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字的综合学科。语文教学的任务是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其中语文阅读能力至关重要。我们需要一个有效策略,让学生提升此能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能力;有效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问题的引领,提问是深入解读文本的金钥匙。师生的互动提问可以有效促成阅读教学见成效。笔者以為,学生只有在好问题的引导下,思维才会有方向、有动力、有创新,即来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一、
“为什么”——使学生更关注文本的框架结构和内在逻辑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最终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励志学画的可贵精神。文中熟语“功夫不负有心人”引发师生提问“为什么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紧扣此主话题展开全文的阅读学习,学生了解故事背景,读懂徐悲鸿的“有心”指什么?理清课文脉络,知道徐悲鸿怎样下“功夫”的?感悟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明白功夫有没有“负”这个有心人?这样的设计,承上启下,转承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展现了人物形象。
在“为什么”的提问中展开阅读教学活动,学生为获知故事内容,会集中精力去捕捉故事的大意和细节,会尽力去猜测和推断,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境推测的能力。另外,在此主问题的引发下,还可以启发学生在阅读交流后进行复述课文内容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文思维品质。
二、
“怎么样”——使学生更关注文本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关注文本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就是要求“牵一发可动全身”,那么学生阅读的视域宽阔,思考则空间大,探究也随之有情趣。例如,《半截蜡烛》一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相当细腻,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时,就“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怎么样跟敌人周旋的?”这个互动问题组织进行阅读活动。同学们的阅读具体实在,前后勾连,有信心也有能力寻求到相关的词句来进行阅读交流,避免了那种流水账式的琐碎问答。
一般来说,“怎么样”的阅读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结尾有个期待:故事的结果如何呢?但在不少课文中,我们常常会读到一些开放式的结尾,也就是说,虽有结尾,却无结局。此刻,学生不禁对故事的内容充满探究,还会对进一步创作会产生自己的假设或想法。课文《半截蜡烛》的结尾就可看作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学生在完成本文“怎么样周旋”的阅读后,会产生诸如:德军真的就这样离开伯诺德夫人家了吗?为什么杰奎琳简单的做法却成功了呢?该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等一系列问题。也就是说,重视学生自由探索、整体把握的同时,又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启发性,阅读能力也就拔节了。
三、
“如果……”——使学生对文本作更多的情境迁移、假设和反思,促使其进一步自主思维、自主表达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里,教师往往会偏重于灌输、说教,即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中心,作滔滔不绝的讲解,居高临下地教训学生,很少考虑到学生的情绪和感受,似乎把他们看成贮藏知识的“容器”或“仓库”。教师有条不紊,课堂波澜不惊,似乎很完美,难道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阅读能力提高了吗?如在学习《船长》一文的课末,在悲壮的画面和音乐声中组织同学们来谈谈对哈尔威船长的认识。有一位学生说:同学们,我们不妨想想:如果哈尔威船长选择不与船一起沉没,结局又会是怎样的呢?他是一位优秀的船长,就是一笔财富,他可以继续为航海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啊。他的观点一出,不少同学频频点头,纷纷表示船长可以在其他人安全后也及时撤离。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反驳道:课文中写到“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这意味着船就是他的生命,他永远不可能离开。双方是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在“如果……”的引发下,大家经过辩论,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英雄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对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所谓的课堂生成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学生积极融入课堂,主动发问,积极探究,做课堂的主人。
设计像上面此类阅读互动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真正提升了学生阅读能力。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肯定,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合作阅读的氛围。这也是为什么“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尽管会因个体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想法,但是因为一篇课文所营造的具体框架或场景对所有学生来说是一致的,所以这些“如果”貌似不同,但终因基于相同的篇章,而具有共通之处。
当然,师生互动提问还需注意三点:控制提问数量,留足提问时间,把握提问时机。阅读教学的互动提问只有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留足思考的时间,才能有效促进思维发展,引领学生阅读成长。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不断地调整阅读方式方法,有助于学生营造阅读心情,进而投入阅读情感,展开阅读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质疑解疑中满足,从满足走向新的期待,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与文本亲密接触,进行深入阅读,获得更宽厚的知识和能力,熏陶更醇厚的人文情怀,真正提升阅读能力。
作者简介:
吴雪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长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