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房颤动患者RDW、ET及NT-proBNP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2019-08-10 09:07赵越超刘少奎王筱梅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9年2期
关键词:射血心房入院

赵越超,刘少奎,王筱梅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循环一科,辽宁 大连116001)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多种因素所致局部脑组织区域供血障碍,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常表现为神经功能损伤,而由急性心肌梗死引发的心房颤动是其常见并发症。国外研究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最高可达22%[1],并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旦并发心房颤动,其短期死亡率及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将明显升高,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早期预测及处理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者对降低其病死率和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现阶段临床尚缺乏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有效手段[3]。目前不少生物学标志物可有效评估病情发生和发展,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在评估心功能方面有一定作用,而内皮素(endothelin,ET)是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的血管活性肽,有缩血管作用[4],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 terminal 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precursor,NT-proBNP)是评估心功能常用指标[5]。而本文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房颤动患者RDW、ET及NT-proBNP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1 病例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患者是否并发心房颤动分为并发组(n=40)及未并发组(n=66)]的临床资料,并发组40例,男、女各为25、15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65.8±5.1岁;未并发组66例,男、女各为38、28例,年龄38~80岁,平均年龄66.0±5.1岁。两组上述性别、年龄基线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患者入院后均随访2个月,对其心血管事件(主要包含心肌梗死、复发性心肌缺血及梗死相关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及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发生率进行统计,据此将病例患者分为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和发生心血管事件组。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病例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有关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6];②合并心房颤动者心电图无明显P波出现,而不规则心房纤颤波,RR间期明显;③临床资料完整;④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次研究内容目的,签署相关同意书;⑤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⑥排除既往有先天性心脏病、其他心脏手术史、房颤病史及住院期间死亡者。

3 研究方法

①纳入研究对象临床资料收集: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含性别、年龄、吸烟史、血压(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血 脂 [三 酰 甘 油(triglyceride,TG)、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等。②RDW、ET及NT-proBNP水平测定:采集纳入研究对象晨起空腹静脉血,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产的全血细胞分析仪(型号为LH750)检测纳入对象的RDW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试剂盒购自晶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检测纳入研究对象ET水平;采用德国Roche公司生产的Elecsys 2010检测系统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纳入研究对象的NT-proBNP水平。所有操作都按说明书进行。

4 统计学处理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对比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组间对比行独立样本t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间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数据间回归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行双侧检验。

结 果

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并发组性别、年龄、吸烟史、入院时血压、BMI、TG、LDLC、HDLC与未并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组TC、左心房内径较未并发组明显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未并发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n(%),]

项目 并发组(n=40) 未并发组(n=66) 检验值 P值25/15 38/28 0.251 0.617年龄(岁) 65.81±5.13 66.03±5.11 0.215 0.831吸烟史 10 18 0.066 0.797入院时收缩压(mmHg) 123.56±20.15 123.09±19.97 0.117 0.907入院时舒张压(mmHg) 75.12±18.11 74.98±19.01 0.037 0.970 BMI(kg/m2) 25.18±5.23 26.01±6.02 0.722 0.472 TG(mmol/L) 2.85±0.46 2.74±0.47 1.177 0.242 TC(mmol/L) 6.95±0.69 4.83±0.59 16.811 0.001 LDLC(mmol/L) 4.07±0.39 3.98±0.35 1.229 0.222 HDLC(mmol/L) 1.18±0.35 1.21±0.38 0.406 0.686左心房内径(mm) 44.82±7.98 38.26±5.14 5.151 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性别(男/女)55.16±11.18 62.13±9.52 3.419 0.001

2 两组患者RDW、ET及NT-proBNP水平及预后随访结果比较

并发组RDW、ET及NT-proBNP、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未并发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RDW、ET及NT-proBNP水平及预后随访结果比较()

表2 两组RDW、ET及NT-proBNP水平及预后随访结果比较()

组别 RDW(%) ET(pg/L) NT-proBNP(ng/L) 不良心血管事件(例)并发组(n=40) 14.98±2.02 120.14±13.95 2543.38±356.14 18(45.00)未并发组(n=66) 11.01±1.22 85.28±10.06 1862.17±329.12 15(22.73)t值/χ2值 12.631 14.905 10.013 5.763 P值0.001 0.001 0.001 0.016

3 RDW、ET及NT-proBN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关系

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入院时血压、BMI、TG、TC、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LDLC、RDW、ET及NT-proBNP较发生心血管事件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以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应变量,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中,结果提示RDW、ET及NT-proBNP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因子(P<0.05),见表4。

