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韵”特色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2019-08-13 03:46苏绮红
师道·教研 2019年7期
关键词:粤剧校本特色

苏绮红

借力地域优势,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我校与“粤剧”结下了深厚之缘,被评为广州市粤剧传统教育特色学校,成为粤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基地。在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进程里,我校构建了以“粤韵”为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体系,在规范化、常态化、特色化的实践中,开展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元的探索,积极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培植丰厚的人文底蕴,有效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

一、立足课堂实践,构建“粤韵”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的课程,而课堂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新《纲要》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规划,提出:“中小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主体,应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设计。”“可利用社区资源,结合地域特色,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考虑。”我校地处岭南文化汇聚之处,其中粤剧是岭南文化的精髓,粤韵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传统文化、区域文化中的重要载体。学校积极开发所处社区的资源,为学生开展实践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提供条件,并形成“学校+基地”的推进模式,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粤剧特色学校、联合国非物质文化推广基地、省中小学德育实践基地等,并成功打造了“粤韵进校园”特色品牌。

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结合地域优势,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在专家的专业引领下,我校将粤剧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粤剧历史、粤剧流派、粤剧表演、粤剧文化为研究主轴,构建了多元化的粤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形成了系列化的探究小课题,例如:结合各年段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三(1)班以《探究粤剧的起源》为实践探究主题;四(1)班以《粤剧“红腔”流派的探究》为实践活动主题;五(1)班以《粤剧“身段”的调查活动》为实践活动主题;六(1)班以《走近粤剧服饰文化》为实践探究主题等等。

我校每周一下午一二节,全员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保证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另外,为拓宽学生对粤剧课堂的个性化需求,课余我校还聘请了专业的粤剧老师,定期到校指导,并增设粤剧普及班,即针对低年段进行粤剧身段、粤曲唱腔训练的普及课程;粤剧提升班,即在四至六年级开设粤剧基本功特色提升课程,使学生们能扎实粤剧功艺训练,一起享受“粤韵”文化课程的魅力。

二、融合活动体验,深化“粤韵”特色校本课程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是活动的课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基本理念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立足“粤韵”校本特色,围绕主题活动领域进行自主规划,通过活动主题化、主题系列化和主题活动课程化,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活动体验,保证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并形成了自己的活动特色。同时,在活动课程的实施上,大胆创新,走“依托课程、活动育人”之路,即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以考擦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实践体验为主要方式,开展“一月一主题”实践活动。

每年一月的“广府文化月”实践活动,学校组织粤剧社、书画社到韦涌社区开展“写春联、传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每年九月份的“开学迎新月”活动,面向全校开展一年级新生的礼仪文化、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每年十二月的“八艺月”,我校开展“文化艺术节”,组织学生围绕“琴、棋、书、画、读、说、唱、演”八大基本功,开展粤韵文化表演活动。这些活动得到片区领导、同行的赞赏,也吸引了其他片区的领导同行前来观摩学习。“粤韵”特色活动课程,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更提升了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以及个性化的综合能力,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核心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借力社团展演,提升 “粤韵”特色校本课程成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加强与校外活动场所的沟通协调,为每一位学生参与活动创造必要条件,提供发展的机遇。”我校借力小舞台表演、社团展演、文艺汇演等活动,定期开展校内外交流活动,促进“粤韵”综合实践特色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有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效果显著。

在校内,以“粤韵”小舞台为平台,学生将自己的粤剧特长,向全校师生展示,如戏曲表演、粤剧把子表演、乐器展示、粤剧角色表演……表演节目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得到在场观众的一致喝彩!同时我校定期举办班级、社团的联谊活动日,通过玩游戏、摆擂台、乐器体验、知识问答等形式,与全校师生分享实践及学习成果。

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外的展演活动,提升水平。还聘请了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的杨伟文和赵丽芳老师作为辅导员,指導粤剧社团成员的训练;邀请了卢国尧、甘少华等著名戏曲老师商讨并创作了融入粤剧基本功的作品《粤剧操》,并应用于体艺2+1大课间活动。“粤韵”文化进一步渗透到全校的各个角落,得到了番禺区曲协对我校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上的大力好评。

近两年来“粤韵”飞扬社团师生参加各级展演获奖多达89项,如:参加蒲公英第十八届青少年优秀艺术新人广东选拔活动作品《穆桂英》、《红娘递谏》、《萧何月下最韩信》分别获得金、银、铜奖项;参加蒲公英第十八届青少年优秀艺术新人全国总选拔赛优秀组织奖;参加广东省第三届“红豆新芽杯”网络粤剧粤曲折子戏竞演获银奖;参加番禺区少年戏曲大赛获银奖;参加番禺区粤曲比赛获得金奖,参加广东省小梅花比赛获得多个“金花奖”;广东省第八届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表演奖,新秀之声广东省少儿才艺大赛获金奖。

责任编辑 邱丽

猜你喜欢
粤剧校本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SINGING THE CHANGES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中医的特色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