率接近95%,对成年心血管靶器官损害的预测效果较好。简化公式标准为:男童收缩压=100+2×年龄(岁),舒张压=65+年龄(岁);女童收缩压=100+1.5×年龄(岁),舒张压=65+年龄(岁)。对简化公式标准筛查出的可疑高血压患儿,再进一步采用“表格标准”确定诊断。
3.1 血压测量方法 常用血压测量方法有听诊法和示波法。由于使用方便、自动化等优点,示波计式血压仪越来越普遍,但是与听诊法相比,示波法测得的血压值总体偏高,并且,目前儿童青少年标准血压数据均是基于听诊法测量得出的结果,因此示波计式血压仪可用于儿童青少年的血压筛查,如果根据示波计式血压仪测量值怀疑血压升高,应通过听诊法进行验证性测量。听诊法测得血压升高(>第90百分位),检查者应再行2次测量,并取其平均值进行血压分级。示波法测量3次,其平均值≥第90百分位,应再行
2次听诊法测量,取其平均值进行血压分级(见图1)。另外,与前臂血压仪相比,手腕血压仪更小巧方便,且腕关节直径受BMI的影响较小。但目前还没有针对儿童青少年使用手腕血压仪测量血压进行的大型研究或正式验证研究,因此不建议在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诊断或治疗中使用手腕、前臂血压仪测量血压。准确的血压测量需要使用合适尺寸的袖带,儿科诊室应该配备各种尺寸的袖带,包括用于严重肥胖儿童青少年和青少年大腿的袖带。最佳血压测量方法为:(1)患儿在测量前应在安静的房间内静坐
3~5 min,背部有支撑物,双脚放在地板上不要交叉。(2)为了与标准血压表做比较,并避免患儿有主动脉缩窄时通过左上臂测量会误测血压偏低,应统一测量右上臂血压。测量时,手臂与心脏平齐,有所支撑,与袖带直接接触。测量过程中,操作者和患者均不能说话。(3)使用合适尺寸的袖带。袖带长度应为鹰嘴和肩峰中间上臂周长的80%~100%,宽度至少为其40%。(4)将听诊器的体件置于肘窝肱动脉上方,袖带下端应位于肘窝上方2~3 cm处。袖带应充气至比肱动脉搏动消失点的血压高20~30 mm Hg,避免过度充气,以2~3 mm Hg/s的速度放气。Korotkoff音开始出现时(K1)为收缩压,Korotkoff音消失时(K5)定为舒张压。如果至0 mm Hg仍可听到Korotkoff音,则应将Korotkoff音明显变低沉的点(K4)作为舒张压,或减轻对肱动脉的按压进行重复测量。测量值应读数到最接近的2 mm Hg范围内。(5)测量下肢血压时,患者应尽可能平卧。选择合适尺寸的袖带放在大腿中部,听诊器放在腘动脉上方。下肢的收缩压通常比上肢高10%~20%。
3.2 血压测量频率 指南建议从3岁开始规律测量血压:有高血压高危因素的儿童青少年〔如肥胖症(BMI≥95%)、肾脏疾病、糖尿病、主动脉弓梗阻或缩窄,或正在服用已知会升高血压的药物〕,应该在每次就诊时测量血压;其他健康的儿童青少年,只需要每年测量1次血压;如果<3岁的儿童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1)早产(<32周)或小于胎龄儿,低出生体质量儿,需重症监护的其他新生儿并发症,单脐动脉。(2)先天性心脏病(已修复或未修复)。(3)反复泌尿系统感染、血尿或蛋白尿。(4)合并已知肾脏疾病或泌尿系统畸形。(5)先天性肾脏疾病家族史。(6)实体器官移植。(7)恶性肿瘤或骨髓移植。(8)使用已知可升高血压的药物。(9)伴随高血压的全身性疾病(神经纤维瘤病、结节性硬化症、镰状细胞病等)。(10)颅内压升高。〕,每次健康体检时均需测量血压。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8]建议,≥3岁儿童青少年每年体检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检测体格发育指标的同时进行血压监测。
3.3 诊室血压管理 指南还给出了详细的儿童青少年血压管理建议,特别适合于基层。
对于血压正常或重复测量后血压正常(即血压<第90百分位)的儿童青少年,不需要特殊处理,医务人员在其下一次常规儿童青少年保健就诊时测量血压即可。
图1 儿童青少年血压测量流程Figure 1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proces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如果患儿血压升高,建议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即健康饮食、睡眠和体育活动),酌情考虑营养和/或体质量管理咨询。应在6个月内通过听诊法重复测量,如复测血压仍维持在血压升高水平,应测量双上肢及单侧下肢血压,并继续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后通过听诊法复测血压。如果12个月后,复测血压仍维持在血压升高水平,则应行ABPM及诊断性评估,并考虑亚专科转诊(即心血管科或肾内科)。如果血压在监测过程中恢复正常,则重新开始在每年儿童青少年保健就诊时监测血压。
如果患儿血压为1级高血压但无症状,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1~2周内听诊法复测血压。如果复测血压仍为1级高血压,应测量双上肢及单侧下肢血压,酌情考虑营养和/或体质量管理咨询,3个月后使用听诊法复测血压。如果3个月后监测血压仍为1级高血压,应行ABPM,进行诊断性评估,并开始治疗,建议亚专科转诊。
