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门冬酶联合CHOP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2019-08-10 09:07苏群豪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9年2期
关键词:淋巴瘤外周血化疗

钟 敏,苏群豪,胡 敏,徐 璐,陶 石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海南 海口570102)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是最常见的类型,近年来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逐步升高的趋势[1]。CHOP方案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最常用的化疗方案,治愈率为30%~35%,5年总生存率为30%~40%,对癌细胞的杀伤效果确切[2]。但是,化疗药物会给患者的各器官造成损害,会对化疗耐受性以及化疗效果造成不利影响[3]。作为一种新型的门冬酰胺酶制剂,培门冬酶凭借使用操作方便、疗效可靠以及过敏反应少等显著优势,被广泛应用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及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治疗中,但有关此种药物应用在淋巴瘤中的研究报告比较少[4]。在下列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培门冬酶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我院住院治疗的120例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均经病理学证实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②首次化疗患者;③无明显的化疗禁忌[3];④无过敏特质,能配合治疗。排除标准:①存在其他脏器肿瘤;②精神疾患不能配合治疗,资料不完整。入选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36例,女24例;患者年龄42~66岁,平均62岁;按Ann Arbor分期:Ⅲ期35例、IV期25例;根据免疫组化CDl0、MUML、Bcl-6表达结果,按照Hams分型标准进行分组:GCB型15例,non-GCB型共45例。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患者年龄43~68岁,平均61岁;分期:Ⅲ期37例、IV期23例;按照Hams分型标准进行分组:GCB型12例,non-GCB型共4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入选对象均签定知情同意书,并上报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CHOP方案化疗,给予环磷酰胺750mg/m2,第1天静脉滴注;长春新碱1.4mg/m2,第1天静脉滴注;吡柔比星50mg/m2,第1天静脉滴注;泼尼松100mg,第1~5天口服,治疗21 d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培门冬酶2500IU/m2,于化疗第1天肌肉注射,治疗3周期后评估疗效。

3 观察指标

3.1 化疗效果:按照非霍奇金淋巴瘤国际疗效判断标准[5]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病情稳定(SD)、进展(PD)。总有效率 =(CR+PR)/总数×100%。

3.2 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相关指标 清晨抽取静脉血2mL,加入EDTA-K2抗凝管,取EDTAK2抗凝血标本100μL放人样品测定管,分别加入三色标记的单克隆抗体(CD3/FITC,CD4/APC,CD8/PE)10μL,常温避光孵育30 min;PBS洗涤2次;去除红细胞,离心弃上清,0.3mL PBS重悬细胞,FACS 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

3.3 不良反应 按照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常见不良反应标准(NCI-CTC)标准进行分级,共分0~Ⅳ级[5]。0级:没有明显不良反应或轻微,暂时不需要处理;Ⅰ级:症状仅需要局部治疗,生活轻度受限;Ⅱ级:无生命危险,住院时间增加,发生残疾,生活显著受限;Ⅲ级:有生命危险,需要立即处理。

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使用SPSS13.0软件分析,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使用%表示,组间χ2检验;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水平使用()表示,组间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55/60,91.7%)高于对照组(42/60,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8,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 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的含量

治疗前各组CD3+T、CD4+T、CD8+T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无差别(P>0.05),两组治疗后CD3+T、CD4+T细胞百分比、CD4+T/CD8+T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细胞及亚群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细胞及亚群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CD3+T CD4+T CD8+T(%)CD4+T/CD8+T观察组 60 治疗前56.26±4.38 33.46±6.13 23.31±6.09 1.61±0.21治疗后 59.14±7.74△ 34.51±6.53△ 22.21±5.43△ 1.71±0.32△对照组 60 治疗前 56.41±5.29 33.49±6.09 23.46±7.03 1.63±0.44治疗后 42.87±9.31* 24.33±5.63* 33.17±9.73* 1.34±0.51*

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方面,包括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观察组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78.3%(47/60),其中Ⅲ ~Ⅳ度仅3.3%(2/60);对照组为88.3%(53/60),其中Ⅲ ~Ⅳ度为6.7%(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讨 论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侵袭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治疗方面,由于利妥昔单抗价格较昂贵及其耐药率的增加,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目前临床上绝大多数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选择CHOP方案化疗,其近期疗效约50%~63%,5年总生存率约为40%~50%,但是容易复发和耐药[6-7]。如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是国内外学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培门冬酶(PEG-Asp)是一种新型、长效门冬酰胺酶制剂,对比天然门冬酰胺酶,免疫原性更低、不容易发生变态反应、不良事件更少和药效持续时间长、使用更简便[9-12]。目前国内外已有较多的临床研究将培门冬酶用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并且疗效较好,安全性高。研究[13]表明,对于ALL,给予2500 U/m2PEG-Asp治疗,患者骨髓中原幼淋巴细胞清除迅速,完全缓解率高,耐药及不良事件更少。但培门冬酶用于淋巴瘤报道较少[14-17],有研究显示培门冬酶用于2例复发难治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结果显示培门冬酶治疗是有效的,且显示了其良好耐受性同[18]。张克等[19]研究表明,PEG-Asp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有效率达60.0%。我们观察了PEG-Asp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有效率达80.0%,显著高于单用CHOP方案化疗组(P<0.05)。

常规化疗基础之上增加新的药物,其安全性应主要考虑两个方面:药物本身的毒性及增加化疗不良反应与否。大量的药物临床试验证实,培门冬酶的主要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凝血功能异常,肝功能不全等,但程度较为轻微,对症治疗后多能恢复正常,无死亡病例[10-13]。我们研究结果提示PEG-Asp联合CHOP方案治疗时并不显著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种类、人次,提示培门冬酶辅助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不明显增加毒副反应,其用药安全性较好。

化疗药物不仅对肝肾造成损害,还能破坏人体的免疫屏障,引起免疫细胞合成降低。T细胞根据表型不同分为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三类,在正常情况下,这三类细胞处于平衡状态,其中CD3细胞是全T细胞标志,CD4细胞具有辅助前细胞的功能,CD8细胞则具有抑制诱导及细胞毒性功能[20-21]。我们对上述三种免疫细胞含量的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中CD3+T、CD4+T细胞百分比,CD4+T/CD8+T比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中CD3+T、CD4+T细胞百分比,CD4+T/CD8+T比值显著低于治疗前。这就说明联合使用培门冬酶能够有效保护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免疫功能,治疗后外周血中免疫细胞的数量会发生明显降低。分析原因可能与培门冬酶降低了人体对其的免疫识别能力,减轻骨髓对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促进生成更多的免疫细胞,但具体机制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培门冬酶联合CHOP方案能够改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化疗效果、减轻化疗药物对肝肾功能的损伤以及免疫功能的抑制。

猜你喜欢
淋巴瘤外周血化疗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
以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的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外周血G6PD活性检测对于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患者的诊断预后价值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化疗真的会加快死亡吗
跟踪导练(二)(3)
肿瘤专家眼中的癌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