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语言迁移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2019-08-13 06:53刘松涛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0期
关键词:迁移

摘  要: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第一语言的知识对第二语言词汇的学习、加工和使用会产生促进或干扰作用,也就是正迁移或负迁移,这些影响不仅体现在语音层面,还体现在语义、词形、语用方面,本文将从以上四方面具体分析一语迁移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关键词:迁移;二语词汇;词汇习得

作者简介:刘松涛(1996-),女,蒙古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2

引言:

在国际化日趋显著的时代,各领域人才都需要掌握第二门语言来适应世界发展,学习第二门语言不仅成为学生时代考试的必需,也是成年人在工作之后不得不掌握的与国际接轨的交流工具。而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在我们学习第二语言时必定会带来影响,从语音层面到篇章交际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因为语音作为最显著的对比对象,具有明显特征,所以对语音的研究很多,但词汇作为所有语言的核心,分析第一语言对二语习得词汇的影响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习得二语词汇。

一.迁移

迁移(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习得和解决新问题的处理所产生的影响。Ellis曾经将“迁移”定义为“对于任务A的学习会影响任务B的学习的一种假设”并称语言迁移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也许是最为重要的概念”。学习迁移实质上是学习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在196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前,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学习理论来解释学习迁移产生的原因,而在1960年代后,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是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安德森的产生式迁移理论和认知策略迁移理论。

语言的迁移理论是在1950年代提出来的,指的是目的语和其他已经习得的语言间的相似与区别之处所产生的影响,即学习者在用目的语交际时,尝试借助于其第一语言的语音、词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

二.第一语言迁移的表现形式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早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形成习惯的结果,二语习得可以看作是一种新习惯的养成,因此已经存在的习惯会对新的习惯产生影响,会将第一语言知识迁移到目标语中,而这种迁移将会有两种表现形式,即正迁移和负迁移。

(一)正迁移

早期对比分析认为当学习者第一语言和目标语相似时,会产生正迁移,即相似程度越高越不容易犯错,对学习目标语越有利,如汉语的我喜欢蓝色,可以直接对等翻译为I like blue,这种简单句型在汉语和英语中可以直接对等翻译,因此在这种相似程度極高的情况下,学习者可以很容易将一语知识迁移到二语中,并且产生正向迁移,有利于二语相关知识的习得。

(二)负迁移

和正迁移相反,按照早期对比分析的说法,当源语言和目标语结构语法等相差甚多时,源语言,也就是学习者的第一语言会干扰第二语言的习得,比如在英语中多为长句、复合句,而汉语中多为短句、简单句,当学习者在写英语文章时,我们会发现文章中对从句的使用数量并不多,且语言表达多为汉语式,显得很不地道,由此可见,汉语句式所带来的迁移实属负迁移,在这方面会干扰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

(三)迁移的发展

随着心灵主义对二语习得的研究及其对行为主义对比分析的批判,人们逐渐意识到Lado提出的对比分析假说、Dulay和Burt的最小干扰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二语习得过程。到了1970年代后期,母语对二语习得影响的研究被纳入了认知研究的范畴。近年来以认知科学为基础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型,受到了语言迁移研究者们的普遍关注。Penemann提出的语言可加工理论,旨在通过研究学习者大脑的语言加工程序,揭示语言加工能力对语言迁移的制约,并预示中介语的发展途径。

三.第一语言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根据上文,我们知道学习者已有的一语学习经验会对后来的二语习得产生影响,我们的第一语言是汉语,是象形文字,而我们要学习的第二语言英语,是拼音文字,书写上的不同必定会导致学习上的差异。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认知世界的方式,而学习英语则是学习说英语国家认知这个世界的方式,词汇的习得则是伴随着整个语言习得过程,有学者认为,词汇习得是一个终生认知的过程,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是二语学习成功的核心,这也是许多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主要障碍之一,不可否认,影响学习者习得二语词汇的因素有很多,在这里笔者将从第一语言的影响谈起。

(一)语音影响

在过去的对比分析研究中,有很多学者对比了两种语言的语音层面差异,而语音对词汇的学习和记忆至关重要,很多学习者在语音学习初期依靠汉语拼音或靠谐音来记忆,如把high标音为hai,ask靠谐音“阿斯克”记忆,这种记忆方法从短期看确实会方便记忆,但对于学习者准确发音及培养语感来看,并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甚至会产生负迁移。在英语语音中,发元音时,舌位在口腔中位置不同发音也不同,而汉语中相应的韵母发音没有过多限制,如|З|和|?|的发音虽然相似,但后者开口要更大,舌位更低,在读bed和bad时很多学习者会受到汉语影响,将两个单词都发成“败的”;另一个十分常见的影响是咬唇音/v/,在汉语中并没有咬唇音,所以学习者很容易受其影响将/w/和/v/发成一个音;此外,边音/l/在汉语中也不存在,学习者普遍将该音略读或发成/?/音。在语音学习的初期,很多教师会借助汉语谐音或拼音来辅助教学,由此导致学习者最初接触到的语音就是不准确的,是中国式的发音。

