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

2019-08-13 08:50周依文
地理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强震观测科学

周依文

2018年5月12口,我国启动了一项计甥——在横跨川滇等地7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设一个巨大的地震科学实验场,希望通过野外大规模的实时观测,进一步了解地区内部结构、推算地震孕育规律。该地震科学实验场是目前国际上唯一针对大陆型强震进行系统研宛的实验场。

川滇地区位于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东缘,邻近“喜马拉雅弧东构造结”,有压缩、剪切、拉张各类断裂系统,既有板缘地震,也有板内地震。该区域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互相碰撞挤压强烈变形地区,构造环境复杂,是开展地震科学实验的理想场所,建设地震科学实验场,就像在川滇地区布下一张“网”。这张“网”的网格由地震台站。井下观测合阵等构成,用来“捕捉”地下极其细微的变化。

地震科学实舱场是地震科技的野外实验室,其任务是针对地震的孕育,发生、致灾各环节的科学问题,特别是那些需要以“判定性实验”解决的科学问题,用高分辨率部署、高端配置、多学科协作的方式,开展野外观测实验,同时对技术成热度较高的新技术系统进行现场实验和系统测试,对科技含量较高的防震减灾实际应用进行试点。

地震科学实验场包含4个目标:“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智慧服务”。

“透明地壳”是开展对地下结构的探查,尤其是主要地震带的深浅结构和断层活动习性,为的是把地下搞清楚。地震被认为是瞬间照亮地球內部的明灯。由于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同,其密度,磁性,电阻串以及地震波穿过时的传播进度和衰减特性存在差异。通过观测不同传播路径的地震波速变化,就可以获得地球内部结构图像,其原理与医学中的CT成像类似。

“解剖地震”是对已发生的地震进行详细解剖,对典型强震进行全面深入的综合研究,建立科学样本,有望发展和提出适用于中国大陆强震发生的机制和模型。

地震发生后,要把损失降至最低,就需要了解地面建筑结构特点,加强抗震能力设计。“韧性城乡”是通过对地震震源破裂、地震波传播等情况进行模拟,为建筑物、工程等设计提出防灾减灾建议。

“智慧服务”是为了提升地震信息服务水平。我国将构建地震科学大数据中心,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地震信息快速传递给公众。

目前,地震科学实验场在研究的项目近60个,新增观测站360个。未来三年,实验场将建成多口数百米至1 000米的地震井下观测台阵,探索开展数千米深井观测实验和穿透地震活动断层的科学钻探,以获取更丰富的地下结构和介质观测数据。

摘自2019年《上海科技报》《新京报》

猜你喜欢
强震观测科学
7.0级强震袭击菲律宾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天文观测活动的探索与思考
花莲强震!
论地面气象集体观测的重要性
强震的威力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