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古典诗词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工作总结出“三环七步”式的教学策略,分别从四个方面解析了这些环节的灵活运用的教学策略:一是带学生走近诗词的意境;二是引学生咀嚼语言的味道;三是领学生体悟情感的魅力;四是启学生沉淀文化的内涵。笔者提出以体悟情感的核心,以吟咏诵读为入门,以文本细读为抓手,以文化传承为宗旨,灵活变通地运用好“三环七步”的诗词教学策略,长此以往,相信必定能让学生在诗词鉴赏上大受裨益。
关键词:三环七步;吟咏诵读;文本细读;體悟情感;文化传承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因其语言凝练,意蕴丰厚而广受喜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如何传承古典诗词的魅力,让学生徜徉在诗词的海洋,品读诗人高洁的灵魂,品味词人豪迈的情怀,在诗词中浸润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高中古典诗词文本细读与鉴赏总结出“三环七步”式的教学策略,试与各位同仁分享。
“三环”指的是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环节:一是整体感知,吟咏诵读;二是文本细读,品味鉴赏;三是拓展延伸,巩固启发。
七步指的是具体教学实施的步骤:创设情境——吟咏诗韵——知人论世——含英咀华——品味风格——感悟情怀——拓展延伸。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这三个环节是基础,七个步骤是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灵活变通顺序的,从而体现教学设计者的创新和独特之处。下面我谈谈实际的教学策略。
一、 带学生走近诗词的意境
“整体感知,吟咏诵读”是第一环节,“创设情境”通常安排在课程导入部分,可以采用引用故事、音乐、图片、视频、角色扮演等方式,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吟咏诗韵”一般安排在起始阶段,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安排在各个阶段。这两个步骤也可以合二为一,使课堂节奏更加紧凑。诗词之美首先来源于它抑扬顿挫的音韵、和谐悦耳的节奏、高低起伏的平仄、回环往复的章法,因此要带领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之美,可以通过吟咏诵读、配乐朗诵等方式实现,古代人有吟咏诵读诗歌、配乐弹唱词曲的雅趣,我们应当把这一份高雅通过合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在北京培训的时候,我上了一堂诗词的公开课,刚好北京景山学校有一个非常出色的吟诵社,我便邀请了社长为《归园田居(其一)》做一个吟诵版本的作品,她欣然允诺。古人的诗歌是用来唱的,高低起伏全凭情感决定,节奏分明,全凭语感把握,这种吟诵因其形式新颖很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随后我又播放了康桥的配乐朗诵,声情并茂的朗诵配上悠扬婉转的葫芦丝曲,把学生很快带进了田园风光的诗歌意境之中,在随后的教学中,配乐朗诵视频、老师的范读、学生的个别诵读和全班整齐朗诵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出现,在这种多种诵读方式的穿插使用中,更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的学习当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几乎所有诗词的教学中,笔者都会搜集令人满意的范读配乐朗诵视频,利用声音图像的强大视听觉冲击力,让学生在初次接触一首诗词的时候首先被诗词音韵之美所吸引,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有的词作笔者还会搜集古曲或新曲,让学生体味鉴赏诗词是一种极具审美体验的高雅之事。
笔者认为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吟咏诵读,可以将诵读巧妙地贯穿诗词教学的全过程,配乐朗诵环节可以适用于导入激趣,鉴赏环节齐读或个别朗读有助于体悟诗词情感,巩固环节诵读有助于记忆。关于吟咏诵读的教学设计可以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各有侧重,各得其所。有的用于设置情境,有的用于初读理解诗意,有的用于指导朗读、强化情感,有的用于示范引领,有的用于巩固强化,有的用于鉴赏重点词句,等等。别出心裁的诵读设计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教学效果。一堂荣获全国一等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优质课,教师就是在课堂中多次采用声情并茂的朗诵设计调动了整个课堂氛围,获得了高度评价。
二、 引学生咀嚼语言的味道
“文本细读,品味鉴赏”是诗词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它包含了“知人论世——含英咀华——品味风格——感悟情怀”等步骤,这里重点谈谈“含英咀华”。诗词语言的凝练传神因其篇幅短小,尤为突出,古人炼字炼句煞费苦心的经典案例俯拾皆是。因此,我们在讲解诗词的时候,更应当让学生含英咀华,体味诗词的语言之美。诗词的语言因为风格流派之故,摇曳多姿,异彩纷呈,教师岂可错过这大好的精读、细读之文本。李白的雄奇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陶渊明的质朴自然、李商隐的典雅朦胧、苏轼的旷达洒脱、李清照的清新俏丽、曹操的慷慨悲壮……每读一个诗人或词人的作品,都不禁赞叹这些风格迥异而值得敬佩的文人们丰富的语言表现力。