如果患儿血压为2级高血压,应测量双侧上肢及单侧下肢血压,提供生活方式干预指导,并在1周内重复测量血压。或者可在1周内转诊亚专科。如果1周内复测血压仍处于2级高血压水平,则应进行包括ABPM在内的诊断性评估,并开始治疗,或在1周内转至亚专科治疗。如果血压处于2级高血压水平,且患者有症状,或者血压高于第95百分位+30 mm Hg〔或青少年>180/120 mm Hg〕,立即转入急诊室(见表3)。
3.4 ABPM 已有数据表明,ABPM比诊室测量的血压更能准确诊断高血压,比随机测得血压或家庭测量血压更具有可重复性,并能辅助诊断白大衣高血压(诊室或者病房等医疗场所测量的血压≥第95百分位,医疗场所之外测量的血压<第95百分位)、隐匿性高血压(诊室测量血压正常,但ABPM显示血压升高)及继发性高血压,更好的预测未来的血压水平[10-12]。因此,建议在如下情况尽可能常规应用ABPM,通常需要转诊至专科医生:继发性高血压、慢性肾脏病或肾结构异常、1/2型糖尿病、实体器官移植、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主动脉缩窄(修补术后)、合并高血压的遗传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病、特纳综合征、威廉姆斯综合征等)、高血压治疗患者、早产儿、研究或临床试验。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ABPM仅适用于≥5岁可以配合测量的儿童青少年或者有参考数据可循的儿童青少年(通常身高>120 cm)。
既往国内外研究均显示儿童青少年高血压以继发性高血压为主[13],但该指南指出美国转诊中心发现的儿童青少年和青少年的主要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14],尽管来自美国以外的单中心研究仍然认为原发性高血压在儿童青少年并不常见[15]。原发性高血压患儿的一般特征包括:年龄较大(≥6岁)、父母和/或祖父母有高血压阳性家族史、超重和/或肥胖。指南强调,对于具有原发性高血压特征的患儿,如果病史和体检未提示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见表4),则不需要过多的评估以除外高血压的继发性病因。此外,虽然有研究显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患儿的血压升高程度没有显著差异,但舒张压升高更常见于继发性高血压,而收缩期高血压更常见于原发性高血压[16]。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继发性病因主要包括:(1)肾实质性和肾血管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继发原因。在3项回顾性单中心病例研究中,肾实质疾病和肾结构异常占继发性高血压病因的34%~79%,肾血管疾病占12%~13%[17-19]。(2)心血管系统疾病,包括主动脉缩窄等。主动脉缩窄的儿童青少年,术后1~14年45%患隐匿性高血压[20]。(3)内分泌性高血压,如库欣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虽然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如能精确诊断,对于治疗则非常有益。(4)环境因素与药物。一些环境暴露因素与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有关,其中最突出的是铅、镉、汞和邻苯二甲酸盐。另外,许多药物、膳食产品和毒品均能升高血压。与血压升高相关的常见处方药包括口服避孕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和皮质类固醇。含有减充血剂(如伪麻黄碱和苯丙醇胺)的非处方感冒药在推荐剂量下可能会导致血压轻度升高,也可能发生类似过量服用药物引起的严重高血压,被视作一种异质性反应。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诊断性评估手段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8]也指出诊断性评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评估血压水平的真实性,进行高血压分级;(2)明确高血压原发与继发病因;(3)检测与评估靶器官损害及其程度;(4)评估有无糖尿病等其他合并症。
5.1 病史 首先,围生期因素已经被证明会影响儿童青少年时期血压水平,因此医生应了解母亲妊娠期并发症、患儿胎龄、出生体质量、新生儿期间的相关并发症情况以及有无脐导管置入术等相关操作。其次,评估个人营养史和体育活动情况,关注食盐、高脂肪食品以及含糖饮料的摄入情况,以利于未来生活方式的调整。另外,儿童从11岁开始,应问诊吸烟、饮酒和其他药物使用相关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心理压力的识别可能有助于白大衣高血压的诊断。最后,询问并且不断更新高血压相关家族史,不仅有利于进行风险分级,而且对于高血压病因诊断也非常有益。