(二)语义影响

汉语为象形文字,利用象似性我们甚至可以看形猜义,且多数字符和语义为一一对应关系,学习者根据偏旁部首就可以在范畴内猜出一些生字,而英语词汇的一词多义性是学习词汇的最大难点,尤其是面对很多高频词,比如,make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表示多种含义:制作、使、让、成为、获得等等。能否灵活运用单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及效果。

当学习者学习单词时,机械记忆某个单词的汉语意思往往效果不佳,甚至会产生误用,造成歧义,如stateman和politician在汉语翻译之后都是政治家的意思,但在英语中后者则一般表示玩弄权术的政客,和前者并不能通用。在英语中的这种“多词一义”情况同样是汉语迁移的结果。

(三)词形影响

英语单词以词根加词缀形式构成,现代英语词汇中的词根词缀一部分来源于古英语,一部分来自古拉丁语、希腊语,还有一些是外来词。这一点和汉语的偏旁部首很相近,如汉语中带偏旁“氵”的字,江、河、湖等等都和水有关,而英语中的词根flu是流动的意思,后加-ent形容词词缀变为fluent(流畅的、流利的),加上表示增强的前缀a-可变为affluent(富裕的),而flu这个表示流感的单词是influenza的缩写,词缀-enza表示疾病,该单词是中世纪的意大利人对流行病的称呼,而在1743年欧洲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流行性感冒,整个欧洲对此惊恐,意大利语中的influenza就因此进入英语,表示流行性感冒,往往被简写成flu。在学生学习flu这个词根时,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词源,了解该词根背后的文化,那么对学习者记忆单词会有很大帮助,而如果按照汉语式机械记忆,甚至是谐音记忆,如把beat按照“毙它”理解记忆,虽然能够帮助记忆单词,但对英语的语感及文化上的了解则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在词形方面,记忆英语单词应该像学习汉字一样,借助词根词缀来学习第二语言词汇。

(四)语用影响

掌握词汇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基础,而词汇的背后蕴藏着无穷的文化背景,与其说学习者在学习词汇,倒不如说他们在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因为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对目的语词汇的使用不当不仅会对目的语文化产生歧义,还会影响更高一层的语言习得。例如在中国古代,“牛”与华夏民族的关系密切,因为在古老中国农耕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因此在汉语中有很多与“牛”字相关的词语,如“吹牛,牛劲,牛角尖,小试牛刀,牛郎织女”等。而西方源于游牧文化,“马”成为了与西方民族密切相关的动物,在西方文化中,与“马(horse)”相关的词语就和中国文化中与“牛”相关的词语对应,如to talk horse(吹牛),a willing horse(工作认真的人),as strong as a horse(強壮如牛),to work like a horse(像老黄牛一样拼命干活)等。综上,学习者如果将一语的文化背景代入到二语词汇的应用中,则会对学习二语词汇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语用方面,词汇的学习不应仅限于字面意思,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也要考虑在内。

四.正确对待第一语言迁移

语言的迁移现象是不避免的,尤其在习得词汇的过程中,音、义、形、用等各个方面都会或多或少受到一语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理性看待迁移,并利用迁移更好地促进学习者习得二语词汇。

(一)正确使用二语词汇学习策略

词汇的学习不是靠死记硬背,正如汉字的偏旁部首一样,词根词缀记忆单词不仅可以从词源意义上了解单词,还可以通过语义网络掌握更多的同根词。同时,将词汇按不同的属性类别去区分,如后缀分别是-or、-er、-ian、-ist的名词在词义上有何区别?在用法上又有哪些不同?通过这种问题式、追根溯源式学习词汇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习者掌握并灵活运用词汇。

(二)理智看待错误

迁移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现象,由迁移产生的错误对学习者来说也并非都是消极影响,如在学习初期,学习者可能会在语音层面出错,从而导致单词记忆出现错误,随着学习者更加深入的学习,在同义词的运用上可能会产生歧义和误解。面对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错误,教师应针对不同发展时期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用词,避免因回避而造成学习者掌握语言知识的假象。

(四)有效利用第一语言正迁移

一语迁移并不都是负面的,在词汇学习方面,语音、语义、语用等方面都可以利用第一语言的正迁移帮助初学者学习二语词汇,在教育初次接触二语的学习者时,教师应该尽量采用一语知识进行引导,逐渐融入二语知识。

结语:

第一语言迁移在学习二语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过程,学习第二语言也就是逐渐摆脱一语影响的过程。在词汇的学习过程中,第一语言迁移更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合理看待迁移,并利用学习策略有效开展二语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宋小林. 母语迁移对二语词汇习得产生的影响研究[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01.

[2]赵艺潮,郭全江.英汉翻译中词汇内涵意义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J]. 语言应用研究 2018.05.

[3]张延成. 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M]. 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01.

[4]俞理明,常辉,姜孟. 语言迁移研究新视角[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01.

猜你喜欢
迁移
紧扣数学本质 丰富学习方式
让冷峻与温情并存
给思维一个“支点”
谈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土壤中多菌灵污染及修复技术研究现状
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的迁移策略
浅析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影响
现代人类迁移与信息、文化流动的双向不对称现象
运用迁移学习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