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解建、子凤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代陶瓷珍品中,有一类釉色可谓独树一帜,就是窑变釉。在五彩缤纷的颜色釉中,窑变釉瓷器显得十分独特和奇妙。近年来在拍卖市场上也越来越受到瞩目,身价逐年递增。俗语有“窑变无双”,就是指窑变釉的变化莫测,独一无二。所以,按当下的审美经验和艺术潮流来看,图案抽象、色泽多变的窑变釉陶瓷才更符合现代人所追求的个性与审美。
窑变釉,顾名思义,是器物在烧成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早在唐代以前的青釉瓷器上即偶有出现。最初,窑中出现窑变曾被视为不祥。随着人们对窑变釉认识的深入,窑变的缺陷美也逐渐得到人们的喜爱,窑火给釉面造成的缺陷,看久后反而让人回味无穷,甚至有了“娃娃面”“美人记”之类的美称。窑变釉又因其形态极美,或如灿烂云霞,或如春花秋云,或如大海怒涛,或如万马奔腾,因而被视为艺术瓷釉而为人们所欣赏。到了清代,尤其是清雍正、乾隆时期,窑变已被视为一种祥瑞,甚至作为著名色釉而专门生产。所以,窑变结晶釉的发展到清代出现了第一个高峰,创造出了康熙郎窑红、豇豆红、苹果绿等著名品种。
《景德镇陶录》说,“藉其流淌,颜色变幻听其自然,而非有意识预定某色也”。窑变釉彩和其他高温颜色釉呈色不同的关键是“窑变”的作用在里面。窑变釉如“波涛翻滚”“釉俱五色”,也就是所谓流动性强,变化大,釉色层次多,犹如善于流动运行的水有活力,若隐若现而变化。所以古人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来形容窑变莫测的釉彩特征。
在陶瓷的烧制上,800摄氏度属于低温,超过800摄氏度到1300摄氏度是高温,高过1300摄氏度就会瓷化了。因为是在高温下出现的类似于化学的变化,所以对于窑变釉还有一种说法叫“七分人工、三分天意”。“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变化莫测,独一无二”,所以绝不会有一模一样的两件作品。任何一件看似精美华丽的作品,都是在随机、巧合、缘分及上苍的眷顾中创作而出,这是每件作品极其神秘及珍贵的所在。
仿钧瓷窑变釉兽耳弦纹瓶 清 雍正
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两件作品之一:七彩潋滟
每件作品都会在创作的时候,融入创作者不一样的心情思绪,有些如诗境,有些如画意,有些如星空。四季美景、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烟霞云雾、满堂金玉……形象万千,蔚然大观。
遗憾的是,窑变釉这一复杂的工艺到了近现代因为战乱、经济落后等原因,没有得以继续发展。直至20世纪70年代,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工艺品出口换汇,这一工艺才得以复兴。但由于其复杂及不可控性、难以复制的工艺特点,也只有极少人愿意去尝试,作品也仅限于出口,很少在国内市场出现。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窑变釉才得以迎来新生,但能将这一工艺熟练掌握的工艺大师还是不多见。
于是,一个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瓷都潮州的年轻人,在高温窑变结晶釉陶艺创作上,引领了一种全新创作的风格。
很多人第一次认识陶艺,是缘于电影《人鬼情未了》里那个经典镜头。让人感知陶是有生命的,它能思考,会说话,特定的时候,可以让生命与灵魂一起熔化。而陶经过烧制、窑变后,浴火新生发生的蜕变,更是让人刮目相看。陶艺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陶。中国的陶瓷工艺发展到今天,很多方面已经被后来者所赶超,特别是在奢侈品生活用瓷、艺术陶瓷等方面。
如何将一万多年的手工技艺再创新?成为许泽荣一直在思考的一个课题。在不声不响之间,他浸淫瓷艺近十载,汲古开今,自出机杼。集宋代曜变天目釉、钧瓷及传统花釉和结晶釉等技艺之大成,结合中国台湾、日本和福建德化瓷的配釉特色,融合自创的泥、釉、彩秘方及窑烧技术,创新了独具一格的窑变陶艺语言,给人以全新的视觉冲击与审美意象。
在多年的陶艺生涯中,他到处向陶艺家及老师傅请教,并处处留心学习、领悟。有一句话叫“处处留心皆学问”。为了研制这种窑变结晶釉陶艺,许泽荣默默地沉潜了近十年,并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两三年,他的作品先后获得了12项国家级金奖和10项省级金奖,但许泽荣总是在强调,他的作品尚未臻善臻美,还有更加完美的境界需要去追寻。