笔者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苏轼词作的语言之美,让学生找出每句中自己认为最精炼传神的字眼加以鉴赏,学生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每个字都从景物特点、观察角度、修辞手法、感情基调方面做了鉴赏,通过学生的文本细读,诗词表现的赤壁古战场的陡峭险怪、波涛汹涌、水石相击的壮美景象仿佛浮现在每位同学的脑海中,那种豪迈雄浑壮阔的感情基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在集体朗诵时,情动于衷,感情充沛饱满。高中必修选修中的诗词作品都是名家的经典之作,几乎每一首诗词都有广为传颂的精彩诗句,因此教师备课时更应充分准备,以便在学生讨论时适时点拨。例如:李白《蜀道难》中的“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次重复咏叹,一叹山之高、二叹山之险、三叹人祸之烈,实在是神来之笔。教师应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不可轻易错过。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叠词的使用,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朦胧缥缈、悠闲恬适、怡然自在的田园风光和世外桃源,令人心驰神往。杜甫的《阁夜》中“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将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与人们向往自由祥和安宁的画面通过对比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令人沉痛,又令人深思。李商隐的《锦瑟》中“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读来让人口齿生香,每一个意象都那么美,但又带着凄美和伤感,朦胧渺茫,杳不可及,那份想说又说不出,想留又留不住的心伤,实在令人感觉缠绵悱恻,又无以言传。这些例句只是诗词精美语言大海中的一滴,在广袤的诗词海洋中,还有无数闪烁的明星,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深入鉴赏,细读文本,感受语言的精妙和神奇,感受名家大师们鬼斧神工的文字雕琢的功夫,从而格物致知,应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之中。
三、 领学生体悟情感的魅力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情动于衷而发于言,对于诗歌情感的体悟是诗歌鉴赏解读的核心。在高中诗词教学的实践中,所有的语言的解析和艺术手法的解读最终都是指向诗歌情感的体悟。三环七步的教学策略只是一种形式的外衣,灵魂仍在诗词情感的解读。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个核心点,保证教学达到实效。例如《书愤》这首诗的教学,笔者在各个环节设计了引导学生深切感悟体会其情感。陆游诗词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可以说是“许国丹心,至死不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陆游的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感,首先从吟咏诵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歌,通过配乐朗诵、名家范读、学生诵读等形式让感悟诗歌悲愤豪壮的情感基调,然后结合知人论世,深刻把握陆游因主张抗金而屡遭排挤却从不放弃的人生遭遇和爱国情怀,接下来通过重点字词句的语言赏析,分别感受首联中诗人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的早年形象,以及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的情感。颔联回顾了诗人青壮年时期经历的“楼船夜雪”“铁马秋风”两次抗金大捷的英勇事迹,感受诗人的自豪之情。细读颈联,理解遭遇排挤,闲居乡野的诗人,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点明诗人的凌云之志。“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一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二是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引用诸葛亮《后出师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的志向。这首诗中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的情感。最后延伸拓展中借助陆游同年诗作《临安春雨初霁》鉴赏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书愤》一诗,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全诗沉郁顿挫,深沉蕴藉。《临安春雨初霁》一诗更加蕴藉含蓄,表达的是不被重用的悲愤,却用明媚的春光和闲适的生活来反衬。风格上,优美动人,富于情趣。最后还结合陆游其他诗作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感悟陆游的爱国情怀,借以深刻把握陆游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诗人形象。多方位的情感点的触发,有利于学生对诗歌整体情感和形象的把握,起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通过一首诗歌的情感表达,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文本细读的解析方法和鉴赏方法,必定可以让学生事半功倍地掌握诗词解读的路径,提高教学效益,何乐而不为?
