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若霞,罗晓茂,年英华
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超声科,云南昆明 650118;
女,41岁,主诉:左乳肿块20 d,无疼痛不适。专科检查:左乳外上象限2点可触及大小约10 mm ×10 mm×5 mm肿物,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稍差,皮肤粘连,无红肿、破溃及压痛。影像学检查:①超声检查(图1A~D)示内部为低回声,周边可见不完整强回声带,后方回声稍衰减。②乳腺X线摄影(图1E):C位示左乳外侧象限局部腺体结构扭曲,大小约1.4 cm×1.7 cm,密度增高且不均匀,未见恶性钙化,邻近皮下脂肪层密度增高,皮肤增厚受牵拉。X线摄影提示:左乳外侧象限局部腺体结构扭曲,不除外恶性,BI-RADS 4C。③乳腺MR表现(图1F):左乳外上象限近浅筋膜浅层可见一个不规则肿块,局部突向皮下脂肪层生长,大小约1.5 cm×1.3 cm,边缘毛糙,平扫呈稍长T1长T2信号,扩散加权成像呈不均匀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多点测量最小值约1.18×10-3mm2/s,增强扫描后早期不均匀强化,动态增强扫描时间-强度曲线呈快速流入-平台型/流入型,邻近后方筋膜条形增厚并不均匀强化,皮下脂肪层见条索影,局部牵拉邻近皮肤致其局限性凹陷。MRI提示:左乳外上象限占位性病变,结节性筋膜炎可能性大,建议活检除外恶性,BI-RADS 4类。患者行局麻下左乳肿块切除术,术中见左乳一灰黄灰白色组织,大小约3.0 cm×2.0 cm×2.0 cm,切面见一灰红色区域,大小约0.5 cm×0.5 cm,带皮肤组织一块,皮肤面积1.0 cm×0.5 cm;病理镜下见大量梭形细胞。考虑为乳腺病,局灶性梭形细胞增生。免疫组化:间变性淋巴瘤激酶(-),HMB-45(-),Ki-67(-),B-Catenin(-),S-100(-),肌动蛋白(-),结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灶+),波形蛋白(+),提示为纤维、肌成纤维细胞增生性病变,建议随访。最终诊断:结节性筋膜炎。
图1 女,41岁,乳腺结节性筋膜炎。超声示左乳外象限3点钟方向腺体层浅面浅筋膜区域(箭)低回声结节(M),大小约10 mm ×6 mm×5 mm,形态不规则,局部边缘成角(箭头,A);CDFI示结节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B);压力式弹性成像示结节整体呈红色区域,且范围较灰阶图扩大,弹性评分为5分(C);剪切波弹性成像示结节周围可见环形硬环征(箭,D);乳腺X线摄影检查示左乳外份可见腺体结构紊乱区域(箭),结构紊乱区周围可见增厚的筋膜(箭头,E);MRI示左乳外份可见明显强化结节(箭),邻近筋膜增厚并明显强化(箭头,F);病理镜下见大量梭形细胞增生(HE,×100,G)
结节性筋膜炎又称为结节性假肉瘤性筋膜炎,是一种反应性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增生性假肉瘤样良性病变。本病常见于年轻人,好发于上肢、躯干、头颈部皮下,尤以前臂常见;少数可发生于手、会阴、关节、神经内等处,发生于乳腺者极其罕见。乳腺结节性筋膜炎大多发生于乳腺皮下或腺体实质内,好发于20~40岁女性,一般为单侧乳腺孤立性肿块,肿块生长迅速,病程短(<3个月)[1]。本例患者为无意中发现左乳单个肿块。
乳腺结节性筋膜炎的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2-4],难以与乳腺癌相鉴别。本例二维超声声像图表现为边界不清楚、边缘不规则的低回声结节,局部边缘成角。二维声像图与小乳腺癌相似。CDFI示病灶底部血流信号丰富。压力式及剪切波弹性成像示结节质地较硬,周围有硬环征,均难以与乳腺癌相鉴别。但结节的发生部位有助于诊断本病,即结节发生于乳腺腺体实质与脂肪层交界处的浅筋膜层,不能忽视乳腺结节性筋膜炎的可能性。由于本例发生于乳腺腺体实质与脂肪层交界处的浅筋膜层,T1WI压脂增强显示其周边邻近区域明显强化的浅筋膜,动态增强测量乳腺病灶的时间-强度曲线为流入-平台型,扩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ADC值为1.18×10-3mm2/s,均提示倾向良性病变。因此,若遇此类乳腺浅筋膜层占位病变,超声医师必要时可试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邻近浅筋膜层改变,是否存在浅筋膜层模糊增厚的增强改变,以探讨超声造影诊断本病的可能性。超声引导下乳腺肿块穿刺活检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临床获得最终病理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