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化学已经成为高中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掌握好化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的提升。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化学课堂学习的效率的提升。基于此,本文旨在探究新课程下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有效实践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高中化学教师受到传统的思想影响比较严重,因此大部分化学教师注重学生的化学知识的教学,却忽视了学生的化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且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化学知识本身就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课堂教学方式,进一步拉近学生与化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同时教师也应当有效的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生活化的化学教学内容,合理地开展化学课堂教学实践。
一、 结合生活现状,探究化学知识的实用性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学生们能够从互联网上轻松地了解到化学知识,但是都是比较分散的,不利于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也就难以利用自己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化学课堂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有效的掌握化学知识,首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生活现状,引导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并有效的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实现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融会贯通,全面实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入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苹果削皮后放置一段时间会变黄色(或褐色),喝红酒之前要先把红酒倒入醒酒器中,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喝起来更加绵柔滑润,更加可口。从而引入氧化还原反应,让原本比较抽象的化学理念变得更加的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相关问题。
二、 联系生活热点,让化学知识更加贴近生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联系学生的生活中的相关热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生活化的合理利用,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合理的应用化学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些生活化的化学任务,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到生活中寻找答案,进而有效的感受到化学知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也意识到利用化学知识改善生活,让化学知识更加有效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例如人教版必修二《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引入生活中常见的发电厂发电的原理,并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观点分析发电厂发电的利弊,有利的一面就是原料比较丰富且技术成熟,发电稳定,但是也有弊端,就是对环境污染比較严重,原材料是不可再生资源,同时在转化过程中损耗的能量也比较多。在此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电是如何而来的,并关注生活中的发电原理,认识到发电厂给环境带来的危害,让学生树立健康和谐发展的意识,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 借助生活实验,培养学生化学探究的意识
化学课堂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由实验得来的,教师借助生活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有效的认识化学知识,从而锻炼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将原本比较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从而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化学实验,消除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操作的陌生感,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探究,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转化能力,促使学生合理的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给学生演示燃烧金戒指的实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真金不怕火炼的真理,然后引出化学知识,主要是因为金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因此很难与周围的氧气产生反应,然后教师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动手能力进行实验,首先取少量的金属块在火上加热,如果发现表面发黑的话,可能是黄铜,如果没有任何的变化,则是真金了。通过这样的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的金属性质的稳定性是不一样的,如果化学性质越活泼的话,则更加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全面的提升学生的探究与总结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四、 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化学课本知识教学,还应当进一步扩展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营造生活化课堂氛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在化学学习道路上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陈晓娟.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调查及实施策略[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2]陆晓丹.将“生活化”素材引入化学学案设计教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作者简介:
齐春锋,天津市,天津市英华国际学校普通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