四、 启学生沉淀文化的内涵
《2017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到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之一是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诗歌教学中更应当引导学生从文化层面去解读诗歌,除在各个环节中隐性设置文化传承的教学目标之外,在“拓展延伸,巩固启发”环节中,教师可以考虑更深广层面的文化解读。例如苏轼的《定风波》一词,笔者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先是建立了内容丰富的自主学习网络,涵盖了时代背景和诗人简介、诗词赏析、诗词拓展、诵读视频、名家讲解、高考作文、校本作业,等等。笔者特别节选了康震教授的百家讲坛关于“乌台诗案”的视频讲座和林语堂的《东坡突围》全文,是从丰厚学生文化素养的意图设置的。在讲授《离骚》一文时,为启发学生理解屈原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笔者从导入引用余光中“青史上你留下一片洁白,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楚泽。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淡水河边吊屈原》)让学生感受屈原的伟大情操。随后再通过诵读指导感受屈原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和秉持高洁、不肯同流合污的坚贞,在鉴赏中通过“美禽香草”的比喻和对比手法的解析,感受诗人向往高尚、至死不悔的情操,拓展环节中借用高考满分作文《生命的弧度》,来让学生感受屈原光华万丈、永垂不朽的美丽。一首诗歌学完了,但是这首诗歌会给学生留下怎样的文化积淀,却在于教师的别具匠心。屈原的诗歌在那个时代遭到嘲笑,甚至围攻而现在却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旗帜,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们要传承的正是这种伟大的精神。因此,笔者认为诗词虽然篇幅短小,我们却要把它教出文化的厚重感。
例如《氓》这首诗,故事性很强,但现实感也很强,这种始乱终弃的悲剧每天都在现实生活中上演,对这些情窦初开的懵懂少年,我们如果仅仅让学生读懂了诗歌,不给他们恋爱观、婚姻观的引导,这种诗词的教学已然是失败的。在教授此课时,我请学生谈谈这个故事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启发,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愛情观和婚姻观。这个问题看似与诗歌教学本身无关,但是却真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分别从男女主人公的角度,谈了他们各自的问题,并中肯地评价了这位女主人公,这种带有不同观点的交锋其实能带给学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女生在遭遇爱情时,应擦亮眼睛,以人品为重,理智清醒地对待婚姻和爱情。男生在对待爱情和婚姻应该认真负责,忠实于爱情和家庭。学生的发言警醒人心,发人深省,远胜于千言万语的说教。
各种流派的诗词作品都有可以挖掘的文化内涵,例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传承中华儒家的仁爱情怀,李白的“千金散尽还复来”亦有中华文化的侠义情怀,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中融有佛道文化,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启了文人的隐逸文化,柳永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展现的繁华富庶的市井文化,李清照的“红藕香残玉簟秋”透露的闺阁文化……诗词承载着中华悠悠五千年的文明,这些诗词都是学生走近古代文人生活场景和精神世界的媒介,教师只有在实际教学中以丰厚学养,积淀文化为教学宗旨,才不至于让学生浅尝辄止,而是通过诗词让学生走向下一个文化探索的高地,为我们的下一代培养出鸿学巨儒。
虽然诗词的教学策略每位教师都各有妙招,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以体悟情感的核心,以吟咏诵读为入门,以文本细读为抓手,以文化传承为宗旨,灵活变通地运用好“三环七步”的诗词教学策略,长此以往,相信必定能让学生在诗词鉴赏上大受裨益。我们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自当竭尽全力,不断探索实践,既不必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也不需花样翻新,喧宾夺主,只要做好学生诗词鉴赏的引路人,尊重学生的感悟体验,深入浅出,最终必将水到渠成,培养出一批新一代诗词爱好的后继者。
作者简介:
李慧,福建省厦门市,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