表3 RDW、ET及NT-proBN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关系[n(%),]

表3 RDW、ET及NT-proBN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关系[n(%),]

项目 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n=73) 发生心血管事件组(n=33) 检验值 P值40/33 23/10 2.093 0.148年龄(岁) 66.02±5.11 65.98±5.12 0.037 0.970吸烟史 16 12 2.440 0.118入院时收缩压(mmHg) 122.98±19.98 123.01±20.03 0.007 0.994入院时舒张压(mmHg) 75.13±17.98 74.99±18.03 0.037 0.971 BMI(kg/m2) 24.99±5.21 25.09±5.82 0.088 0.930 TG(mmol/L) 2.76±0.46 2.81±0.45 0.522 0.603 TC(mmol/L) 6.02±0.59 6.14±0.68 0.924 0.358 LDLC(mmol/L) 3.98±0.37 4.17±0.38 2.428 0.017 HDLC(mmol/L) 1.22±0.35 1.19±0.34 0.412 0.681 RDW(%) 12.01±1.99 16.98±3.02 10.059 0.001 ET(pg/L) 95.26±12.91 123.23±13.96 10.069 0.001 NT-proBNP(ng/L)性别(男/女)1985.17±258.16 2545.39±357.15 9.140 0.001

表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4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房颤动与RDW、ET及NT-proBNP相关性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房内径与RDW、ET及NT-proBNP呈明显正相关(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与RDW、ET及NT-proBNP呈明显负相关(P<0.05),见表5。

表5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房颤动与RDW、ET及NT-proBNP相关性分析

讨 论

心房颤动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为常见并发症,患者常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产生较大影响,易引发血栓栓塞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可增加患者病死率,一项文献报告指出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患者总病死率较未并发心房颤动者增加40%[7]。尽早准确预测心肌梗死患者是否并发心房颤动对降低患者病死率及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现阶段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已有研究证实其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在心房颤动发生中有多种分子参与,因此生物学标志物可用以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程度[8]。本文旨在分析生物学标志物RDW、ET及NT-proBN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房颤动中的预测价值,分析结果发现:并发组TC、左心房内径较未并发组明显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未并发组明显降低,并发组RDW、ET及NT-proBNP、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未并发组明显升高,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LDLC、RDW、ET及NT-proBNP较发生心血管事件组明显降低,RDW、ET及NT-proBNP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房内径与RDW、ET及NT-proBNP呈明显正相关,左心室射血分数与RDW、ET及NT-proBNP呈明显负相关。

本研究结果提示RDW、ET及NT-proBN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房颤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RDW、ET及NT-proBNP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状况,这与既往文献报告的观点大体相符。RDW为一种新型炎症标志物,可对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程度进行直接反映,因而可推测其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密切相关,早期张铭鑫等[9]报告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房颤动者RDW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未并发者,此外多元回归分析提示RDW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国外学者[10]文献报告也表明了RDW与心房颤动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房内径与RDW有明显正相关,左心室射血分数与RDW有明显负相关,同样证实了RDW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影响因子,这与上述学者观点相符。ET属于一种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的多肽,有强烈缩血管作用,当机体缺血、缺氧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大量产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肌缺血坏死时,机体内的促血栓形成因子血栓素水平随之明显升高,从而刺激ET的合成释放,而ET可引发血管强烈收缩,是诱发心房颤动的重要原因[11];本研究结果也提示ET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房颤动及患者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与既往文献报告的观点大体上相符[12]。NT-proBNP是由脑钠肽前体裂解形成的神经多肽激素,因具有较长半衰期且稳定性好,其可有效反映心肌缺血坏死程度,有效预测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壁张力增加,心室肌细胞受牵拉刺激时,可促进机体内NT-proBNP水平,从而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内皮素-醛固酮系统,加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进展,影响患者预后[13],因此NT-proBNP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房颤动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紧密相关,这与既往曹丽等[14]研究的观点相符。

综上所述,RDW、ET及NT-proBNP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房颤动及其预后的重要因子,三者有望成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及预后的有效标志物。

猜你喜欢
射血心房入院
陈朝金教授运用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经验
房颤合并射血分数降低的患者衰弱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入院24h内APACHE Ⅱ评分及血乳酸值对ICU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在远方
M型超声心动图中左室射血分数自动计算方法
基于DRGs的云南某医院COPD患者重复入院影响因素分析
二维超声Simpson法和M型超声Teichholz法测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心功能的体会
左心房
心房
花开在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