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相关指标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分析

2019-08-12 10:04丹,张舒,雷婷,张曼,5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9年5期
关键词:活动性血常规淋巴细胞

刘 丹,张 舒,雷 婷,张 曼,5

(1.北京大学第九临床医学院,北京100038;2.解放军总院第四医学中心检验科,北京100038;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 沈阳110004;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100038;5.尿液细胞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8)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临床表现和血清学多样化且多器官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表观遗传调控和环境相互作用,饮食、用药等因素导致患者免疫平衡破坏,患者体内产生大量的自身抗体、补体激活、免疫复合物沉积、组织炎症等变化。SLE患者需要早期准确诊断,严密监控活动性,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临床护理也需要对炎症和组织损伤做最佳控制,而炎症反应是SLE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的重要过程。SLEDAI是目前公认且比较理想的判断疾病活动度的评分系统,是临床医生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其各项检查综合评估的结果,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步骤。由于体内存在大量自身抗体,激活补体系统参与疾病反应,大量补体被消耗,导致C3水平下降,C3减低常作为SLE诊断和疾病监控的关键指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有炎性介质参与反应,并在疾病活动的阶段导致血沉不同程度的变化,有学者也做相关实验发现C3和ESR与SLE活动性有一定的相关性[1-2]。现阶段SLEDAI、C3、ESR常联合检测监控疾病的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不仅具有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也多在血液系统有明显的改变和产生严重的影响,本文将对SLE患者血液学指标与其活动性关系做分析。

材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随机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来自本院风湿免疫科SLE病人样本37例,样本来源全部为女性,研究方案经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依据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97年推荐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及SLEDAI评分标准[3],将入组患者分为活动组(SLEDAI评分≥5分)与非活动组(SLEDAI评分≤4分),同时收集同期体检正常的健康对照组22例,三组人群在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①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如单纯性皮肤病,溢脂性皮炎,银屑病等除外,及其他相似病症的免疫病;②血液系统疾病。

2 检测方法

血常规、补体C3、ESR检测:病人首次入院采集静脉血样本,血常规采集EDTA-K2抗凝血3mL,2 h内用日本希森美康XN2800检测相应指标WBC、RBC、HB、PLT、Lym#、MPV;补体C3检测使用惰性分离胶促凝管采集3mL全血,自凝后以35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采用罗氏cobas701生化分析仪来检测;枸橼酸钠抗凝剂管采集全血1.6mL经血沉仪Greiner SRS20/II检测ESR。

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RBC、PLT、C3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Lym#、MPV、WBC、Hb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组间ESR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入组人群一般资料特征

SLE活动组、SLE非活动组及健康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入组人群一般资料特征

2 三组间血常规、C3及ESR指标分析

三组间WBC、PLT、RBC、HB、Lym#、MPV、C3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SLE活动组与对照组比较,Lym#、C3、MPV、PLT、RBC、HB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非活动组与对照组比较,Lym#、RBC、HB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活动组与非活动组比较,活动组MPV、Lym#、C3、WBC、PLT、HB均低于非活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R高于非活动组(P<0.05),见表2。

表2 SLE活动组、SLE非活动组、对照组间各血液指标差异(±s

表2 SLE活动组、SLE非活动组、对照组间各血液指标差异(±s

注:活动组与对照组比较,a P<0.05;非活动组与对照组比较,b P<0.05;活动组与非活动组比较,c P<0.05

组别 n WBC(×109/L)PLT(×109/L)RBC(×1012/L)Lym#(×109/L)ESR(mm/h)对照组 22 5.14±1.03 248.82±49.04 4.64±0.54 136.59±7.89 3.06±0.57 10.28±1.23 0.99±0.15 SLE非活动组15 5.99±1.93 248±72.47 4.07±0.53b 118±16.65b 1.94±1.29b 10.15±0.61 1.00±0.23 12.00±5.35 SLE活动组 22 4.41±1.79c 167±79.11ac 3.69±0.62a 102±20.22ac 0.90±0.35ac 9.19±0.89ac 0.63±0.15ac 45.30±26.46c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 HB(g/L)MPV(fl)C3(g/L)5

3 血常规各检测指标与SLEDAI、C3、ESR间的相关性分析

WBC、RBC、HB、PLT、Lym#、MPV与SLEDAI呈负相关,与ESR呈负相关,与C3呈正相关,见表3。

表3 血常规各指标与SLEDAI、C3、ESR的相关性

讨 论

SLE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数起病隐匿,早期不典型的SLE可表现为关节炎、皮疹、隐匿性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多系统受累,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男女比例大约为1:7~1:9。普遍认为是在遗传的基础上,机体受环境、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免疫失衡,针对自身抗原产生多种自身抗体,细胞组织等受损,形成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产生炎性细胞因子,这些因素可能启动并放大炎症进而加重损伤器官。SLE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轻重程度不一,增加了其治疗的难度。因此,找到能够对SLE进行病情监测及活动性评估的实验室指标显得尤为重要。