许泽荣除了参照中国传统陶艺的器型,加上创新的配釉特色,以及独特的烧制工艺,并对每一种釉色的画面做了自己的探索和研究,这些探索和研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他还将高温发挥到比较高的机制,达到了1380摄氏度,已经到了瓷化的程度来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窑变在新时代艺术家的手中,创作出了它前所未有的时代特征:亮丽、质感、时尚。这是新时代的窑变语言,也是许泽荣的艺术星空。
他用陶表达出属于新时代审美的思考,更用釉去绘出“外师造化、中源心得”的别样风景。四季美景、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烟霞云雾、满堂金玉……皆在其中。他不用具象的手法去绘制风物,而是借助窑炉里1300多摄氏度的高温,施以独门绝技的配釉方法,将神秘的、抽象的、略带表现主义的图式创作于泥胎之上,七分人工挥洒到淋漓尽致,剩下的,任凭天意。
陶有所思,釉有所语。浴火新生的作品,成为一个个见证时光不老的鲜活生命,近十年的研究探索中做出了符合这个时代特征的新的陶艺作品。许泽荣的陶艺是泥、火、釉浑然一体的创作,也是艺术形式的一次自我突破与创新。
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作品之二:南韵红玉
获国家工艺美术金奖作品之:星盈霁海
绝代双骄
广东工艺美术界是全国重点地区,曾经也是给国家出口创汇的大省,陶瓷更是其中最主要的品种之一。对于陶瓷工艺的复兴与传承,也一直走在前列。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周国屏认为,窑变结晶釉这类陶瓷艺术精品是可以留芳千古的,作为文化交流的国礼应当之无愧。那么,其收藏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
2018中国工艺美术馆双年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许泽荣两件作品《七彩潋滟》《南韵红玉》同时入选并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同年12月在暨南大学举行的《文化遗产创意与创新展》及《传承与未来:传统手工艺的创新研讨会》上。来自北京、深圳、广东潮州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著名学者、设计大师等多位创意产业设计师展示了民间艺术及其衍生品的设计与转换成果。其中来自中国瓷都潮州的青年艺术家许泽荣的高温窑变陶艺作品备受关注。在暨南大学授予联合国教科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荣誉教授的敦聘仪式上,许泽荣将自己的一件得意之作《双鹤迎财》赠予伊琳娜·博科娃女士。
伊琳娜·博科娃女士非常专注地欣赏了作品的器形和釉面。许泽荣在与伊琳娜·博科娃女士交流中提到:中国的陶艺有上万年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这件作品既是对传统陶艺的继承,也注入了年轻人对新时代审美的理解。伊琳娜·博科娃也希望通过此次交流活动,把自己对中国陶瓷创作的感受和理解分享给世界各地的人们。
金龙报喜
获国家工艺美术金奖作品之:物华天宝朝气红
广东岭南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广东岭南工艺美术馆馆长杨飞武说,因为窑变釉的难以控制和复制,让创作者前期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与损失,才能积累出一定的经验,故国内从事窑变釉烧制的工艺大师并不多。所以“许泽荣对现代陶艺语言的探索、创新及其艺术追求,对陶艺界同仁,对年轻陶艺家的成长具有借鉴与启迪意义。以许泽荣的年轻,以他的艺术敏感以及那份执着的追求,其人其艺未来值得期待”。
在谈到新时代窑变结晶釉的工艺价值时,杨馆长认为:许泽荣创新了一种独具一格的窑变结晶釉瓷艺,给人一种新奇美妙的感觉。“新”在其难度较大的多种工艺的复合及窑变效果。“奇”在其“窑变”以及独一无二,故有“窑变无双”之说。“美”在其结晶釉面异彩纷呈,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妙”在其自然天成呈现的变化万千、美轮美奂的景观。
许泽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的作品能够被国家级博物馆及一些重要文化交流活动中被收藏,是对我本人的认可和肯定。作为新时代中国陶瓷艺术的后辈,我非常愿意用自己的双手,深耕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并继续创新,让全世界的目光爱上中国文化,爱上中国陶瓷。
许泽荣老师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