5.2 体格检查 完整准确的体格检查可以在病史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发现高血压继发病因的相关线索,并且评估可能的靶器官损害情况。测量身高、体质量、BMI百分位数观察儿童生长情况,生长迟缓可能提示有潜在的慢性疾病。如果下肢血压低于上肢血压,或者股动脉搏动微弱或无搏动,可能存在主动脉缩窄。
5.3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的目的是识别高血压的潜在继发性病因。所有患儿应检测尿常规、生化指标(电解质、尿素氮、肌酐)和血脂(空腹或非空腹,包含高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对于肥胖儿童或青少年,还应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筛查糖尿病)、肝功能(筛查脂肪肝)及空腹血脂(筛查血脂异常)。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还可选择性检查空腹血糖(糖尿病高危人群)、甲状腺激素、药物筛查、全血细胞计数(尤其伴有生长迟缓或肾功能异常)等。
表3 基于血压水平的儿童青少年评估和管理Table 3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ased on blood pressure level
表4 提示继发性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的病史及体格检查Table 4 History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suggested secondary hypertension and target organ damage
近期有研究显示,血清尿酸水平升高与高血压有关,但二者之间的因果作用尚未明确[21]。小型单中心临床试验表明,降低尿酸可以降低血压水平,而尿酸水平升高会降低通过生活方式改变来控制血压的效果[22]。但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在血压升高儿童的评估和管理中进行血清尿酸的常规检测。
尿微量清蛋白已被证明是高血压相关肾脏损伤的标志物和成人心血管疾病的预测因子[23]。研究证明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s)可以明显降低成人尿微量清蛋白水平。但有关儿童青少年相关数据有限,且在肥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儿童青少年中,甚至最近参加过剧烈体育活动的儿童青少年中,也可能检测到尿微量清蛋白。因此,目前对于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的儿童青少年,不建议进行尿微量清蛋白的常规检测。
5.4 心电图 心电图检查耗时较短,成本较低,识别LVH的特异度很高,但灵敏度较差,因此高血压儿童青少年不能通过心电图来评估LVH。
5.5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常用于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相关左心室靶器官损害的检查手段,常用指标包括左室结构(左心室质量、左心室壁厚度或左心室质量与左心室容积的比值)和收缩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在大于8岁的儿童青少年,LVH是指左心室质量指数>51 g/m(身高)2.7(男孩和女孩),或者男孩左心室质量指数>115 g/m2(体表面积),女孩左心室质量指数>95 g/m2(体表面积)。伴有心力衰竭的严重高血压或急性高血压发作时,左心室射血分数会显著降低,少数慢性高血压患儿左心室射血分数可能轻度降低。指南建议在考虑加用降压药治疗时,要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心脏靶器官损害情况,间隔6~12个月可重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监测靶器官损害的变化,重复超声心动图的适应证包括治疗后仍持续高血压、左心室向心性肥厚、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对于患有2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或未规范治疗的慢性1级高血压(依从性差或耐药)患者,如果最初的超声心动图检查未提示靶器官损害,可在1年后行复查超声心动图以评估左心室靶器官损害的进展情况。
