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沂水春风》一文窥探孔子的“礼乐之志”

2019-08-09 04:49黄亚萍
读写算 2019年6期
关键词:志向孔子

黄亚萍

摘 要 《沂水春风》一文是孔子在《论文》中的一篇相对完整的课堂教学呈现,本文试图从文本的三处细节窥探孔子礼乐治国的志向。

关键词 文本细节;孔子;礼乐治国;志向

中图分类号:A,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6-0155-01

入选高中教材的《沂水春风》(又名《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在语录体《论语》中显得十分特别,它不同于其他的章节——只有一句话或简短的问答。这篇文章叙事简洁而完备,含蓄却生动;虽是寥寥数语,但人物的情态、性格毕现,尤其是孔子育人的技巧风格、教学中隐含的思想展现得非常完整。所以很值得探究一番。本文旨在从几个文本细节探究孔子在教书育人时贯穿的“礼乐思想”。

一、从“哂子路”看

文中孔子授课结束,曾皙选择后出,向老师提出了两点疑问。孔子对于第一个问题“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并未明确回答,而明确回答了“夫子何哂由也”,并对“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的答复做了详细解释。可见“礼”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便在学生“各言其志”时的细节上。

那么,子路在回答问题时有哪些表现有可能让孔夫子觉得不够谦让有礼呢?我们可以从“三子”回答的比较中作如下推测:首先,从管理国家的大小看,子路说的是一个中等国家,而冉有说的是一个方圆六七十或者五六十的国家。其次,从管理水平上看,子路认为用三年的时间可使百姓勇武,而且明白道义;而冉有认为用三年的时间可使百姓丰衣足食,礼乐教化自己做不到;公西华就更加谦虚了,没有谈能把国家管理到什么程度;第三,从管理者的身份来看:子路、冉有都是主要管理者,而公西华希望做一个小司仪,只是管理的参与者;第四,从回答问题时的情态看,子路“率尔”,冉有、公西华一个比一个谦虚、委婉。最后,从文本语言来看,子路给这个中等国家增加了“师旅、饥馑”两个条件,可以看出他的自信与得意,而冉有的“如五六十,如其礼乐”可见他的谦虚;公西華“愿学焉,愿为小相”更加委婉,有分寸。

孔子一生追求“克己复礼”,虽然未能实现,但他始终以“礼”的标准要求自己也要求学生,其中“恭敬辞逊”是礼的根本。对于说话总是直来直去的子路,孔子经常予以批评(如:“野哉,由也!”)。钱穆先生这样说:“非笑子路之志,乃笑子路之直言不让。”说到底子路并非没有治国之才。由此可见,儒家道义要求人们无论如何才华横溢、自信满满,都不能表现出不恭敬、不谦逊的态度。

二、从“曾皙鼓瑟”看

在授课过程中,当其他师兄弟一一回答老师的提问时,我们注意到曾皙在鼓瑟,而这种行为显然是为孔子允许的。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台湾学者傅佩荣在《我读孔子》中说道:“以儒家来说,特别重视两个途径:第一是诗教,第二是乐教。诗是中国古代的文学,乐是中国古代的艺术或音乐,这两者是中国古代最典型的艺术陶冶或人文修养。”

《礼记·乐记》中有云:“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换句话说,乐,因为得自天地之和,又与天然之序“礼”相合,所以它能从根本上陶冶人的内在本性,使人在思想感情与行动上都趋向中正平和。

在孔子看来,礼约束人的外在行为;乐则陶冶人的内在品质。因而孔子在教学时让曾皙鼓瑟,以调节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提升弟子们的内在修养。

三、从“吾与点也”看

曾皙没有正面回答孔子的提问,只是给大家描绘出一幅暮春游乐的画面,的确“异乎三子者之撰”,但却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关于孔子为何“与点”向来众说纷纭,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①杨树达:“以点之所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

②钱穆:“曾皙乃孔门之狂士,无意用世,孔子骤闻其言,有契于其平日饮水曲肱之乐,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觉慨然兴叹也。”

③程颢:“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

观点①认为曾皙描绘的是暮春时节人们郊游的欢乐场景,是一幅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的伟大愿景,孔子心向往之。观点②认为曾皙的志向无关治国,只想享受自然,过逍遥自在、轻松和乐的生活,这与孔子“饮水曲肱之乐”契合,也与其晚年的心境(孔子曾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以矣夫!”“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契合。观点③认为曾皙其实描绘出了一幅礼乐治国的尧舜气象,这与孔子的人生理想是一致的。

从文本的整体内容、儒家的一贯主张及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核心考量,本文主张孔子“与点”是因为曾皙含蓄地道出了孔子的礼乐之志。东汉·王充曾这样判断:“周四月,正岁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风干身?由此言涉水不浴,雩祭审矣。”因此“浴乎沂,风乎舞雩”实为当时鲁地暮春时节祭祀祈福的场景。人们在祭祀时井然有序、庄重祥和,祭祀完吟咏而归,这是孔子心中礼乐之治的理想图景。

四、总结

综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沂水春风》一文的主题虽然是孔子要求弟子们“各言其志”,即谈论治国理想,但何尝不是孔子在以一种独特方式向弟子及后学者传达自己的礼乐之志呢?

猜你喜欢
志向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谈志向
确立适当的志向
我是一粒沙
乘风破浪
天鹅de志向
终身不遇
孔子在哪儿