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2019-08-13 09:33谢璐苏利娟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谢璐 苏利娟

摘 要: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中职教育中,要以積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激发学生的内在能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与实践活动的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文章将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的创新等方面,探讨如何在中职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

关键词:中职教育;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谢璐、苏利娟,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广东  广州  511300)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4-0036-02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中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薄弱环节,旨在帮助个体发挥潜能和获得幸福积极心理学为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开展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动,有利于提升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率。本文以“青春期健康教育”课程为例,探讨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

1. 符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倾向于问题取向——着重心理辅导,关注二级心育目标“解决心理问题”和三级心育目标“治疗心理疾病”,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初衷。以问题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根据多年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之前针对一些中职学生暴露的“不良”行为所设计的课堂活动效果并不理想,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中职学生处于关键成长期,心理发育情况复杂:自尊心和自卑感常交织在一起,他们渴望被肯定,渴望成功却往往缺乏信心,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又导致他们易冲动、感情用事。有消极心理的中职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是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师或学校产生对抗和敌意,这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极为不利。

积极心理学关注中职学生对成功的渴望,肯定他们的能力和潜力。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帮助学生疏导情绪、调整心理落差、正视自己的优缺点,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和发现自我,激发学生内在的心理能量。

2. 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与活动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提倡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经过多年心理健康教育探索,笔者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呈现两种现象:理解力较弱、思辨性不强的学生懒于参与课堂活动;个性鲜明、话多好动的学生积极参与并趁机起哄,课堂秩序难以维持。可见,缺乏核心理论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容易流于形式,“为了活动而活动”,往往重视活动形式多于活动目的,忽略学生的内在需求,亦较少发挥学生的心理能量,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与感悟,心理健康教育效率低。

积极心理学注重挖掘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激发个人潜能,最终实现个人幸福。这一理念正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支撑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增进师生交流,实现情感共鸣和自我对话,最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策略

1. 明确教学目标。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常以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为教学目标,容易让学生误认为“心理困扰就是心理问题”,产生抵触情绪:“我心理很正常,没什么需要学的”“我很健康,没有问题,不需要健康教育”。以“青春期健康教育”课程为例,常规教学目标包含“引导学生认识自身可能存在的性心理困扰”“帮助学生消除性心理困扰,促进性心理的成熟”“引导学生掌握调节性冲动的方法,形成健康向上的性心理和行为习惯”。这种以解决心理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极易引起学生反感,进而选择回避与掩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

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积极品质的培养,倡导以优势视角挖掘个体内在的正性动机。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不能只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或行为本身,更要关注行为背后的、未被满足的内在需求。教学目标焦点应为培养学生的发展潜能和开发其心理资源。

2. 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需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出发点进行选择,从学情出发,尽可能照顾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根据调研结果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内容。如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爱情观”和“真爱不分年龄”等课题,创设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提供一个舒适、宽松讨论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说出内心想法。在“我们可以去爱了么”的教学中,分设了具体的讨论主题:偶遇“爱情”怎么办?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清晰地认识到,身边的“爱恨情仇”并不是真正的爱情,更多的是同学情谊,要更理性地对待异性交往,“爱情是珍贵的,不能随随便便就说爱”。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以“我们一样么?”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经营爱情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当学生得出“成人‘找对象和中学生异性交往不一样”“这个年纪谈恋爱和过家家一样的,当不得真”等观点后,学生自然认识到青春期的异性交往要有度。

3. 创新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可以以“优势导向”为教学评价思路,将教学评价与团体组织建构融合起来,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关注个体发挥、关注成长及需求体现、关注学生的能量和潜能。根据“24项个人优势”,每个小组每节课可以选取其中一项优势作为自己组的得分点,如“这节课我们组提出的点子最多,是最具‘创造性小组”“这节课我们组得分最低,为其他小组鼓掌最多,所以我们是最具‘眼光小组”。课堂教学评价弱化竞争意识,更能促进学生的参与。同理,每个小组组内也可进行“优势导向”的组员自评和互评。教师可在教学结束前设置一个简短的颁奖仪式,给各小组和部分学生颁发“优势嘉奖令”。

4. 创设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在课堂中时刻发挥着潜在的引导及调动功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略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积极教学环境的创设是课堂建设的重要一环,教学环境除了物理环境外,还包括学习氛围,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安全的空间让学生发声。因此,创设包容、开放的教学氛围至关重要。必要的布景、场地环境以及背景音乐、活动开始/结束仪式等都会影响心育课堂的氛围。海报纸、A0大白纸、白板笔、彩笔+A4纸、大尺寸便利贴、分装袋(纽扣档案袋、拉链档案袋等)、磁贴、心意卡、气球、大扑克牌等工具能有效带动课堂氛围。

三、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反思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是主导者,展示平台要交给学生;教师应是带领者、观察者和参与者,但不能预设活动结果。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提升带领技巧。教态自然,面带笑容,注意与学生的眼神接触;善用声音带动气氛、活跃课堂,在解说活动步骤时注意停顿,在带领部分使用激情的语调带动学生参与;遇到没能及时领会步骤的学生,要做简单复述和同步示范,注意只讲规则,不提胜负。

2. 提升提问技巧。重视活动体验的分享,通过询问事实和感受引导学生内视和自我觉察;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通过体验产生的独特反思,不宜进行心理咨询模式的深入询问。

参考文献:

[1] 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曾轶维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中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研究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物流德育工作研究
浅析师爱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