6岁以下和/或尿常规、肾功能检查异常的高血压儿童青少年,应常规进行肾脏超声检查。此外,肾血管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无创筛查手段,用于评估儿童青少年肾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64%~90%,特异度为68%~70%,并且在年龄≥8岁、正常体质量、可配合检查的儿童青少年中进行检查效果最佳。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术(CTA)、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是可用于鉴别血管狭窄引起血流动力学显著异常的一种无创成像检查,一项包括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患者的研究表明,应用CTA检测肾动脉狭窄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和93%,应用MRA检测肾动脉狭窄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和94%,但均不能替代金标准——肾血管造影术[24]。此外,还需注意CTA辐射量较大,幼儿行MRA通常需要镇静或麻醉。核素肾脏显像在儿科中应用较少,且患有肾动脉狭窄的患儿往往比成人有更复杂的血管畸形,因此不作为筛查试验。
5.6 其他 经常打鼾、白天嗜睡(青少年)或多动症(幼儿)表现的儿童青少年,可能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应完善睡眠监测,并应完善ABPM评估明确血压升高情况。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控制血压水平,这不仅可以降低儿童青少年期靶器官损害的风险,而且可降低成年后高血压及其相关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第四次报告中,对于无慢性肾脏病或糖尿病的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治疗目标建议为控制收缩压和舒张压<第95百分位。但是有研究发现当儿童青少年血压位于第90~95百分位之间或>120/80 mm Hg时,也检测到了靶器官损害的证据[25]。因此,指南对于高血压治疗目标进行了调整,最佳治疗水平为血压<第90百分位或<130/80 mm Hg,两者取较低者。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治疗和管理主要包括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
6.1 生活方式和非药物干预 建议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来降低血压。高血压治疗饮食策略(DASH)具体内容包括:多吃水果、蔬菜、低脂奶制品、全谷物、鱼、家禽、坚果和瘦肉,限制糖和甜品、钠的摄入量。大量干预性数据显示,增加体育活动可以降低血压[2]。任何类型的运动,无论是有氧训练、抗阻训练,还是联合训练,对降低血压均是有益的。建议每周至少3~5 d进行中至高强度的体育活动(30~60 min/次)[2]。
6.2 药物治疗 指南对于第四次报告中儿童青少年高血压药物治疗的适应证略有调整,建议对于生活方式干预无效的持续性高血压或症状性高血压、无明确可改变因素(如肥胖)的2级高血压或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治疗中伴随的高血压(不论级别),均应单药开始治疗。起始剂量自合适剂量范围内低剂量开始,根据血压监测情况,可每2~4周增加1次药物剂量,直到血压得到控制(如<第90百分位),或达到最大药物剂量,或出现不良反应。加用药物治疗后,患儿可在家中每2~4周评估1次血压,同时应每4~6周就诊1次,直到血压恢复正常。如果单药不能控制血压,则可以加用第二类药物,血压监测方法同前。由于许多降压药有水钠潴留作用,噻嗪类利尿剂通常是优先选择的第二类药物。此外还需注意,药物治疗的儿童青少年应继续接受改变生活方式的非药物干预。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首选药物包括:ACEI、ARBs、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或噻嗪类利尿剂(见表5)。与其他药物相比,β-受体阻滞剂不良反应相对较多,且缺乏改善预后的证据,因此不推荐作为儿童高血压的初始治疗药物。ACEI和ARBs禁用于孕妇,会伤害胎儿甚至引起死亡。对于合并慢性肾脏病、蛋白尿或糖尿病的儿童青少年,除非有绝对禁忌证,否则建议首先使用ACEI或ARBs。对于2种或更多推荐药物无效的高血压患儿,可以考虑其他降压药(如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α、β-受体阻滞剂复方药物,中枢性作用药物,保钾利尿剂和直接血管舒张药物)。
