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碧蓉
在许多学生看来,诗歌的语言和内涵高不可攀,如冰雪美人一般难以亲近,诗歌的命题方式、得分率低也让他们心生畏惧。语文老师作为诗歌阅读的引领者,如果能跳出单纯的技术层面指导,借由某些方式和学生一起感受诗歌语言中的意趣和韵味,领略诗歌无可比拟的美,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钟情于诗歌的阅读,该是一件多美的事。隔岸花分一脉香,透过诗词的历史长河,如何让学生感受着彼岸的一脉花香呢?
诵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诵读入诗,不仅可以感知诗歌的音乐美,即音韵美、声调美、节奏美等,而且通过节奏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会获得对诗歌深层次的理解。诗歌是听觉的艺术,学生只有通过放声诵读,全身心投入,才能读出诗味,达到自诵自悟。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快速进入诗境,教师可以借助不同形式的诵读来引导学生体味诗情。如学生表演读、师生同台配乐美读或者名家示范读等方式,都能快速而有效地让学生在富有感情的诵读中都“动”起来,很快进入诗歌意境,走近诗人,感受诗人的情怀,深入体味诗人的创作心境。
【示例一】苏轼《定风波》教学片断
(提出朗诵要求,通过朗诵初步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一层次:自由朗诵
诵出轻重缓急,长短升降。(学生边朗读边讨论)
第二层次:学生范读
(小组1)“一蓑烟雨任平生”:重读“任”,读出作者任由风吹雨打都无所畏惧的心情。
(小组2)“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经历风雨后的一点伤感,可以读得平缓低沉一点。
(小组3)“山头斜照却相迎”:读出经历风雨后的乐观,欢快一点。
(小组4)“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拖长“风雨”“晴”字的读音,诵出作者不怕风雨,无论风雨还是晴朗都无所谓的心情,潇洒、坦荡。
第三层次:名家范读
欣赏名家朗诵视频。
第四层次:全班齐读
根据刚才的诵读赏析,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词。
这节古诗教学课,充分体现了诵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层次“自由诵读”可以让学生快速了解文本,在有感情的诵读中初步体味诗歌大意。接着通过小组讨论,进入第二层次“学生示范朗读”,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积極性,让课堂活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对文本有进一步的理解。然后再通过第三层次“名家示范朗诵”,渲染气氛,让学生置身于苏词的豪迈、豁达、乐观的气氛当中,情境相生,学生对文本和作者都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最后,全班齐读,再入诗境。学生就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了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美,在反复的诵读中一步步深入文本,走近作者,最终达到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要想真正品味出诗的意境,必须仔细咀嚼诗歌的语言,探究诗作背后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缩小时空差距,同时还必须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联想和想象,来探求和再现诗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得到审美发现的满足和艺术欣赏的美感。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
1.细品字词,体味诗蕴
引导学生细品诗歌的方式很多,其中通过对诗歌关键字词的含英咀华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它可以让学生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语言美的认同和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创作欲望,让学生更好地体味文本之美、情感之美。
【示例二】王维的《辛夷坞》教学片断
1.思考一:这首诗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学生作答:“发字用得好。”)(引发思考)
2.思考二:那为什么用“发”不用“开”?花怎么“发”呢?(比较阅读)
3.放视频:一朵花慢慢地开放。(“发”是一个过程,“开”是一个结果)(形象感知)
4.思考三:一千多年前的王维怎么能看到这种状态?(知人论世)
这节课,老师抓住诗歌中细微语言的精妙,先提出问题引起思考,通过比较阅读启发学生体会关键动词的准确性,借助视频形象感知花发的过程,步步启发,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诗人观察的细致、用词的准确,体会古代诗词的“炼字”艺术。再通过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布置探究性的课后作业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精神层面上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深入了解王维,体味其诗作的蕴味。细品字词,体味诗蕴是古典诗歌教学中比较常用而有效的教学手段。
2.联想想象,融入诗境
朱光潜在《诗的境界》里谈到:“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如鱼戏水,忻合无间。”
古代诗词,言少而意丰,字缝里透出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这需要学生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诗歌画面,对诗歌含英咀华,形成个人独特审美创造。
虽然每个人的审美和创造能力不尽相同,但学生都会充分挖掘自己的审美潜能,以欢畅的语言和心情去描绘这一幅情景,都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联想和想象,再现画面,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不仅能提高审美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力,还能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
3.问题导引,细嚼诗味
此外,还可以由老师作主导,以问题为导引,引导学生细嚼诗味。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方式,课前让学生先搜集与诗歌相关的作家作品资料,课堂上小组合作,根據问题导引,有层次地深入体味诗情。
【示例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片断
问题层次1:诗人怎样到达天姥山?“飞”表现了什么追求?“照” 和“送”写出了什么?采用了什么手法?