系统性红斑狼疮从临床认知到疾病的诊断,抗核抗体ANA、双链DNA(dsDNA)一直是对疾病诊断及监控的重要指标,在疾病发展初期检出阳性率高达95%~100%[4],但ANA特异性不高,易出现假阳性,dsDNA特异性65%,但灵敏度低,因此二者不能及时的反映病情的活动性,血沉ESR在活动性SLE患者常显著升高,而C3则降低,二者常作为SLE辅助诊断指标,虽然与SLE活动性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非SLE的特异性标志物,受多种因素影响,血常规作为患者血液系统变化的常规检查指标,用来提示临床患者病情变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对血常规的重要观察指标做分析如下。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各项指标中,除临床表现及病理分析结果,血液的监测也必不可少。SLE常累及血液系统,三系减低常发生,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有三系减低或严重血液疾病,因用药及疾病的活动程度、器官的受累不同而个体血液指标表现不同。病人最常见表现为贫血,见于60%的活动期SLE,10%属于自身免疫性溶血,可见Coombs试验阳性,大量红细胞破坏,导致红细胞计数减低,表现为贫血;其次是白细胞、血小板,主要是患者体内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包括抗白细胞抗体及抗血小板抗体,这些抗体与白细胞、血小板膜上相应抗原结合,激活补体,导致细胞溶解,这种情况在狼疮髙度活动时常见,当病情累及肾脏等多脏器时,大量细胞被破坏,大约40% SLE患者白细胞减少,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可为阳性;PLT在狼疮患者中也常表现减低,血小板的减少有多种因素构成,最主要的原因是抗血小板抗体的生成,约20%患者有PLT减少表现,抗血小板抗体为阳性,有学者通过实验证实抗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的降低有密切关系[5],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Ⅰb/Ⅸ与抗体结合是导致PLT减少常见原因,可使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等功能异常发生,研究表明GPⅡb/Ⅲa在SLE患者血清中高表达,与PLT减少及SLEDAI评分存在关联性,其次血小板生成减少或分布异常也是SLE患者PLT降低的原因,或在治疗中药物破坏血小板以及患者感染导致血小板减低。患者体内大量免疫复合物存在,免疫反应活跃,骨髓释放新生细胞受抑制,故外周血液检测细胞减少,实验证实,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免疫作用后,WBC、RBC、PLT的破坏减少,细胞增加。

淋巴细胞的检测是常规中一项重要指标,但一直以来并非受到很大的关注,淋巴细胞参与免疫调控的过程,红斑狼疮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是疾病发展的重要步骤,因此在此过程中淋巴细胞是扮演重要的角色,严密监测淋巴细胞的变化可对疾病提供重要信息,淋巴细胞减少在SLE患者血液学指标异常表现中仅次于贫血表现,是值得重点观察的对象。淋巴细胞减少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机体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产生大量的自身抗体同时,也产生特异性攻击淋巴细胞的抗体,导致淋巴细胞耗竭,另一方面可能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对淋巴细胞产生直接损伤,从而导致细胞凋亡。淋巴细胞的减少可能与疾病的感染或疾病活动性有关。本实验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LE组Lym#降低,活动性SLE组也减低。KIM等[6]通过实验证实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与SLE的感染密切相关,并且与CRP联合检测AUC灵敏度和特异性都超过CRP。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反映造血系统的中巨核细胞的变化,MPV 是血小板活化的重要指标,HARTMANN等[7]研究发现,SLE患者MPV体积明显低于对照组。KHAN等[8]也通过实验得到相同的结论。MPV也被证实在一些慢性疾病时是主要的炎症标志物,在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等多种疾病中被证明是一种可靠的炎性标志物[9-10],并且与心脑血管疾病高风险相关[11-12]。该指数与炎症过程有关,也是血小板活化和功能体现的重要标志[13-14]。几项研究表明,MPV可能是SLE疾病活动的一个很好的标志,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最近的研究发现,活动性疾病患者MPV显著降低,包括与SLEDAI呈负相关。然而,在青少年SLE(JSLE)人群中进行的研究显示,与健康对照组比,活动性疾病组患者的MPV值明显高于缓解组,本实验中发现MPV在狼疮患者体积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活动性狼疮患者中低于非活动者(P<0.05),MPV与SLEDAI呈负相关(r=-0.563,P<0.05)。然而,也有学者[15]研究发现MPV在狼疮患者中体积明显大于对照组,可能的原因是由于自身抗体产生,血液中存在血小板抗体,PLT被破坏,机体造血系统代偿产生巨核细胞,新生大量的幼稚、未成熟的血小板,导致MPV增大[16],或者因为个体的差异出现MPV的增大。对于将MPV作为成人SLE疾病活动性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仍存在疑问。

本研究主要分析了血常规相关指标与SLE活动性的相关性,及与C3、ESR、SLEDAI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辅助诊断及监控SLE的活动性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活动性血常规淋巴细胞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异形淋巴细胞与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分析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选择合理试剂验证金属活动性强弱
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