治疗儿童青少年高血压需要持续监测血压水平,最初应更频繁(每4~6周)进行剂量调整和/或添加第二或第三种药物,直到达到目标血压。此后,随访频率可为3~4个月/次。在每次随访中,应评估患者是否按照已定的治疗方案用药,并注意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对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影响(如:如果患者服用利尿剂,则监测电解质水平),并根据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等,对已知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情况(如LVH)进行重新评估。建议经常行家庭血压测量来监测血压控制情况。但是当临床和/或家庭血压监测显示治疗效果欠佳时,可采用重复ABPM评估高血压患儿的治疗效果。
作为儿童青少年健康第一线的守护者,全科医师在儿童青少年高血压防治工作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特为全科医师在儿童青少年高血压诊疗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7.1 知晓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筛查的重要性,识别门诊中每个需要测量血压的儿童青少年 儿童青少年从3岁开始规律测量血压,有高血压高危因素的儿童青少年,应该在每次就诊时测量血压;其他健康儿童青少年,每年也需测量1次血压。3岁以下儿童青少年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时,应每次健康体检时测量血压。
7.2 掌握儿童青少年血压测量的正确方法,建立正确测量儿童青少年血压测量的门诊规程 目前儿童青少年标准血压数据均是基于听诊法测量得出的结果。示波仪可用于儿童青少年和青少年的血压筛查,如果根据示波仪测量值怀疑血压升高,应通过听诊法测量进行证实。
表5 慢性高血压患者门诊降压药治疗时初始剂量建议Table 5 Suggestions on initial dosage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s in outpatient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ypertension
7.3 熟悉儿童青少年血压分类和分级以及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对于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及时做出诊断如果儿童青少年在3次不同的就诊过程中,经过听诊法确定血压水平≥第95百分位,诊室中经过培训的医疗专业人员应对其做出高血压的诊断。必要时应用ABPM以明确高血压的诊断。
7.4 知晓不同程度血压的处理措施,对儿童青少年高血压进一步诊断性评估并正确转诊 应合理安排何时、何地、何人为儿童青少年提供进一步咨询、安排辅助检查并正确转诊。确保儿童青少年按时复诊,并坚持随访。应鼓励高血压患儿参加体育锻炼和加强体育活动,但有LVH和/或2级高血压的运动员,限制其参加竞技体育和/或高强度训练,尤其是举重、拳击和摔跤等。
7.5 关注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预防工作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的预防工作迄今主要集中在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饮食干预、运动疗法和肥胖的治疗。应关注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包括:阳性家族史、肥胖、高钠饮食、缺乏DASH型饮食、久坐缺乏运动等。虽然家族史不可改变,但是如果高血压家族史阳性,则需要更密切的血压监测以尽早发现高血压。热卡的摄入与体育活动中热卡消耗达到适当的能量平衡非常重要,这也是避免肥胖进展的最佳策略,建议DASH型饮食(即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和低脂奶制品,少吃高饱和脂肪或高糖的食物,避免高钠食物)。坚持每天60 min的中~高强度的体育活动对于保持适当的体质量也很重要,有助于保持较低血压。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和避免吸烟也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策略。上述预防策略应作为儿童青少年和青少年常规初级保健护理的一部分加以实施。总之,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及其成年后身心健康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指南改进了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正确诊断的血压分界点,简化了异常血压值的识别,并与成人高血压诊疗指南衔接,有利于高血压青少年从儿科诊疗过渡到成人诊疗,从而得到持续有效的管理与治疗。
作者贡献:胡文娟进行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并撰写论文;齐建光进行论文的修订,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