问题层次2:在梦境中见到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什要借助梦境来表达内心情感?梦与现实是怎样的关系?
教师先通过对关键字有层次的提问,让学生了解夸张和想象手法在李诗中的运用,有层次地引导学生体味诗人李白的浪漫主义手法与情怀。接着进一步设问,引导学生分析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及把握意象背后的象征义,深入了解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创作背景和特点。通过有层次的问题导引,学生一步步走进作者,深入体味一代诗仙的诗作魅力。
诗歌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在实际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进行旧体诗写作,不失为一种很不错的诗歌教学手段。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以及文言阅读能力。在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诗词基础上,教师可以开始由积累到内化的古诗词升华教学。要求学生尝试写对联、作诗、填词、改写歌词的创作,这些创作的完成需要学生通过体验和积累知识来获得,需要他们联系实际,对诗歌进行研究和创作。
【示例四】在上新课李清照《声声慢》前,模仿《声声慢》创作一首词。
学生接到写作任务后,马上行动起来,通过各种方式查找“声声慢”词牌的相关常识,了解该词牌的句数、字数、平仄和押韵等词牌常识,课前就把《声声慢》的基本创作原则熟悉了。为把词填好,学生还反复诵读李清照的《声声慢》(落实了背诵),反复揣摩该词在意象选取、情感表达上的特点,基本掌握“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诗词创作规律,初步把握“景”“情”关系,有些学生甚至还同时创作了两首词。
写,极大激发了学生诗歌阅读的兴趣,因为学生有了填词这个亲身体验,所以在讲授新课《声声慢》时,我明显感觉学生对这首词和词人的认识特别深刻,讨论特别热烈。通过交流学生的创作,学生基本能快速有效地掌握李清照这首词在叠词运用上的精妙以及词人内心那种无法排遣的愁,进而了解一代词人的婉约之风。下面是学生填词的样文。
声声慢·幽暮
凄凄漓漓,暮暮朝朝,幽幽潺潺悠悠。细数夜浅春尽,清泪偷垂。窗冷雨萧萧,几纸诗书叹风雅。青梧老,孤月明,寂寞相无言。
满目零落荒凉。红妆损,亦是无人愿赏。几度思量,春鸟无情仍啼唱。青烟残烛怜宵,琴静东厢恨无聊。叹韶华,怎一个寒字了得!
填词写作,较好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学生在掌握诗词创作规律的同时,也深入体味了诗词创作中“景”与“情”的关系,亲身体验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手法。通过填词,尤其是叠词的使用,进一步了解了诗词的音韵美。此外,通过写还有效地锤炼了学生的语言,使学生的写作语言更具诗味。
通过“缘情置境、含英咀华、舞文弄墨”(即“读——品——写”)这三个环节,古典诗歌教学内涵可达到深度的探究、广度的拓展。“隔岸花分一脉香”,不露痕迹地消除学生与诗歌语言的距离,点燃学生学习和探索诗歌的热情,匡正学生的用语偏差,铸就有语言情操的语文课堂。
责任编辑 钱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